一、2024年财政工作情况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区委六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有力做好抓收入、控支出、防风险、重改革、严管理工作,财政运行质量稳中有进,预期目标取得积极进展,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财政力量。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实时跟踪掌握上级政策导向投向,会同部门抓实抓细项目储备,打好争资立项主动仗,全年累计争取到位上级资金66.1亿元、新增政府债券资金23.97亿元。健全大事要事保障机制,统筹资金支持产业集群、市政交通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整合上级补助、地方政府债券、社会资本等各类资金2.2亿元,推进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票决确定的8项区级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
支持产业提质增效。落实减税降费共16亿元,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加速结构性红利释放,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支持。拨付资金19亿元,围绕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支持实施“一工程五行动四专项”,支持产业集群提质升级,推动规上工业产值持续增长、材料产业产值保持全市第一。落实支持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政策,全年中小企业合同金额共计5亿元,占比90%,保障中小企业合同份额。
推进营商环境优化。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压缩合同签订和备案、采购支付等时长。全面启动电子招投标,取消采购文件收费。加力推动预付款、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和电子保函工作,全年预付款项目占比为33%,3家银行向5家供应商依据政府采购合同开展信用融资2314万元,4家保函机构向31家供应商开出41张保函涉及1679万元。持续破除地方保护、隐性门槛、设置差别歧视条款、代理机构乱收费、围标串标等问题,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提高财政金融服务质效。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全年转贷应急周转资金0.72亿元,发放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0.22亿元,发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0.42亿元,助推中小微企业融资。提高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实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代偿补偿资金作用,进一步提升融资担保服务能力。
(二)坚持优先保障民生,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统筹用好各级各类就业补助、失业保险基金等,确保各类就业创业政策落地生效。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强化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等群体就业帮扶;及时兑现就业专项资金0.9亿元,惠及城乡劳动者近5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持续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安排资金31.3亿元,不断优化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健全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支持高中教育教学和职业教育发展;兜牢教师工资待遇、学校运转、贫困学生资助等基本保障,更多向教育改革、营养改善、小规模学校等急需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不断促进全区各阶段教育均衡优质协调发展。
筑牢民生保障基石。持续优化卫生健康服务,持续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支持提升养老服务设施利用实效、居家适老化改造、普惠托育等工作。支持做好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救助等扶残助残工作。继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落实城乡居民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困难群众救助等补助提标政策。加大社会救助兜底帮扶,及时足额拨付低保、特困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孤儿(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2.5亿元。加强退役军人事务保障,及时足额拨付优抚抚恤、退役安置等补助1.3亿元。
(三)强化区域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共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投入资金1.9亿元,支持防返贫监测,保障驻乡驻村工作运行,保障衔接资金项目推进,组织党政机关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投入资金11亿元,足额兑现耕地地力保护等补贴;支持“1+2+X”特色产业和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助推特色农业壮大;推进耕地恢复、高标准农田新建、改建,支持水库、人饮、农村公路等项目实施,助推乡村建设。推动农业保险扩品增面,农险险种增至21项,拨付政策性保费补贴0.7亿元,为全区农业产业经营主提供39亿元风险保障,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促进文体旅事业发展。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安排资金3.3亿元,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场)免费和低收费开放;开展广场周末文艺演出、广场舞展演、春节文艺演出、元宵庙会及白鹤梁旅游文化节等全区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举办全国国际象棋甲级联赛常规赛、全国英式七人制橄榄球锦标赛等重大赛事及全民健身活动;推进白鹤梁题刻中埃联合申遗、邱家榨菜遗址和周煌故居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北岩题刻病害整治等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打造“成渝后花园”。
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支持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持续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投入资金6.2亿元,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市排水设施和防涝能力提升改造,支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口袋公园建设,保障市政设施运行维护,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16套(间),向240余户符合条件的家庭发放租赁补贴26万元,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优抚对象实现应保尽保。
助力公共交通发展。在强交通枢纽、强开放通道、强多元整合、强立体网络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大交通建设、公共交通投入。投入资金7.4亿元,支持国、省道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及农村公路建设,兑现落实优惠人群乘车、农村客运营运各类资金补助等,强化“区域枢纽”支撑,助推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域辅枢纽建设。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支持水体、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灾害防治。投入资金3亿元,支持大气污染物排放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建设,支持“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水土流失整治;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等稳定运行,支持河长制、林长制、长江十年禁捕等政策落实,助力建设美丽涪陵;支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保障体系,推进森林防火、地质救灾等综合灾害防救体系建设。
(四)深入推进财政改革,持续提升管理效能
