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GDP)1225.0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20亿元,可比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679.01亿元,可比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462.87亿元,可比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8:55.4:37.8。民营经济增加值746.91亿元,可比增长6.7%,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1.0%。
注:图1和图2中2016-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速、构成按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调整。
年末全区公安户籍户数44.88万户,户籍人口114.17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50.93万人,乡村人口63.24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6%。按性别分,男性人口58.01万人,女性人口56.16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3。全年出生人口0.82万人,死亡人口0.9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5万人,比上年增长4.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546人。全年外出务工人员29.87万人,其中市外务工人员10.19万人,市内务工人员19.68万人。
三大攻坚战取得成效。全年到位并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9亿元。按照每人每年生活水平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全区已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345天,比上年增加23天。城区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下降18.9%。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效。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逆势成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3】产值实现46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高技术制造业【4】产值实现195.12亿元,增长4.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6.6%和11.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分别增长8.3%、14.0%和19.3%。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5】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44.0%,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41.3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283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96744户,其中,法人主体20854户,产业主体3927户,个体工商户71963户。
2020年全区争取三峡移民后续专项补助资金5.94亿元。完成三峡移民后续项目工程投资8.96亿元,其中,移民安置致富与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投资6.74亿元,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投资2.20亿元,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投资0.02亿元。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涪陵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良好。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41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5.2%,实现增加值83.2亿元,可比增长4.8%。成立首个跨区域大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涪陵榨菜产业化联合体”和中国酱腌菜产业联盟,成功举办中国酱腌菜产业联盟论坛。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7.44万亩,较上年增长0.01%。蔬菜播种面积117.98万亩,增长0.5%,其中青菜头面积72.95万亩,增长0.3%,涪陵青菜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水果种植面积33.54万亩(含西瓜),增长0.5%。中药材种植面积3.16万亩,增长6.8%。
全年粮食总产量44.22万吨,比上年增长0.7%。蔬菜产量237.02万吨,增长1.7%,其中青菜头产量162.59万吨,增长1.1%。水果产量19.36万吨(含西瓜),增长13.3%。中药材产量2.58万吨,增长15.6%。
全年生猪出栏60.42万头,比上年增长1.3%;猪肉产量4.57万吨,增长1.4%。涪陵黑猪、增福土鸡等畜产品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71万吨,比上年下降11.2%。
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6573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660公顷。
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兴修水利工程66处,巩固提升15万人饮水条件,农村安全饮水人口累计85.7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17.00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6.0%,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2%。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7户,其中50亿级以上企业7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47户。9户企业入选重庆制造业企业100强,9户企业认定为首批重庆市制造业产业链龙头企业。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1742.26亿元【6】,比上年同口径增长6.5%。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独资企业完成产值54.23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2.4%;集体企业产值0.54亿元,下降28.8%;股份企业产值196.70亿元,下降12.6%;私营企业产值584.04亿元,增长15.7%;其他企业产值832.62亿元,增长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74.1亿元,增长15.9%。
分控股情况看,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622.83亿元,比上年同口径下降6.1%;集体控股企业产值5.43亿元,下降2.9%;私人控股企业产值991.24亿元,增长16.3%;外商及港澳台控股企业产值72.20亿元,增长15.5%;其他控股企业产值50.56亿元,下降4.3%。
分门类看,采矿业实现产值85.5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6.4%;制造业产值1452.25亿元,增长8.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204.44亿元,下降7.4%。
全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611.3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6.5%。其中,清洁能源产业285.27亿元,下降4.0%;新材料产业582.27亿元,增长14.0%;装备制造业350.45亿元,增长19.3%;食品医药产业349.54亿元,下降6.1%;信息技术产业43.85亿元,增长8.3%。
全年进入“三园四地”园区统计的规上企业15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623.75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0.5%,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3.2%。
年末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注册企业170户,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89.1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62.01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7%,占GDP的13.2%。
