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GDP)1504.3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45亿元,可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869.96亿元,可比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541.96亿元,可比增长3.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1:57.8:36.1。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47万元,比上年增长2.8%。民营经济增加值941.30亿元,可比增长0.9%,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2.6%。
注:图1和图2中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速、构成按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调整。
2022年全区常住人口111.5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81万人,农村常住人口29.71万人,城镇化率为73.36%。
年末全区公安户籍户数44.31万户,户籍人口112.48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51.57万人,乡村人口60.9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85%。按性别分布,男性人口57.13万人,女性人口55.35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2。全年出生人口0.56万人,死亡人口0.9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73万人,比上年增长2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4888人。全年外出务工人员22.0万人,其中市外务工人员4.60万人,市内务工人员17.40万人。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逆势成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3】产值实现67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9.5%;高技术产业【4】产值实现111.05亿元,下降37.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8%。清洁能源产业、材料产业、消费品产业分别同比增长22.5%、16.8%、2.5%,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同比下降8.6%、38.6%、49.7%。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5】1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1.1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市场主体537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100747户,其中,法人主体23286户,产业活动单位3912户,个体工商户73549户。
2022年全区争取三峡移民后续专项补助资金8.00亿元。完成三峡移民后续项目工程投资10.19亿元,其中,移民安置致富与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投资8.22亿元,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投资1.37亿元,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投资0.53亿元。
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彰显涪陵雄厚的产业实力,涪陵综合保税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彰显涪陵独特的开放优势,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等彰显涪陵亮丽的城市形象。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5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8%,实现增加值92.45亿元,可比增长3.7%。成功申报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整县推进试点区县,成功纳入产油大县奖励补助,成功申创“创20”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合作机制成员单位。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1.02万亩,较上年增长1.9%。蔬菜播种面积120.34万亩,增长1.0%,其中青菜头面积72.92万亩,增长0.1%,涪陵榨菜纳入农业农村部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水果种植面积31.54万亩(含西瓜),增长0.3%。中药材种植面积4.12万亩,增长13.8%。
全年粮食总产量44.39万吨,比上年减少1.1%。蔬菜产量255.91万吨,增长4.6%,其中青菜产量176.71万吨,增长4.0%。水果产量22.53万吨(含西瓜),增长7.3%。中药材产量3.46万吨,增长15.1%。
全年生猪出栏72.61万头,比上年增长6.7%;猪肉产量5.66万吨,增长6.7%。涪陵黑猪、增福土鸡等畜产品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1.81万吨,比上年增长4.9%。
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6573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660公顷。
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8平方公里,兴修水利工程25处,巩固提升16万人饮水条件,农村安全饮水人口累计85.27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98.3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7%,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4%。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7户,其中50亿级以上企业10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52户,14户企业入选重庆制造业企业100强。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2295.31亿元【6】,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1%。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独资企业完成产值60.39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3.0%;集体企业产值0.59亿元,增长16.4%;股份企业产值151.44亿元,下降22.0%;私营企业产值1108.59亿元,增长4.2%;其他企业产值869.21亿元,增长1.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105.09亿元,增长8.2%。
分控股情况看,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734.63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4.2%;集体控股企业产值0.59亿元,增长16.4%;私人控股企业产值1458.69亿元,下降0.4%;外商及港澳台控股企业产值101.40亿元,增长7.1%。
分门类看,采矿业实现产值105.64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3.8%;制造业产值1919.47亿元,下降2.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270.21亿元,增长30.8%。
全年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218.7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4%。其中,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137.78亿元,同比增长16.8%;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产值371.86亿元,同比增长22.5%;消费品产业实现产值310.38亿元,同比增长2.5%;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268.99亿元,同比下降38.6%;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67.03亿元,同比下降49.7%;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62.72亿元,同比下降8.6%。
全年三大园区统计的规上工业企业171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135.60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3.1%。