高效盘活国有资产。助力“三攻坚一盘活”改革攻坚,牵头开展全区国有资产盘活工作,大力推进核算入账和确权登记,确权率100%、入账率100%,进一步夯实国有资产监督及盘活利用基础。聚焦土地、房屋、经营权等资产资源,分类制定并落实各类资产盘活方案,深挖盘活潜力、创新盘活方式,盘活资产完成率110.32%、回收资金完成率109.94%。截至2024年末,累计入账7.26亿元,确权173.59亿元,盘活资产206.86亿元,回收资金154.76亿元、回收资金规模全市第一。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出台《涪陵区园区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厘清区财政与高新区、白涛工业园区的财权事权,明确支持融资、盘活资产等保障措施,为园区开发区减负赋能,推动其发挥自身优势高效发展。动态监测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实施情况,针对性开展指导工作,增强乡镇造血能力、推进乡镇平稳运行。
深入推进财政评审和预算绩效管理。注重“审”“评”结合,全面对标审计规范开展评审,全年完成评审政府投资项目453个,审减金额2.2亿元,审减率5.3%。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创新“调研先行+问题导向+试点破难”的“找靶射箭”工作模式,深度剖析项目绩效指标,建成6个行业领域动态绩效指标库,从源头提升预算单位绩效管理水平。
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迭代升级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初步实现预算全过程管理和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配合市上开展2024年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工作,完成电子凭证接收、验签、解析、报销、入账、归档全流程无纸化任务。推进财政电子票据智能核销,全面提升财政票据规范化管理水平。
(五)致力防范化解风险,筑牢高质量发展防线
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坚持“三保”优先,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财政一般性支出再压减0.7亿元,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腾退财力保障“三保”。健全库款运行监测和库款调度保障机制,梳理库款的流入、流出和余额变动情况,分析月度资金需求,及时盘活沉淀资金,保障库款余量,重点保障“三保”支出,防范支付风险。
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杜绝违规举债,坚决遏制新增隐债,2024年隐债零新增。推进债务化解与国有资产盘活紧密融合,深入挖潜盘活资产,统筹再融资债券、资产盘活回收收入、企业利润等资金,多渠道化解隐性债务,推动综合债务率大幅下降。动态监测债务风险指标,严格落实“631”偿债机制,确保到期债务按时偿还。
持续强化财会监督。强化制度约束,推进财政资金监管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监管过程的规范化管理。聚焦薄弱环节,开展代理记账行业违法违规行为和政府采购领域“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对7个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严肃财经纪律,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切实规范中小学校食堂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经费使用管理。对全区600个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开展了内控建设培训,全面提高财务人员履职监督能力和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二、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区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8868万元,增长55.5%,完成预算的102.4%,其中税收收入570045万元,增长11.5%。加上上级补助收入551861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158100万元、上年结转120520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40000万元、调入资金43618万元后,收入总量为2102967万元。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75656万元,增长28.0%,完成预算的93.1%。加上上解上级支出39252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133578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4000万元、区域间转移性支出400万元、结转下年50081万元后,支出总量为2102967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844559万元,增长18.6%,完成预算的97.1%。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08914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624000万元、上年结转202738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780211万元。
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89153万元,增长37.1%,完成预算的99.4%。加上上解上级支出40385万元、调出资金43618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412300万元、结转下年94755万元后,支出总量为1780211万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5053万元,增长1117.9%,完成预算的100%。加上级补助收入155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5208万元。
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量为15208万元,均为本级支出。
(二)区级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7036万元,增长61.0%,完成预算的102.8%,其中税收收入426289万元,增长15.6%。加上上级补助收入551861万元、乡镇街道(含高新区)上解收入71852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158100万元、上年结转111250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40000万元、调入资金43252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963351万元。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34971万元,增长34.3%,完成预算的95.62%。加上上解上级支出39252万元、补助乡镇街道(含高新区)115394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133578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4000万元、区域间转移性支出400万元、结转下年35756万元后,支出总量为1963351万元。
(1)主要支出执行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2042 万元,下降11.3%,完成预算的78.93%。
国防支出2928万元,增长91%,完成预算的99.7%。
公共安全支出51773万元,增长0.3%,完成预算的98.4%。
教育支出219370万元,增长1.3%,完成预算的93.9%。
科学技术支出18780万元,增长41.8%,完成预算的97.7%。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4358万元,增长4.5%,完成预算的87.4%。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9716万元,增长14.0%,完成预算的96.7%。
卫生健康支出79828万元,下降15.8%,完成预算的85.2%。
节能环保支出108700万元,下降0.5%,完成预算的99.7%。
城乡社区支出45695万元,增长36.2%,完成预算的81.0%。
农林水支出98355万元,增长3.3%,完成预算的100%。
交通运输支出43790万元,增长23.1%,完成预算的93.9%。
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506059万元,增长217.9%,完成预算的92.2%。
商业金融服务业等支出12575万元,下降39.2%,完成预算的81.2%。
金融支出954万元,下降59.7%,完成预算的95.4%。
援助其他地区支出500万元,与去年持平,完成预算的100%。
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13446万元,下降1.1%,完成预算的82.7%。
住房保障支出34266万元,下降4.3%,完成预算的80.3%。
