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涪陵页岩气田焦页37-4HF因井底积液产量下降为零,井下情况复杂,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人员对该井进行了联合“会诊”,最终通过“气举+泡排”的组合式复产技术措施,使气井由躺井转为连续生产,每天产量达到2.2万立方米。
涪陵页岩气田已开发了10年,不少气井“年老体衰”,携液采气能力弱,影响了气田的高效开发。
今年以来,涪陵页岩气公司针对老气井各类复杂情况,采取“三诊”工作法,使一大批老气井重新焕发生机,促进了气田稳产上产。今年以来,涪陵页岩气公司实施老井综合治理措施279井次,增气12127万立方米,增气量超计划3105万立方米。
坐诊:利用智能气田平台,快速识别处理异常
6月16日,涪陵页岩气公司采气工艺所工程师李凌君登陆智能气田平台,点击页岩气井生产预警与预测界面,发现焦页67-1HF井产量下降为零,系统提示“水平段积液”,她赶紧核对数据,制订技术措施,对这口气井进行“远程”治疗。
涪陵页岩气田投产井数达750多口,星罗棋布地分布在重庆涪陵大山深处,管理区域广。
“山高路险,还有众多溪流沟壑,假如没有智能气田平台,技术人员需跋山涉水、一口井一口井地进行‘地毯式’排查,人力、物力消耗巨大。现在,大数据成为生产‘指挥棒’,我们在办公室就能开展‘坐诊’,工作效率大幅提高。”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中心主管李牧介绍。
自2021年3月起,涪陵页岩气田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智能气田平台,设置计算引擎,创建了一套气井智能预警系统,形成了“挖潜-选型-实施-评价”的气井一体化治理体系,能及时预测与核实气井水平段积液、油管穿孔、管线滞液等异常情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生病”的气井可自动发出“急救”信号,技术人员根据智能气田平台推荐排查方法与措施建议,对所有的异常井及数据进行诊断和分析,在线上完成气井异常“诊断”,实现了工艺自动选型、方案自动编制与在线审签,对生产异常问题进行精准识别、精准施策。
“智能气田平台犹如井情变化的‘跟踪器’,让我发现和处理问题的效率倍增。”李牧说。
而且,“坐诊”方案也能在线上快速逐级传递。
“每天各式各样的泡排、气举、修井等‘治疗’方案,如果采用手工制作和跑审签手续的方式,几天也拿不下来。利用智能气田平台,我们可以迅速编制方案,上传系统,领导即使出差在外也能线上快速审核、会签,十分高效便捷。”李牧说。
焦页68-S5HF井产量下滑严重,技术人员根据电脑提示的“油管积液”问题,很快为这口气井开出“药方”,实现了快速诊治,现在这口气井日产量达3万多立方米。
目前,智能气田平台异常情况、技术措施介入时机等日均预警达22井次,大幅提高了识别和处理异常的效率。
巡诊:移动“医疗站”提高“出诊”速度
焦页12-5HF井是一口间开井,通过车载式增压机组实施气举作业,日产气达5万多立方米,而这一过程从准备到完成仅用时1天。
“车载式增压机组就像气井的随身‘医疗站’,移动性能好,复产效率高,还能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李牧介绍。
最初,气田进行气举作业采取撬装式增压机组,每次作业时,需要动用吊车和相关配套人员参与搬迁、安装等工作,各项工作繁琐,作业周期至少需要3天。
为了提高气井复产速度,气田引进4台车载式增压机组,不断对机组放空管线、排污管线等进行改造,缩短了现场施工时的管线连接时间,减少施工作业难度,提高机组安全作业系数;加装远程操作控制柜,使操作人员在气举作业过程中,能远程进行数据观察和启停机操作;针对部分气源井井筒出砂和液量大,在机组前端加装缓冲罐或过滤器,对气源进行前期过滤,让气源更好地满足机组运行要求,确保机组安全高效运行。
相比撬装式增压机组,车载式增压机组移动便捷,不需要大型吊装,减少每次施工搬家作业的前期准备,作业时效更高。而且使用车载式增压机组,能就地取材,可利用井场气井井口气源为燃料,不仅经济环保,而且适用性更广泛。
“由于车载式增压技术措施简便易实施,且产出投入比高,现在,我们又将购进2台车载增压机组,加快‘出诊’速度。”李牧说。
会诊:及时“医治”疑难杂症井,确保治疗效果
焦页26-2HF井受邻井压裂影响出砂,堵住了气路,产量下降,为减少气井出砂量,技术人员对该井进行了控产,但出砂依然严重,产量降为零,多次采取放喷排液措施也没效果。针对这口井的复杂情况,公司联合工程院、现场技术人员对它进行联合“会诊”,通过泵注50公斤的起泡剂,再实施气举措施,成功“救活”了该井,目前日产量达到了2.3万立方米。
“影响气井生产的因素众多,遇到复杂情况,我们会成立技术专家组,开展联合‘会诊’,大家想法子、趟路子,把压箱底的本事拿出来,解决气井各类疑难杂症问题。”李牧说。
焦页60-8HF井因周边环境问题,实施气举措施时不能放喷,这样就无法增大压差进行排液,顺利将气井“救活”。面对这件“挠头事”,公司各技术部门人员到现场开展联合调研,不断优化气举流程,终于想到了进站气举的办法,就是在站内新建一个气举作业流程,向井下泵注起泡剂进行焖井,降低井底积液密度后,然后再利用气举技术措施,成功实现复产。目前,该井日产量达到了4.5万立方米。
“不但成功‘救活’了气井,而且减少了天然气放喷燃烧量,避免能源浪费和空气污染,一举数得!”李牧兴奋地说。
针对高产水井治理难度大、关井时间长的情况,技术人员集思广益,开展了抽油机排水采气先导试验,他们采用双闸板防喷盒密封,解决了气井机抽井口高压密封难题。技术人员还不满足,把游梁式抽油机改进为皮带式抽油机,不断优化井下工具组合,调节冲程、冲次,提高了抽油机的能力,现在,多口“老弱病残”井成功“摘帽”,由多年“躺井”变成了增产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