年末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注册企业183户,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25.26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1.62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4%,占GDP的11.4%。
四、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41.96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2.55亿元,可比增长0.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7.69亿元,可比下降1.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81亿元,可比下降1.1%;金融业增加值43.46亿元,可比增长5.1%;房地产业增加值68.30亿元,可比下降0.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49.10亿元,可比增长6.4%;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2.06亿元,可比增长6.5%。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15.44亿元,比上年下降3.6%。
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全年公路、水上运输实现货运量8360万吨,比上年下降2.5%,实现货运周转量614.54亿吨公里,增长1.3%;完成客运总量715万人次,下降34.3%,旅客周转量23787万人公里,下降42.1%。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540万吨,比上年增长11.8%(铁路货运、客运未纳入本区统计,据成都铁路局反馈,2022年我区铁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1.7%)。
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业企业74户,实现营业收入48.43亿元,比上年同期口径下降11.3%。
年末境内公路里程达到65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75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07公里。全区行政村公路通畅率为100%。全区年末机动车保有量31.0万辆,比上年增长4.2%,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17.93万辆,比上年增长4.9%。在民用汽车保有量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7.11万辆,增长5.1%。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2.42亿元,比上年增长6.9%;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0.29万件,特快专递7.32万件,邮政业务总量增长5.0%。全区固定电话用户(联通、电信)21.49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48部/百户(按户籍户数计算)。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联通、电信、移动)138.14万户,增长2.2%。移动电话普及率123部/百人。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用户46.42万户,互联网普及率为104.8户/百户(按户籍户数计算)。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0.01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0.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9.59亿元,增长0.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0.42亿元,增长0.9%。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1091.1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3.3%;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73.72亿元,增长0.2%。
年末纳入统计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法人单位295户。商品销售额(营业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83户,其中5亿元以上的有23户,10亿元以上的有13户。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额中,粮油、食品类90.73亿元,下降12.4%;饮料类5.79亿元,下降33.1%;烟酒类17.52亿元,下降20.5%;金银珠宝类94.03亿元,下降12.7%;石油及制品类92.37亿元,增长42.7%;汽车类63.54亿元,下降12.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56.45亿元,下降16.6%。
限上法人单位全年网上销售额19.65亿元,比上年同口径下降24.4%,占批零销售额的1.8%。
年末有各类市场58个,市场总面积42.82万平方米。全年城乡集贸市场贸易成交额达10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七、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8】(不含农户)454.81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96.77亿元,下降7.0%,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1.3%;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0】269.41亿元,增长5.1%,占投资总额的59.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5.14亿元,比上年下降17.2%;第二产业投资226.91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投资222.76亿元,下降4.7%。
全年三大园区固定资产投资200.08亿元,比上年增长4.7%,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44.0%。
全年工业投资226.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三大园区工业投资18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全区工业投资的80.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3.12亿元,增速与上年持平。
年末有开发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71户,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465.2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1%;商品房竣工面积91.9万平方米,下降41.8%;商品房销售面积89.49万平方米,下降24.5%;商品房销售额46.90亿元,下降27.4%,其中住宅销售额32.93亿元,下降34.1%。
全年农村危旧房改造投入资金达279.25万元,改造112户,面积0.98万平方米。
八、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出口122.03亿元,增长1.5%;进口96.52亿元,增长28.7%。 全年新签市外项目82个,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57个。 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732万美元。
九、财政金融
全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税收收入48.14亿元,增长3.3%。在各项税收中:增值税13.12亿元,增长2.8%;企业所得税14.41亿元,增长16.4%;个人所得税1.66亿元,增长43.1%;城市维护建设税6.31亿元,下降7.6%;房产税1.92亿元,增长1.0%;契税3.29亿元,增长59.5%。
全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0.66亿元,比上年增长0.1%。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0.16亿元,下降9.1%;公共安全支出5.0亿元,下降6.6%;教育支出21.45亿元,增长0.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57亿元,下降14.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78亿元,下降1.8%;卫生健康支出9.08亿元,增长16.0%;节能环保支出7.37亿元,增长26.1%;城乡社区支出4.73亿元,下降48.8%;农林水支出12.49亿元,增长0.1%;交通运输支出9.12亿元,增长42.8%;住房保障支出2.73亿元,下降32.6%。
年末有各类金融机构72家,其中银行机构22家,新型金融业12家,证券营业部4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34家 。
