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GDP)1626.3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36亿元,可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959.92亿元,可比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569.09亿元,可比增长5.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0:59.0:35.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5万元,比上年增长8.7%。
2023年全区常住人口110.4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96万人,农村常住人口28.50万人,城镇化率为74.20%。
年末全区公安户籍户数44.00万户,户籍人口111.60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51.20万人,乡村人口60.40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88%。按性别分,男性人口56.65万人,女性人口54.95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1。全年出生人口0.55万人,死亡人口1.0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49万人,比上年下降8.7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200人。全年外出务工人员21.47万人,其中市外务工人员4.32万人,市内务工人员17.15万人。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继续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3】产值实现7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2%;高技术产业【4】产值实现122.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0%。电子信息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消费品产业、材料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同比增长4.5%、14.4%、0.1%,3.9%、5.4%、12.7%。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5】12.70亿元。
2023年全区争取三峡移民后续专项补助资金5.81亿元。完成三峡移民后续项目工程投资5.30亿元,其中,移民安置致富与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投资1.90亿元,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投资2.75亿元,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投资0.38亿元。
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彰显涪陵雄厚的产业实力,涪陵综合保税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彰显涪陵独特的开放优势,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等彰显涪陵亮丽的城市形象。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6.03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8%,实现增加值97.36亿元,可比增长4.6%。成功申报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整县推进试点区县,成功纳入产油大县奖励补助,成功申创“创20”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合作机制成员单位。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9.12万亩,较上年降低1.4%。蔬菜播种面积122.68万亩,增长1.9%,其中青菜头面积73.75万亩,增长1.1%。水果种植面积32.31万亩(含瓜果类),增长2.4%。中药材种植面积4.67万亩,增长1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5.17万吨,比上年增长1.7%。蔬菜产量262.00万吨,增长2.4%,其中青菜头产量178.09万吨,增长0.8%。水果产量25.43万吨(含瓜果类),增长12.9%。中药材产量3.98万吨,增长15.2%。
全年生猪出栏76.00万头,比上年增长4.7%;猪肉产量6.04万吨,增长6.6%;涪陵黑猪、增福土鸡等畜产品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1.90万吨,比上年增长4.8%。
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6573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660公顷。
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84平方公里,兴修水利工程13处,巩固提升28万人饮水条件,农村安全饮水人口累计85.28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71.21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0%,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4%。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0户,其中50亿级以上企业11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58户。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2470.75亿元【6】,比上年同口径增长6.7%。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独资企业完成产值67.33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1.0%;集体企业产值0.49亿元,下降16.5%;股份企业产值146.36亿元,下降7.0%;私营企业产值1079.21亿元,增长1.2%;其他企业产值1015.42亿元,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161.94亿元,增长20.7%。
分控股情况看,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798.92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8.5%;集体控股企业产值0.49亿元,下降16.5%;私人控股企业产值1556.10亿元,增长7.5%;外商及港澳台控股企业产值115.24亿元,下降12.0%。
分门类看,采矿业实现产值113.50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7.4%;制造业产值2043.30亿元,增长5.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313.95亿元,增长13.6%。
全年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404.91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7.4%。其中,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203.74亿元,同比增长5.4%;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产值433.67亿元,同比增长14.4%;消费品产业实现产值323.98亿元,同比增长3.9%;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305.32亿元,同比增长12.7%;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67.10亿元,同比增长0.1%;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71.09亿元,同比增长4.5%。
全年三大园区统计的规上工业企业18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303.81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7.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3.2%。
年末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注册企业190户,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70.19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8.71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9.7%,占GDP的11.6%。
四、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可比增长5.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可比增长8.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可比增长12.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可比增长8.5%;金融业增加值可比增长7.4%;房地产业增加值可比下降1.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可比增长3.4%;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可比增长7.4%。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35.19亿元,比上年上升10.1%。
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全年公路、水上运输实现货运量8537.4万吨,比去年上升2.1%,实现货运周转量584.84亿吨公里,下降4.8%;完成客运总量729.94万人次,增长2.6%,旅客周转量22146.13万人公里,下降2.5%。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939.71万吨,比上年增长11.3%(铁路货运、客运未纳入本区统计,据成都铁路局反馈,2023年我区铁路运输总周转量下降4.7%)。
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业企业58户,实现营业收入47.60亿元,比上年同口径下降12.01%。
年末高速公路里程175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07公里。全区行政村公路通畅率为100%。全区年末机动车保有量31.7万辆,比上年增长2.2%,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18.76万辆,比上年增长4.6%。在民用汽车保有量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7.97万辆,增长5.1%。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4.61万件,特快专递180.9万件,邮政业务总量增长218.79%。全区固定电话用户(联通、电信)21.13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48部/百户(按户籍户数计算)。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联通、电信、移动)141.42万户,增长2.4%。移动电话普及率128部/百人。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用户49.30万户,互联网普及率为112户/百户(按户籍户数计算)。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29.94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8.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09.67亿元,增长8.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0.27亿元,增长9.1%。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1214.92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1.3%;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83.22亿元,增12.9%。