四、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62.8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4.91亿元,可比增长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3.02亿元,增长0.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7.20亿元,下降5.3%;金融业增加值41.03亿元,增长5.7%;房地产业增加值68.31亿元,增长1.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86.84亿元,增长5.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55亿元,增长7.2%。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89.63亿元,比上年下降7.6%。
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全年公路、水上运输实现货运量7170万吨,比上年下降7.3%,实现货运周转量527.86亿吨公里,下降23.9%;完成公路客运量1289万人次,下降42.9%,客运周转量47321万人公里,下降41.8%。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562万吨,比上年下降18.0%(铁路货运、客运未纳入本区统计,据成都铁路局反馈,2020年我区铁路运输总周转量下降20.9%)。
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业企业78户,实现营业收入41.68亿元,比上年同口径下降3.1%。
年末境内公路里程达到64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75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07公里。全区行政村公路通畅率为100%。全区年末机动车保有量27.67万辆,比上年增长8.2%,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15.88万辆,比上年增长8.1%。在民用汽车保有量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5.08万辆,增长8.7%。民用轿车保有量15.72万辆,增长8.2%,其中私人轿车15.06万辆,增长8.8%。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23.42万件,特快专递43.79万件。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1.6%。全区固定电话用户(联通、电信)20.4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46部/百户(按户籍户数计算)。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联通、电信、移动)124.93万户,增长1.9%。移动电话普及率109部/百人。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39.36万户,增长9.3%,互联网普及率为87.7户/百户(按户籍户数计算)。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66.54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2.62亿元,增长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3.92亿元,增长3.6%。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851.70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4%;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59.70亿元,下降2.8%。
年末纳入统计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单位266户。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60户,其中5亿元以上的有18户,10亿元以上的有12户。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94.29亿元,增长2.5%;金银珠宝类77.33亿元,下降11.2%;石油及制品类65.79亿元,增长7.3%;汽车类60.77亿元,下降5.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58.92亿元,增长36.5%。
限上法人单位全年网上销售额33.36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3.9%,占批零销售额的3.9%。
年末有各类市场53个,市场总面积41.97万平方米。全年城乡集贸市场贸易成交额达9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
七、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8】(不含农户)420.50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8.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89.15亿元,下降0.4%,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1.2%。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0】252.81亿元,增长33.4%,占投资总额的60.1%。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0.0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77.9%;第二产业投资184.69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投资225.81亿元,增长7.2%。
全年“三园四地”园区固定资产投资200.22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2%,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47.6%。
全年工业投资184.6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园区工业投资127.75亿元,占69.2%。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3.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年末有开发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72户,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607.8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3%;商品房竣工面积90.53万平方米,下降56.0%;商品房销售面积126.55万平方米,增长0.1%;商品房销售额74.40亿元,下降4.9%,其中住宅销售额57.56亿元,下降11.8%。
全年农村危旧房改造投入资金达1054万元,改造432户,面积3.02万平方米。
八、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16.11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出口81.86亿元,增长23.3%;进口34.25亿元,增长93.0%。全年新签市外项目39个,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36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4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5%。
九、财政金融
全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税收收入41.27亿元,下降3.8%。在各项税收中:增值税12.40亿元,下降6.4%;企业所得税8.13亿元,下降4.5%;个人所得税1.18亿元,增长31.9%;城市维护建设税5.73亿元,增长11.1%;房产税1.53亿元,下降5.4%;土地增值税0.67亿元,下降51.1%;契税2.68亿元,下降21.6%。
全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00亿元,比上年增长0.9%。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88亿元,下降8.7%;公共安全支出5.41亿元,增长6.6%;教育支出20.86亿元,增长2.1%;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57亿元,增长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02亿元,下降20.8%;卫生健康支出12.46亿元,增长1.1%;节能环保支出12.29亿元,下降26.1%;城乡社区支出9.63亿元,增长3.4%;农林水支出12.46亿元,增长1.4%;交通运输支出3.00亿元,下降31.8%;住房保障支出3.30亿元,下降0.6%。
年末有各类金融机构78家,其中银行机构22家,新型金融业13家,证券营业部9家,营业性保险分支机构34家。
全年社会融资规模【11】1744.06亿元,当年新增206.35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85.68亿元,比年初增长6.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884.31亿元,比年初增长6.8%。年末住户存款余额571.53亿元,增长12.3%;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86.71亿元,下降6.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19.81亿元,比年初增长23.3%,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719.65亿元,增长23.3%。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36.61亿元,增长13.7%。金融机构全年净利润收入9.47亿元,比上年增长30.8%。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贷款比存款)由上年的70.5%上升为81.4%。
