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中东部,属重庆主城都市区,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接合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区、武隆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面积2942平方千米,人口111.50万。
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境内长江横贯东西77千米,乌江纵卧南北33千米,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
涪陵区是中国榨菜之乡、重庆市级森林城市、山水园林城区。境内有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美心红酒小镇、涪陵白鹤森林公园等名胜。涪陵榨菜作为知名特产,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涪陵古称“枳”,因古代原始村社共同体居民用枳棘之类的灌木围成村寨而得名。“涪陵”的由来传说颇多,尚无定论。其一说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枳,故名“涪陵”。其二说“涪”为沤水泡之意,引申为水流湍急,“陵”为大土山或丘陵,故名“涪陵”。其三说古涪陵治所在彭水壶头山下,“涪陵”或由“壶凌”讹变而来。其四说乌江古称涪陵水,因水得名。
据1995年《涪陵市志》载学者考证,涪陵置县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新莽时期,涪陵短暂改名巴亭。其后“涪陵”地名沿用至今,2100多年不变。
涪陵位于乌江与长江的交汇处,既有长江水的豪迈,又有武陵山的秀丽。这里自古就是川东重镇、商贸码头,还从来都不缺乏文化的浸润。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涪陵的调性,那就是多维。涪陵的多维,体现在经济上有榨菜工艺和高山花海的飘香,地理上有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闲适,文化上有白鹤梁和易学的厚重历史。
比涪陵这座城市本身更有名的当属涪陵榨菜。
榨菜的原材料是一种重庆人称为“青菜头”,学名叫作“茎瘤芥”的蔬菜。这种芥菜特别适合在地处北纬30度的涪陵种植,因为这里独特的季节气候和地理环境,它的根茎部分尤为发达。
相传清代时期,有一年涪陵的青菜头大获丰收,当地一家姓邱的农户因为吃不完这么多青菜头,于是想出将青菜头晾干腌制的办法。他们将大批的青菜头码上食盐,穿绳挂在树上自然风干水分。再找出一只做四川泡菜的陶坛,将风干的菜头放入密封。密封前倒上些高度白酒防腐,最后封坛,隔绝空气的侵蚀,以便储存长期食用。月余后,邱姓农户开坛查看,腌菜清香扑鼻,一种美味咸菜就此诞生。
公元1899年,涪陵商人邱寿安正式开始大规模生产榨菜。因涪陵位靠长江,所生产的榨菜几乎全部顺江运往了下游的湖北宜昌,随即又传播到湖北的沙市,在两湖一带很快打开了市场,形成知名度。
公元1912年,邱寿安的弟弟邱汉章将榨菜带到了上海,很快打开了上海市场,在上海成立了“道生恒”榨菜庄,成为全中国第一家榨菜专营店。
与此同时,榨菜的制作工艺开始外泄,制作榨菜从邱家人的独家生意变成了涪陵全境的产业,涪陵全境涌现出了大批榨菜企业。到1931年为止,整个涪陵的榨菜企业达200余家,同行业商家还组成了涪陵县榨菜同业公会,榨菜同业公会成为了当时涪陵商业“十三帮”之一。
产业链的形成,成就了涪陵榨菜以上海、武汉、宜昌为中心的全国销售网络,能顺利通达京、津、辽、闽、粤等地,再顺着广东南下,抵达香港、澳门、南洋(东南亚)。小小一枚菜头,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成为了全世界华人的餐桌最爱。
今天青菜头种植几乎遍及全区,种植面积达72万亩,年产量160万吨。而榨菜生产企业则多达37家,包括“乌江”“辣妹子”等知名品牌,其中涪陵榨菜集团更是全国酱腌菜行业唯一一家A股上市企业。
涪陵榨菜的名声已经远超涪陵本身的影响力,不得不说,就算你不知道中国重庆有个城市叫做涪陵,但一定知道有道咸菜叫涪陵榨菜。
如果说涪陵榨菜是涪陵经济腾飞的翅膀,那么白鹤梁就一定是涪陵文化的荣光。
在涪陵境内的长江南岸江中,有一块长1600米、宽16米的巨大石梁。以往的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枯水期时这道石梁都会露出江面。这时人们就会看见,露出江面的石梁上,刻着一对活灵活现的石鱼。
人们把这块梁称作白鹤梁。
白鹤梁的得名由一个得道升仙的传说而来。传说北魏时期,一位名为尔朱真人的道士来到今合川城,向路人兜售自己的仙丹,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得道升仙。有好事者问价,答白银12万两。
当时的合川太守听闻后,便欲购买。尔朱真人掐指一算,这太守在当地施行暴政,造成民愤四起,实为无良之人。于是反口涨价,说你如此富贵,卖你12万两太便宜了,你若要买,须得120万两。
太守怪他出尔反尔,命人将他关进竹笼,沉入江底。谁知尔朱真人在笼中闭目休眠,睡而不死,反倒顺着江水漂到了涪陵。
竹笼刚到涪陵,涪陵城中响起了一声击磬声,这声响一敲,尔朱真人便醒转过来,正好看见江中露出一道石梁,梁上两位渔人正在撒网捕鱼。二人见状忙将尔朱真人救起,三人相谈甚欢,举杯共饮。
尔朱真人说自己的师父曾对自己说过今日之遇,说在江中遇到白梁,便是成仙之时。他拿出仙丹,与二渔人共食,三人当即羽化成仙,驾着白鹤西去了。
自此,江中这道石梁便被当地人称作白鹤梁。
在中国古代,历来有在水中石梁、石柱上雕刻图像,用以记载水位高低的传统。白鹤梁上所刻石鱼,也就是用来记录长江枯水期水位的标记。
这对刻于唐代的石鱼,一前一后,一雄一雌,全身皆有36片鳞片。令人惊奇的是,两条鱼鱼眼的位置,恰好与今天人们用来记录水位的零度标尺位置完全重合。
在涪陵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石鱼现,兆丰年”,这句话跟中国北方的瑞雪兆丰年如出一辙。意思是说,每当江水足够枯竭,让石鱼露出水面的下一年就是丰收之年。可这个说法又有什么道理与依据呢?
经过相关专家考证,果真在诸多古籍中找到了石鱼露出水面后一年的相关记录,且大多与这句谚语相符,基本都是风调雨顺之年。专家们猜测,水位的高低确实与气候相关:水位的枯与沛,对应着青藏高原雪线的低与高,而雪线高低则与当年的气候有直接联系。
受地球公转、自转的影响,全球气候会在几年间有规律性的变化,这是经科学证实的事实。而当江水连续枯竭后,也正是气候即将反弹的时期。
白鹤梁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文记录观察站,本就具有极为重要的考古和文物价值,而它的价值却并不仅此而已。
由于白鹤梁的神奇,加之传说赋予的神话色彩,历朝历代诸多文人都曾到访白鹤梁,并留下了珍贵的文物笔记。朱昂、刘甲、王世祯、黄庭坚等历史文人都曾在此游玩,并留下题刻。
如今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水下博物馆。长江三峡工程修建之后,为了保护白鹤梁,修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水下博物馆。博物馆分为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两个区域,水上部分主要展出拓印的题刻碑林,展示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水下部分像一个潜水艇,将白鹤梁围护起来,与长江江水相通,游客透过圆形潜水窗口可观赏白鹤梁原貌。
这就是涪陵,一个有着多重维度的城市,丰富且多元,静谧又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