年末纳入统计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法人单位322户。商品销售额(营业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0户,其中5亿元以上的有26户,10亿元以上的有16户。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额中,粮油、食品类94.47亿元,增长4.1%;饮料类6.55亿元,增长10.7%;烟酒类17.94亿元,增长1.0%;金银珠宝类103.42亿元,增长7.7%;石油及制品类89.12亿元,下降3.8%;汽车类67.21亿元,增长2.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29.83亿元,下降48.0%。
限上法人单位全年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为16.39亿元,比上年同口径下降17.4%,占批零销售额的1.3%。
年末有各类市场61个,市场总面积43.57万平方米。全年城乡集贸市场贸易成交额达11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6%。
七、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8】(不含农户)478.13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121.23亿元,增长28.9%,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5.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0】244.50亿元,下降4.9%,占投资总额的51.1%。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6.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第二产业投资263.79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投资207.92亿元,下降5.5%。
全年三大园区固定资产投资247.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51.7%。
全年工业投资26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三大园区工业投资21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占全区工业投资的80.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7.53亿元,下降34.5%。
年末有开发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61户,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379.9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3%;商品房竣工面积69.71万平方米,下降24.1%;商品房销售面积61.20万平方米,下降31.6%;商品房销售额29.03亿元,下降38.1%,其中住宅销售额19.68亿元,下降40.2%。
全年农村危旧房改造投入资金达420.5万元,改造161户,面积1.39万平方米。
八、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73.52亿元,比上年下降16.9%,其中,出口90.89亿元,增长22.2%;进口82.63亿元,下降10.1%。全年新签市外项目95个,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47个。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024万美元。
九、财政金融
全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51.15亿元,增长6.3%。在各项税收中:增值税16.04亿元,增长22.3%;企业所得税9.65亿元,下降33.0%;个人所得税1.59亿元,下降4.0%;城市维护建设税6.64亿元,增长5.3%;房产税2.84亿元,增长47.7%;契税2.74亿元,下降16.6%。
全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05亿元,增长8.7%;公共安全支出5.23亿元,增长4.7%;教育支出21.66亿元,增长1.0%;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69亿元,增长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90亿元,增长14.3%;卫生健康支出9.87亿元,增长8.8%;节能环保支出11.53亿元,增长56.5%;城乡社区支出7.39亿元,增长56.3%;农林水支出12.52亿元,增长0.3%;交通运输支出3.56亿元,下降61.0%;住房保障支出4.73亿元,增长73.3%。
年末有各类金融机构72家,其中银行机构23家,新型金融业12家,证券营业部4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33家。
全年社会融资规模【11】2195.84亿元,当年新增235.20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19.05亿元,比年初增长16.6%,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315.06亿元,比年初增长16.6%。年末住户存款余额822.14亿元,增长13.1%;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335.22亿元,增长37.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17.21亿元,比年初增长11.0%,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014.51元,增长10.7%。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净利润收11.12亿元,比上年下降3.9%。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贷款比存款)由上年的81.2%下降为77.1%。
全年证券交易额比上年增长4.8%。
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总收入39.9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财产保费收入8.54亿元,增长9.0%;人寿保费收入31.38亿元,增长3.1%。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5.62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5.92亿元,人寿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6.02亿元。
十、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05元,比上年增长5.2%【12】。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735元,比上年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97元,比上年增长6.5%。
在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0841元,增长4.7%;人均经营净收入5573元,增长4.6%;人均财产净收入3179元,增长4.1%;人均转移净收入10942元,增长4.0%。
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6585元,增长6.5%;人均经营净收入8143元,增长7.5%;人均财产净收入567元,增长6.0%;人均转移净收入6802元,增长5.3%。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2年的2.34︰1缩小为2.30︰1。
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364元,比上年增长6.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7889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51元,增长6.9%。
全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32.4%,农村为35.1%。
年末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4.10万人,比上年增长4.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4.82万人,增长4.4%;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58万人,增长1.7%;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3.53万人,下降3.7%;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55万人,增长7.1%;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1.01万人,上升1.1%;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5.72万人,下降3.1%。
全年累计发放民政救助资金3.67亿元,困难群众、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年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人数2.98万人,比上年上升0.8%,其中,城镇低保人数0.81万人,下降4.6%,低保金支出5942万元;农村低保人数2.17万人,上升2.9%,低保金支出11961万元。全年国家抚恤补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5140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735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600元/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为955元/月,集中供养孤儿补助标准1605元/月,社会散居孤儿补助标准1405元/月。
年末全区各类社会养老机构50个,社会养老机构收养床位5003张,年末入住人数1646人。年末拥有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29个,农村村级服务中心303个。
年末全区有律师事务所19所,律师工作者325人。全年民事诉讼代理3074件,刑事辨护376件,行政诉讼代理120件。有公证处1个,全年办理公证书4344件。有人民调解委员会475个,调解员4289人,调解纠纷24789件。
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32个,机构研发人员5301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9%(2022年数据)。