全年证券交易额比上年增长51.0%。
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总收入4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财产保险收入7.95亿元,增长2.8%;人寿保险收入35.88亿元,增长14.2%。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8.37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4.61亿元,人寿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3.76亿元。
十、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43元,比上年增长7.2%【12】。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36元,比上年增长6.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50元,比上年增长8.5%。
在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5479元,增长6.1%;人均经营净收入4757元,增长3.9%;人均财产净收入2779元,增长3.8%;人均转移净收入9321元,增长7.4%。
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5146元,增长8.6%;人均经营净收入6666元,增长7.1%;人均财产净收入481元,增长4.0%;人均转移净收入5257元,增长10.6%。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9年的2.47︰1缩小为2.41︰1。
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556元,比上年增长6.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037元,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906元,增长6.7%。
全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7%,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33.0%,农村为37.6%。
年末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31万人,比上年增长5.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4.93万人,下降0.2%;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4.60万人,增长5.0%;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1.02万人,下降2.8%;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74万人,增长4.4%;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4.02万人,增长13.5%;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4.97万人,增长5.5%。
全年累计发放民政救助资金3.53亿元,困难群众、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年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人数4.28万人,比上年增长8.9%,其中,城镇低保人数1.14万人,下降10.2%,财政性资金支出7117万元;农村低保人数达2.24万人,增长6.2%,财政性资金支出9135万元。全年国家抚恤补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5540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620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496元/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为806元/月,集中供养孤儿补助标准1456元/月,社会散居孤儿补助标准1256元/月。
年末全区各类社会养老机构46个,社会养老机构收养床位4770张,年末入住人数2505人。年末拥有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22个,农村村级服务中心303个。建成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区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
年末全区有律师事务所18所,律师工作者238人。全年民事诉讼代理2288件,刑事辨护206件,行政诉讼代理126件。有公证处1个,全年办理公证书3570件。有人民调解委员会468个,调解员4430人,调解纠纷12932件。
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88个,机构研发人员3671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4%(2019年数据)。
年末拥有科研事业机构 2个(渝东南农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0名;国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区级技术创新机构63个。科技成果登记102个,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100%,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8家、重庆市科技型企业914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18家。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励3项。获得授权专利1415件,其中个人203件、企业92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4.82件。
全区有注册商标15075件,2020年注册1598件。中国驰名商标12件,中国地理标志14件。
年末全区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6所,普通中学48所(其中高中8所,初中40所),小学97所。专任教师达规定学历数11056人,其中高等教育学校1642人,中等专业学校131人,中等职业学校511人,普通中学4341人,小学443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28人,在校学生217人。
全年高校招收学生11083人,在校学生人数34983人,当年毕业生人数7308人。中等专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2154人,在校学生人数6312人,当年毕业生人数1945人。全年普通高中学校招收学生8716人,在校学生24101人,当年毕业9059人。初中学校招收14150人,在校43866人,毕业10195人。职业中学招收4670人,在校11600人,毕业3042人。小学招收8906人,在校62351人,毕业13778人。
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完成率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为110.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9.0%。全区报考大学人数12515人,录取人数11673人,高中升大学升学率达93.3%。
全区有幼儿园数214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28292人。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4.1%,普惠率达到89.8%。
十二、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有文化馆(站)28个,剧场、影剧院8个。公共图书馆2个,其中少儿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18.52万册,其中少儿图书馆藏书40.72万册。在公共图书馆藏书中,电子藏书43.76万册。有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94.75万卷。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7.92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7.49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12%。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116个。
年末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43户,全年营业收入107.11亿元,全口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5.9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9%。