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1790万元,增长0.4%,完成预算的81.2%。
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21033万元,增长103.2%,完成预算的80.1%。
债务付息支出39046万元,增长49.5%,完成预算的99.3%。
债务发行费用支出7万元,下降22.2%,完成预算的100.0%。
(2)区级预备费安排及使用情况:区级年初预算安排预备费15000万元,主要用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支出,年中调整预算增加2000万元,年度执行中未动用,17000万元按规定全部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3)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安排及使用情况:2024年初,区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140000万元,2024年预算编制时,全部调入用于平衡预算。2024年底,通过统筹一般公共预算超收收入、结转结余、零结转收回等方式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4000万元。2025年初,动用104000万元用于平衡预算,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0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区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16508万元,增长8.5%,完成预算的102.9%。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08914万元、乡镇街道(含高新区)上解收入20257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624000万元、上年结转151808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421487万元。
区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847534万元,增长30.7%,完成预算的100%。加上上解上级支出40385万元、补助乡镇街道(含高新区)28910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412300万元、调出资金43252万元、结转下年49106万元后,支出总量为1421487万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区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5053万元,增长1175.7%,完成预算的100%。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55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5208万元。
区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量为15208万元,均为本级支出。
(三)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发行及余额情况
市财政局核定我区政府债务限额4001600万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302100万元,专项债务限额2699500万元。
2024年,市财政局共分配我区政府债券资金782100万元,其中,新增债券239700万元,再融资债券542400万元。新增债券主要用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社会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项目和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再融资债券用于偿还存量债务。
2024年末,全区政府债务余额为4001582万元,在核定范围内,其中,一般债务余额1302082万元,专项债务余额2699500万元。目前我区政府债务率未超警戒线,风险总体可控。
2024年,全区政府债务利息支出113980万元,其中,一般债务利息39046万元,专项债务利息74934万元。
2024年,全区财政运行平稳,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这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指导、建言献策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税收稳增长乏力,民生、落实重点任务等领域支出增长明显,过紧日子的机制仍需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还需进一步强化。对此,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将积极采取措施解决。
三、2025年预算草案
(一)2025年财政收支形势
从财政收入来看,国内经济恢复不稳,减税等政策性减收仍然存在,税收持续增收压力较大;由于2024年收入基数高,加之2025年可处置资产减少,2025年非税收入预计下降。从财政支出来看,社保、医疗、人员待遇、债务风险防控、落实重大战略任务等持续增支,财政支出刚性增长态势更为明显。总体来看,2025年,收入预计将下降,而刚性支出持续增长,预算平衡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二)2025年预算编制指导思想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区财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配置财政资源、提高资金效益、提升政策效能、增强财政可持续性,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为我区努力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挑大梁、作贡献提供财政支撑。
(三)2025年财政重点工作
1.千方百计组织收入
积极培育高质量税源,持续优化产业扶持,推动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切实稳定重点税源。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加大招商力度,支持加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着力夯实税基、涵养税源,加快推进财源建设。全力争取资金支持,配合优化项目储备,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债券等资金,支持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积极盘活存量资源,着力激活经营性资源、特许经营权等国有资源的市场价值,实现资源价值释放和效能发挥。
2.持续优化支出结构
持续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动态监测过紧日子成效,压实“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腾退财力优先保障“三保”,持续兜牢“三保”底线。持续强化财政资源统筹汇集能力,用好用活到位资金,加强民生实事、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经费保障。持续强化源头管理,严格事前评估,坚决防止超财力出台政策、新上项目。持续严控预算追加,除重大突发情况和应急抢险外,原则上不追加项目预算。
3.深化财政改革创新
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为基础,加强预算执行日常监控,持续提升预算管理精细化水平。深化预算绩效改革,推动绩效评价与预算安排挂钩,进一步强化评价结果运用。继续开展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点工作,按市财政局要求配合“数字财政”建设。持续推进园区开发区财政体制管理,充分释放经济活力、激发发展动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动态监测乡镇街道财政运行情况,强化统筹调控,确保乡镇街道财政平稳运行。
4.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抓好中央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债券额度偿还存量债务,持续攻坚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坚决遏制新增隐债,杜绝违规举债,对新增隐性债务行为进行严肃追责问责。严防到期债务违约,全额预算保障法定债务利息,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利率成本,有效接续和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统筹化债与发展,加强优质债券项目储备,积极申报新增政府债券,全力保障全区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四)全区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1.一般公共预算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汇编预计790000万元,下降27.4%,其中税收收入598550万元,增长5.0%。加上上级提前下达补助收入413133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4000万元、调入资金88032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202320万元、上年结转50081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647566万元。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390406万元。加上上解上级支出30960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226200万元后,支出总量为1647566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汇编预计500000万元,下降40.8%。加上上级提前下达补助收入6969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9540万元、上年结转94755万元后,收入总量为611264万元。