全年社会融资规模【11】1977.52亿元,当年新增76.08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30.92亿元,比年初增长11.3%,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127.82亿元,比年初增长11.2%。年末住户存款余额726.95亿元,增长13.9%;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243.09亿元,增长4.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16.72亿元,比年初增长12.1%,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916.06元,增长12.0%。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净利润收入11.57亿元,比上年下降9%。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贷款比存款)由上年的80.7%提高为81.2%。
全年证券交易额比上年增长3.9%。
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总收入46.11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财产保费收入7.84亿元,增长1.1%;人寿保费收入38.27亿元,增长9.4%。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0.30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4.81亿元,人寿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5.49亿元。
十、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63元,比上年增长7.8%【12】。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50元,比上年增长5.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48元,比上年增长6.6%。
在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9457元,增长5.7%;人均经营净收入5519元,增长5.9%;人均财产净收入3055元,增长6.5%;人均转移净收入10520元,增长4.4%。
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6183元,增长8.4%;人均经营净收入7573元,增长1.3%;人均财产净收入535元,增长5.5%;人均转移净收入6457元,增长11.8%。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1年的2.36︰1缩小为2.34︰1。
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489元,比上年增长4.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912元,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044元,增长3.7%。
全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33.7%,农村为37.0%。
年末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21万人,比上年增长1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94万人,下降0.13%; 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15万人,增长2.6%;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6.37万人,下降3.5%;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58万人,增长3.1%; 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0.78万人,下降7.3%; 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6.22万人,增长4.1%。
全年累计发放民政救助资金3.42亿元,困难群众、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年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人数3.74万人,比上年下降7.7%,其中,城镇低保人数0.84万人,下降22.1%,低保金支出6303万元;农村低保人数达2.11万人,下降3.5%,低保金支出11580万元。 全年国家抚恤补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5285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717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581元/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为932元/月,集中供养孤儿补助标准1582元/月,社会散居孤儿补助标准1382元/月。
年末全区各类社会养老机构36个,社会养老机构收养床位4538张,年末入住人数1746人。年末拥有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22个,农村村级服务中心303个。
年末全区有律师事务所18所,律师工作者313人。全年民事诉讼代理2688件,刑事辩护254件,行政诉讼代理170件。有公证处1个,全年办理公证书3055件。有人民调解委员会475个,调解员4263人,调解纠纷25509件。
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00个,机构研发人员4481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2%(2021年数据)。
年末拥有科研事业机构 2个(渝东南农科院、涪陵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09名;国市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区级技术创新机构87个,技术创新机构127个。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家、重庆市科技型企业1442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1家。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市级自然科学奖1项。 获得授权专利1496件,其中个人180件、企业1127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6.25件。
全区有注册商标17616件,2022年注册1154件。中国驰名商标12件,中国地理标志14件。
年末全区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职业中学6所,普通中学46所(其中高中9所,初中37所),小学90所。专任教师9611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89人,高中2142人,初中2672人,职业中学616人,小学399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30人,在校学生258人。
全年高校招收学生12085人,在校学生人数42204人,当年毕业生人数13216人。中等专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2072人,在校学生人数5991人,当年毕业生人数2101人。全年普通高中学校招收学生9529人,在校学生26927人,当年毕业8050人。初中学校招收11550人,在校36788人,毕业生15387人。职业中学招收5378人,在校14862人,毕业3334人。小学招收8940人,在校58078人,毕业11504人。
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完成率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为116.71%,初中升高中升学率为99.3%。全区报考大学人数12800人,录取人数12189人,高中升大学升学率达95.23%。
全区有幼儿园数210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25575人,其中公办在园幼儿16141人,公办在园幼儿占比为63.1%。
十二、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有文化馆(站)27个,剧场、影剧院9个。公共图书馆2个,其中少儿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28.58万册,其中少儿图书馆藏书52.69万册。在公共图书馆藏书中,电子藏书53.1万册。 有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97.38万卷。 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7.6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7.22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7%,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14%。
年末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43户,全年营业收入127.37亿元, 全口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3.3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9%。