全年接待游客2301.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1%。其中,国内游客2301.68万人次,增长7.4%。入境游客1792人次,下降97.6%。实现旅游总收入194.74亿元,增长20.8%。全区拥有国家A级景区11个,其中4A级5个(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林下花园、816地下核工程);有一家市级旅游度假区(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拥有四星级饭店3家,星级饭店床位数达855张。有星级农家乐45家。美心红酒小镇成为全市网红打卡新地标。全年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6.30亿元。
年末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5个,其中医院42个、卫生院18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个,门诊部、所(不含个体)6个、个体诊所17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室等其他卫生机构25个。共有医疗卫生机构有床位7321张,其中医院(含门诊部)5567张、卫生院床位1535张、妇幼保健院219张。共有卫生机构从业人员972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645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2369人、执业助理医师675人、注册护师和护士3355人。每万人拥有床位64.1张(按户籍人口算,下同),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7.0人。
年末共有体育场地8个,体育馆3个,游泳池(馆)34个,健身广场32个,健身登山步道36个。体育场地面积206.6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7平方米。全年参加各类运动赛获奖86枚,其中荣获国家级银牌1枚;荣获市级金牌30枚、银牌29枚、铜牌26枚。
十三、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区年末土地总面积(幅员面积)2942.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2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4.68万公顷,内陆水域面积2.09万公顷。涪陵页岩气田埋深小于4500米的有利区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可采资源量2.1万亿立方米。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0.99平方公里,达到73.0平方公里。城市总供水能力(包括自备水源)达到32.9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5882万吨;供水管道长达到1541公里。天然气供气总量14.85亿方,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645吨。年末有城市公共交通车496辆,出租车878辆。年末城市园林绿地面积3161公顷,其中城市公共绿地面积2060公顷。建成区绿化面积达328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3.66%。
全年水资源总量21.43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355.1毫米。全年用水总量4.83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长江、乌江水质基本稳定在Ⅱ类水域水质标准。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72.77%。
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5天。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分别为0.011毫克/立方米、0.029毫克/立方米、0.045毫克/立方米。城区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2.1和65.9分贝。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成功创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20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067公顷,封山育林1133公顷。年末森林面积15.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2.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30.9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0.30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0.3%。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6件,其中死亡事故24件,事故死亡35人,直接经济损失1678万元。道路交通安全事故94件,交通事故受伤人数107人,死亡26人。
注:
[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为最终核实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2] 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数据,待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后另行发布。
[3] 工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等八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
[4] 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5]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主要从事实物商品交易的网上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
[6]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年是动态变化的,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工业总产值、产品产量等相关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时,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8] 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9] 基础设施投资是指建造或购置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的支出。本公报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10]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11]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内实体经济(即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12]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常住人口中城镇和农村人口占比与当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权计算的,由于每年城乡人口结构不断变化,计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因而报告期和基期的人口构成不同。
[13] 行业统计标准:
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规模以上服务业: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户数人数等数据来自公安局;城镇新就业、登记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噪音、空气、水质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三峡移民后续专项补助资金数据来自水利局;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市场监管局和统计局;交通运输等数据来自交通局、港航海事事务中心、道路运输服务中心等;车辆数据来自车管所;邮政通讯等数据来自电信、移动、邮政等公司;建成区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自住房城乡建委、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商务委;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行涪陵中心支行;证券数据来自市统计局反馈;保险数据来自银保监局和市统计局反馈;科学技术等数据来自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教委及各高校;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体育、旅游等数据来自文化旅游委;档案数据来自档案馆;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委;司法数据来自司法局;社会服务、低保和社会救济等数据来自民政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医保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涪陵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