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505139万元。加上上解上级支出12502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0600万元、调出资金83032元后,支出总量为611264万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汇编预计5000万元,下降66.8%。加上上级提前下达补助收入154万元后,收入总量为5154万元。
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154万元。加上调出资金5000万元后,支出总量为5154万元。
(五)区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1.一般公共预算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588298万元,下降33.7%,其中税收收入452371万元,增长6.1%。加上上级提前下达补助收入413133万元、乡镇街道(含高新区)上解收入28236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4000万元、调入资金88032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202320万元、上年结转35756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459775万元。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140039万元,加上上解上级支出30960万元、补助乡镇街道(含高新区)支出62576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226200万元后,支出总量为1459775万元。
(1)主要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安排60741万元,下降4.4%。
国防支出安排2773万元,增长5.3%。
公共安全支出安排52523万元,增长1.2%。
教育支出安排235839万元,增长2.9%。
科学技术支出安排25664万元,增长49.9%。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安排16431万元,增长1.3%。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170557万元,增长7.8%。
卫生健康支出安排107695万元,增长0.2%。
节能环保支出安排85601万元,增长17.2%。
城乡社区支出安排55032万元,下降2.3%。
农林水支出安排84619万元,下降33.1%。
交通运输支出安排40177万元,增长4.9%。
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安排48090万元,下降44.3%。
商业金融等服务业支出安排20109万元,增长2.2%。
金融支出安排200万元,下降66.7%。
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安排19385万元,下降33.8%。
住房保障支出安排43124万元,下降2.4%。
粮油物资储备支出安排1493万元,下降6.8%。
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安排16492万元,下降5.9%。
债务付息支出安排38545万元,下降1.9%。
债务发行费用支出安排13万元。
上述支出方向中,涉及预算草案批准前必须安排的人员、基本运转等支出,按照预算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已作相应安排。
(2)区级预备费安排情况:
区级预备费安排15000万元,用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支出。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区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398000万元,下降22.9%。加上上级提前下达补助收入6969万元、乡镇街道(含高新区)上解收入54937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9540万元、上年结转49106万元,收入总量为518552万元。
区级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412417万元,加上上解上级支出12502万元、调出资金83032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0600万元后,支出总量为518552万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区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5000万元,下降66.8%。加上上级提前下达补助收入154万元后,收入总量为5154万元。
区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154万元。加上调出资金5000万元后,支出总量为5154万元。
各位代表!做好2025年财政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接受区人大的监督,认真听取区政协的意见建议,唯实争先、拼搏奋进,全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为我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不断书写新的精彩华章贡献财政力量。
名 词 解 释
1. “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2”是聚力打造先进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2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3”是升级打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页岩气及清洁能源、汽车船舶及智能装备3个500亿级支柱产业集群,“4”是创新打造榨菜、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精细化工4个100亿级特色优势产财政,并与财政部联网对接,通过嵌入系统的控制规则规范预算管理和硬化预算约束,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提供基础保障。
2. “一工程五行动四专项”:“一工程”即《工业发展“十百千万”工程》,“五行动”即《产业链集群发展行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行动》《创新驱动发展行动》《绿色发展行动》,“四专项”即《项目招引建设专项》《园区载体建设专项》《数字经济发展专项》《企业培育专项》。
3. 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4.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由财政部制定全国统一的规范要求和系统技术标准,各省级财政部门建设的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和财务报告、资产管理、债务管理、预算绩效等业务环节为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将市县级预算数据集中到省级。
5. “三保”:指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6.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指财政通过超收收入和支出预算结余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视预算平衡情况,在安排下年度预算时调入并安排使用,或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基金的安排使用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单设科目,补充基金时在支出方反映,调入使用基金时在收入方反映。
7.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支出。业集群,“9”是培育壮大前沿新材料、生物制造、生命科学、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潮玩文创、高端纺织、软件信息服务9个“新星”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