全年接待游客2832.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8%。实现旅游总收入264.16亿元,增长20.0%。全区拥有国家A级景区12个,其中4A级5个(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林下花园、816地下核工程);有一家市级旅游度假区(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拥有星级饭店3家,星级饭店床位数达796张。有星级农家乐66家 。美心红酒小镇成为全市网红打卡新地标。全年完成旅游项目投资38.14亿元。
年末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56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45个、卫生院16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个,门诊部、所(不含个体)5个、个体诊所181个,医务室13个,村卫生室3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其他卫生机构4个。共有医疗卫生机构有床位7874张,其中医院(含门诊部)6103张、卫生院床位844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52张,妇幼保健院174张。共有卫生机构从业人员1039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436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2592人、执业助理医师665人、注册护师和护士3648人。每万人拥有床位70张(按户籍人口计算,下同),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5人。
年末共有体育场8个,体育馆3个,游泳池(馆)35个,乡镇(街道)健身广场20个,全民健身登山步道59个。各类体育场地面积243平方米,万人拥有体育场地面积2.17平方米。全年参加各类运动赛获奖159枚,其中荣获国家级奖牌9枚、市级奖牌150枚。
十三、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区年末土地总面积(幅员面积)2942.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6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4.43万公顷。 涪陵页岩气田累计探明储量8975亿方、占全国页岩气探明储量的34.0%。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3.59平方公里。 城市总供水能力(包括自备水源)达到27.75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5386.9万吨。 天然气供气总量22.17亿方,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632吨。 年末有城市公交汽车营运车辆471辆,出租车878辆。 年末城市园林绿地面积3284.25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139.97公顷。建成区绿化面积达3431.8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16%。
全年水资源总量10.16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799.3毫米。全年用水总量2.90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8平方公里。 长江、乌江水质基本稳定在Ⅱ类水域水质标准。
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6天,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87.5%。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分别为0.011毫克/立方米、0.026毫克/立方米、0.047毫克/立方米。城区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2.7和66分贝。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4.07%。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片更加靓丽。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893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60公顷。年末森林面积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6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43.9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0.2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9%。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7件,其中死亡事故11件,事故死亡12人,直接经济损失945万元。 道路交通安全事故117件,交通事故受伤人数119人,死亡36人。
注:
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为最终核实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2. 人口的构成数据是公安户籍口径,常住人口构成数据暂时只有总数、城乡人口数据。
3.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等八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
4. 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5.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主要从事实物商品交易的网上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
6.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年是动态变化的,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工业总产值、产品产量等相关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时,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8. 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9. 基础设施投资是指建造或购置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的支出。本公报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10.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11.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内实体经济(即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12.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常住人口中城镇和农村人口占比与当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权计算的,由于每年城乡人口结构不断变化,计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因而报告期和基础期的人口构成不同。
14. 行业统计标准:
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规模以上服务业: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户数人数等数据来自公安局;城镇新就业、登记失业数据来自就业人才中心;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数据来自社保中心、人力社保局、医疗保障局;噪音、空气、水质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水资源、公用、用水、三峡移民后续专项补助资金数据来自水利局;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市场监管局和统计局;交通运输等数据来自交通局、港航海事事务中心、道路运输服务中心等;车辆数据来自车管所;邮政通讯等数据来自电信、移动、邮政等公司;建成区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自住房城乡建委、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商务委;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行涪陵中心支行;证券数据来自市统计局反馈;保险数据来自银保监局和市统计局反馈;科学技术等数据来自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教委及各高校;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体育、旅游等数据来自文化旅游委;档案数据来自档案馆;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委;司法数据来自司法局;社会服务、低保和社会救济等数据来自民政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涪陵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