年末拥有科研事业机构2个(渝东南农科院、涪陵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08名;国市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区级技术创新机构94个,技术创新机构145个。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9家、重庆市科技型企业1996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4家。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市级自然科学奖1项。当年获得授权专利1165件,其中个人129件、企业89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7.84件。
全区有注册商标17661件,2023年注册1179件。中国驰名商标12件,中国地理标志14件。
年末全区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职业中学5所,普通中学46所(其中高中9所,初中37所),小学64所。专任教师9515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269人,高中2139人,初中2503人,职业中学703人,小学390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30人,在校学生229人。
全年高校招收学生9904人,在校学生人数34727人,当年毕业生人数10941人。中等专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1734人,在校学生人数5666人,当年毕业生人数1920人。全年普通高中学校招收学生8920人,在校学生27131人,当年毕业8584人。初中学校招收10796人,在校33604人,毕业13577人。职业中学招收4161人,在校14374人,毕业3219人。小学招收9070人,在校56481人,毕业10892人。
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完成率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为111.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9.2%。全区报考大学人数13372人,录取人数12654人,高中升大学升学率达94.69%。
全区有幼儿园数174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22712人,其中公办在园幼儿14417人,公办在园幼儿占比为63.5%。
十二、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有文化馆(站)27个,剧场、影剧院9个。公共图书馆1个(两馆合并),公共图书馆藏书139.97万册,其中电子藏书36.03万册。有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105.15万卷。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7.6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7.22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8%,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16%。
全年接待游客3893.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48%。实现旅游总收入333.91亿元,增长26.4%。全区拥有国家A级景区12个,其中4A级5个(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林下花园、816地下核工程);有一家市级旅游度假区(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拥有星级饭店3家,星级饭店床位数达796张。有星级农家乐81家。
年末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91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44个、卫生院16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个,门诊部、所(不含个体)6个、个体诊所216个,医务室11个,村卫生室3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其他卫生机构4个。共有医疗卫生机构有床位8135张,其中医院(含门诊部)6214张、卫生院90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7张,妇幼保健院194张。共有卫生机构从业人员1252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738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4045人,注册护师和护士5269人。每万人拥有床位73张(按户籍人口算,下同),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6人。
年末共有体育场2个,体育馆2个,游泳池(馆)43个,全民健身登山步道201个。各类体育场地面积308平方米,万人拥有体育场地面积2.77平方米。全年参加各类运动赛获奖257枚,其中荣获国际级奖牌4枚,国家级奖牌18枚、市级奖牌235枚。
十三、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9.89平方公里。城市总供水能力(包括自备水源)达到27.75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5215.8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21.20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579吨。年末有城市公交汽车营运车辆482辆,出租车878辆。年末城市园林绿地面积3539.2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266.39公顷。建成区绿化面积达3478.0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4.09%。
全年水资源总量10.16亿立方米(2022年数据),年平均降水量799.3毫米(2022年数据)。全年用水总量2.90亿立方米。(2022年数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84平方公里。长江、乌江水质基本稳定在Ⅱ类水域水质标准。
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5天,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86.3%。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分别为0.01毫克/立方米、0.03毫克/立方米、0.051毫克/立方米。城区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0.2和62.5分贝。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79%。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50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933.3公顷。年末森林面积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18.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0.25吨标准煤,比上年上升6.7%。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7件,其中死亡事故17件,事故死亡17人,直接经济损失1763万元。道路交通安全事故153件,交通事故受伤人数156人,死亡42人。
注:
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为最终核实数,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2.人口的构成数据是公安户籍口径,常住人口构成数据暂时只有总数、城乡人口数据。
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等八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
4.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5.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主要从事实物商品交易的网上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
6.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年是动态变化的,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工业总产值、产品产量等相关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时,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8.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9.基础设施投资是指建造或购置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的支出。本公报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10.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11.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内实体经济(即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1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常住人口中城镇和农村人口占比与当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权计算的,由于每年城乡人口结构不断变化,计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因而报告期和基期的人口构成不同。
13.行业统计标准:
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规模以上服务业: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户数人数等数据来自公安局;城镇新就业、登记失业数据来自就业人才中心;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数据来自社保中心、人力社保局、医疗保障局;噪音、空气、水质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水资源、公用、用水、三峡移民后续专项补助资金数据来自水利局;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市场监管局和统计局;交通运输等数据来自交通局、港航海事事务中心、道路运输服务中心等;车辆数据来自车管所;邮政通讯等数据来自电信、移动、邮政等公司;建成区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自住房城乡建委、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商务委;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行涪陵中心支行;证券数据来自市统计局反馈;保险数据来自银保监局和市统计局反馈;科学技术等数据来自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教委及各高校;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体育、旅游等数据来自文化旅游委;档案数据来自档案馆;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委;司法数据来自司法局;社会服务、低保和社会救济等数据来自民政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涪陵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