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2022年中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着力稳住农业基本盘,持续实施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耕地保护建设工作专班,马武镇-蔺市街道片区成功纳入第三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珍溪镇、南沱镇评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强镇。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1.77亿元,居主城都市区第3位、主城新区第3位;增速为5%,居主城都市区第8位、主城新区第5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同比增7.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增幅居考核区第1位。
一、坚决守好“三条底线”
一是坚决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开展耕地地力保护和种粮大户补贴以及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工作,第一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已完成兑付。召开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开展区乡村三级干部春耕春播服务百日行动。2022年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万亩、增0.3%,产量4.2万吨、增1.5%。大春粮食播种面积完成113.6万亩,其中水稻50万亩、玉米31.5万亩、红苕25.2万亩、豆类6.9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380亩)。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蔬菜产量196.27万吨(其中青菜头产量167万吨)、增4.28%,出栏生猪39.99万头、增8.27%。
二是坚决守好耕地保护红线。涪陵区是现状耕地低于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20个区县之一,耕地保有量缺口56107.5亩。制定耕地缺口恢复补足方案,在“十四五”期间逐步恢复面积70%左右,余下30%在“十五五”期间按年度平均恢复。加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开展图斑实际撂荒耕地面积核查,建立撂荒耕地台账,落实工作措施,通过引导农户自己耕种、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6489个图斑核查,已复耕复种12000亩左右。提升耕地质量,编制重庆市涪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2021-2030),2022年3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已通过市级评审,申报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9.98万亩,完成耕地宜机化整治500亩,落实土壤酸化治理面积5000亩。
三是坚决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区级领导联系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建立“12653”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体系,制定“9有9无4高”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标准,累计新识别监测对象32户104人。按照全市“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行动统一部署,走访排查农户24万户73万余人。持续推进“2+X”脱贫产业体系建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6790.75万元,逾期率 0.225%。持续开展消费帮扶,及时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确保不出现滞销卖难,完成消费帮扶总金额6798万元。
二、突出抓好“三个重点”
一是突出抓好乡村发展。用抓工业的思维和理念抓农业现代化,榨菜、中药材两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全区青菜头收砍面积73.08万亩、总产量167万吨,实现榨菜产业总产值80.61亿元;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8000亩、累计达10.1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初加工厂等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其他地方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果品产量实现9.54万吨、增9.48%,蚕桑发种3.2万张、增8.47%,出栏涪陵黑猪2.85万头、增福土鸡155.3万只、渝东黑山羊1.95万只,分别增12.2%、3.53%、7.25%。推荐5家企业申报市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72.91亿元、同比增3.2%。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路线5条,上半年接待乡村休闲旅游游客534万人次、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收入24.5亿元。建设农产品电商集散中心,实现农产品网上零售额3.23亿元、增24.3%。新认定重庆名牌农产品9个、累计达38个,新增绿色食品6个、全区有效期内绿色食品共81个。
二是突出抓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开展“五清理一活动”,新建无害化卫生户厕1098户、公厕6座,8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陆续开工,新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200余个。持续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巩固提升,白武路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有力推进农村供水“一改三提”项目,2022年投入资金1600万元,实施项目30个,10万人受益;升级改造农村电网,改造线路581公里、变压器222台;创建大木、清溪、义和、南沱镇市级互联网小镇,涉及44个村(社区)。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办学功能和办学条件,积极有序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办强农村中心校,在城乡结合部改建三所街道寄宿制学校(十三校、江北世忠学校和江东中心校)、新增寄宿制床位700个。
三是突出抓好乡村治理。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居)“两委”交叉任职比例达62%以上;实行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备案率100%。推进基层治理平台建设,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达标率91%,重庆市智慧社区(养老)云平台乡镇街道、村(社区)应用率均达100%。积极推进法治、自治、德治“三治结合”,修订完善“一约四会”制度,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按年更新修订率100%。深入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全区214个涉农行政村(社区)纳入积分制推广运用。建成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7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窗口)423个。培养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430余名,开展“法律进乡村”普法宣传活动60余次。以发展“枫桥经验”为契机,对派出所实行“一室两队”改革,采取“一村一辅警”等措施,充实社区警力,加大对农村地区各类矛盾纠纷的排除和化解,上半年共排查农村地区矛盾纠纷1295起、化解1209起,确保了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
三、加快释放“两大动能”
一是加快释放改革动能。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覆盖面,新增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111个,累计达198个、覆盖54%的行政村。着力盘活生态资源、闲置宅基地、撂荒地等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区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204个、占比达55.28%。持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发展家庭农场1270家、农民合作社1184家,申报国家级示范社5个,促进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53个,实施社会化服务试点面积51万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23.68万亩,惠及5.3万农户。加快农业保险发展,新增小麦、水稻、玉米完全成本地方补充保险三项险种,全年险种增至16项,原有险种不断扩大覆盖面,为全区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提供29.8亿元风险保障。
二是加快释放科创动能。开展农业科技项目攻关,拟安排科研经费44万元,安排农业科研项目10个,大力支持渝东南农科院、长江师范学院等单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实施种业提升行动,水稻育种取得重大进展,一次性审定杂交水稻新品种5个,其中两项米质达部颁一级米标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西南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西南大学涪陵研究院;获批与西南大学共建市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县;成立市畜牧科学院涪陵分院,深入推进育种联合攻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宣讲,鼓励支持农业企业申报科技型企业,新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5家。
四、不断强化“三个核心”
一是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印发《涪陵区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措施》(涪委农办〔2022〕5号),加强乡村人才培育、人才集聚,完善乡村人才支持政策。加强人才培育,新获评市级技术能手2人、巴渝青年技能之星1人,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人、市级11人、区级68人;分层分类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训高素质农民139人;开展农民职称评审,63位同志取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资格。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开展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涪陵”活动,开展技术指导20余次、学术讲座7场、座谈交流11次,惠及6个乡镇街道近2300名干部群众。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涪陵科技特派团,加快推进榨菜、中药材、水稻等3个产业的科技特派员创新示范园建设。2022年,已选派国家“三区”科技人才14名、市级科技特派员23名,围绕榨菜、中药材、水稻、玉米等9大产业,对接服务全区40余个技术需求单位,服务带动农户500余户。
二是不断强化文化自信。深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持续开展梦想课堂、“家风润万家”等活动,积极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优秀影片展映观影活动1000余场次、受众30万人次。加强宣传报道,在市级以上媒体刊发乡村振兴稿件77篇(条),区属各媒体刊发相关稿件183篇(条)。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乡土文化,推进小田溪巴王陵遗址博物馆建设、施家祠堂活化利用,双石坝碉楼修缮工程基本完工,新建乡情陈列馆5个,培育10余个“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全面建立起非遗代表性项目三级名录体系,建有非遗传承基地9处,组织开展非遗活动展示10场以上。积极推进“学习强国”数字农家书屋区级示范点建设,新建乡镇街道惠民电影固定放映厅4个。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新建全国道德模范徐玲玲工作室—“心玲小家”“六讲”特色文明实践点,开展“好人在身边”微访谈区级示范活动1场、乡镇街道活动40余场,开展特色家风家教活动21场次,评选区级“最美家庭”50个。
三是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分领域、分层级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全覆盖轮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组织全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2次、参训人员400余人。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从区管党费中划拨169万用于村(社区)阵地新建或修缮。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初步拟定年度软弱涣散党组织45个。开展红旗村(社区)党组织评选,拟评定2021年度红旗村(社区)党组织46个。选优配强乡村干部人才队伍,开展换届“回头看”,不断优化村(社区)“两委”班子队伍,村(社区)“一肩挑”率为99.3%。派强用好驻乡驻村工作队伍,坚持先培训后驻村,保证每名驻村干部任期内至少参加1次区县级以上培训。
尽管我区乡村振兴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财政总体投入不足、乡村人才流失、高端人才引进困难、乡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大、农户种养积极性下降、涉农产业发展阻力较大等问题。
下半年,将围绕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目标,促进农业稳产保供、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切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做强榨菜、中药材两大特色产业集群,推进畜禽、蚕桑、茶叶、龙眼、荔枝等地方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加强项目引进,优化企业服务,力争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稳定增长;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全年接待乡村休闲旅游游客1200余万人次。二是切实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加大人才培养和发展力度,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行动,认定致富带头人100名,培训高素质农民810人,培育科技示范主体60名;制定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引导“三师一家”下乡,开展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切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推进涪陵文峰塔修缮工程、陈万宝庄园正厅修复工程。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开展“我们的乡贤我们评•评出乡贤我们学”活动,充分发挥乡贤带动作用。四是切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巩固长江禁渔成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进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完成尾水治理目标任务。五是切实推进乡村组织振兴。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好乡村振兴专题学习、专题培训,对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培训轮训。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建强村级班子队伍,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强化驻乡驻村帮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