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智慧办〔2021〕2号
涪陵新城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涪陵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编制完成,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涪陵区新型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重庆市涪陵区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代章)
2021年11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涪陵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具有广阔的前景。新型智慧城市是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引领和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的综合载体,也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涪陵是成渝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也是重庆“一区两群”战略支点城市。当前涪陵区处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努力实现“十个新提升”的关键时期,正按照“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要求,以“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为目标,建设“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城市。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涪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涪陵城市能级,彰显区位优势,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规划立足于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19〕66号)、《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涪陵府发〔2020〕12号)等文件编制,明确涪陵区“十四五”期间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蓝图、规划布局和发展路径。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一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成为主城之外首个千亿级区县。二是优势产业不断做强。三次产业占比6.8:55.4:37.8,工业产值居全市前列,规模总量再创新高。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742亿元,年均增长11%,完成工业增加值517亿元,总量居全市第2位;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增至277家,占全区工业企业数量的16%,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26家,百亿级企业4家;35户企业上榜重庆市“双百企业”,总量居全市区县第1位。
基础设施能级提升。一是算力设施建成投用。按照国际T3+标准修建,具备10000台服务器运营能力的华为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上线运营,截至2020年12月,已服务全区52家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87个业务系统,帮助74家中小企业提升数字化能力,支撑4家企业完成数字工厂示范试点建设。二是5G建设加快推进。已建成5G基站1755个,实现对区内重点区域的5G网络覆盖。三是光纤升级改造成效显著。光纤网络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发展,基本实现全区居民聚集区光纤接入全覆盖。
数字应用多点开花。一是政务系统基本完成云部署。依托华为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推进区级政务信息系统加快上云;基本完成区级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搭建,已纳入32个区级部门共738个数据目录。二是政务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线上依托重庆市政务服务网建立了全区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区级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上线运行;线下打造行政服务大厅,可提供1500余项办理事项,一站式办理率达到80%。三是惠民服务应用不断丰富。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建设有序开展,其中停车诱导服务、智慧公交云基础资源平台已上线,涪陵教育云平台、涪陵中心医院智慧化改造已完成,智慧医疗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项目即将实施。
社会治理精细升级。一是城市管理数字化转型。城管、交通、公安等重点领域智能感知终端广泛覆盖,视频监控智能化应用系统、综治视频会议系统、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全国首批试点公安交通集成指挥中心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均已建成。二是公共安全监控全域化覆盖。公安已建成视频专网,实现全区27个乡镇、423个村(社区)所有视频数据的全部接入,“雪亮工程”项目获得2019年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优秀创新案例,共享总平台合计接入视频监控资源已达18000余路,城市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产业融合加快发展。一是数字产业化稳健起步。以新区CBD为依托的涪陵数字经济产业园已启动建设;涪陵区数字经济协会已授牌成立;企业集群已初步形成,汇聚了华通电脑、互爱科技、特斯联新诚、福华大数据、大帐房等数字经济骨干企业50余家,并吸引了全市首家国有资本控股的区块链研究院—重庆数资区块链技术研究院落户涪陵。二是产业数字化成效凸显。涪陵高新区、临港经济区、白涛工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初见成效,已有93家中小型普惠企业、821台设备上云上平台。能源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全社会用能效率提升。三是产业数字化应用不断深化。其中,农业已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2家企业实现农业数字化,制造业已建成市级智能工厂7个、数字化车间32个,服务业已建成具备培训、农村电商及跨境商品展销等多种功能的涪陵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生态保护科技赋能。一是生态感知设施广泛覆盖。全区已布设气象感知终端1000余个,建设污染源、气候、水文等监测点/站200余个。二是生态管理平台智慧升级。生态环境、气象、水利等部门已分别建成环境应急指挥、榨菜大数据、山洪地质灾害预警、智慧河长等应用平台,为全区生态信息采集、预测预警分析、应急指挥调度与监管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智慧城市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成立涪陵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协调解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问题,并督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的实施,为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成立涪陵区大数据发展局,负责全区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化等发展规划编制,及数据资源的建设、管理、应用与共享等工作,为全面深化数据资源管理应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整体看,涪陵区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汇聚共享、创新智慧应用、产业融合发展与配套保障机制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
基础设施统筹集约不足。华为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已为涪陵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但在感知终端布设、网络建设、资源管理等方面仍待优化。一是当前物联感知终端布设数量有限、智能识别能力较弱,且缺乏统一的接入管理平台;二是电子政务外网尚未实现应连尽连,不利于跨部门网络互通、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三是多业务部门机房分散建设且等级标准不一,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四是5G网络规模化商用部署与光纤网络、4G网络全面覆盖仍待推进。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智能感知终端布设、高速网络覆盖、统一接入平台建设与资源集约管理。
数据汇聚共享仍需提升。区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初步建成为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奠定了基础,但尚未实现广泛应用。一是数据自动采集、多源汇聚及大数据开发利用水平仍有限;二是跨部门、跨业务、跨应用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尚需完善;三是各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有待健全、共享意识有待增强、共享流程有待优化。未来,仍需深化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体系建设,促进政务数据汇聚、提升数据质量、丰富数据应用。
智慧应用广度深度不够。社会治理、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生态保护等领域均已推进智慧化建设,但缺乏统筹规划且应用领域不足。一是各部门智慧应用支撑平台缺乏统筹,时空信息、视频云、融合通信等平台尚未统筹规划;二是各领域智慧应用覆盖不够,人社、医疗、交通、教育、社区各领域需进一步加强智慧应用建设;三是应用智慧化程度不足,监测预警、数据分析、综合研判、指挥调度、执法管理等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
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仍需升级。产业智慧升级、区域龙头企业汇聚等方面已取得重大成绩,但数字经济规模较重庆市其他区县仍有差距,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考核中涪陵区仅位列第13名。一是仍需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深入实施“工业一业定乾坤”发展理念,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成渝地区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发展智慧农业并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构建各类农业预测预警、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业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智慧金融等平台。
智慧城市发展机制尚待健全。虽已成立涪陵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与涪陵区大数据发展局进行统筹管理,但各部门工作推进仍不均衡、项目建设仍较分散。需进一步强化领导小组指挥监督效力,完善智慧城市建设动态评估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保障智慧城市长效发展。
(二)挑战与机遇
从全球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智慧城市建设定义新内涵。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犹存、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中美经贸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交织,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发展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长期持续。与此同时,疫情按下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快进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处于加速之中,政府在城市治理和政务服务方面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迈向深度数智化打下基础。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将长期处于战略机遇期,智慧城市建设迈入新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主旋律。党中央作出数字经济、数字乡村、新基建、创新驱动等一系列国家战略部署,是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大举措,也是新型智慧城市更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目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正快速向大中小各城市和区县推进,并逐步开始向乡村“下沉”,呈现出分级分类有序推进的发展态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从重庆看,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向纵深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开新格局。自“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重庆战略优势愈发突出、战略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战略潜能持续释放,带来诸多政策和项目利好。伴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关于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呈现出战略引领、全面深化的良好态势,结合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加快推进,为涪陵打开新的发展格局。
立足涪陵,“十个新提升”谱写涪陵新篇章,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新局面。围绕市委、市政府给涪陵的“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区委提出推动实现“十个新提升”,包括现代产业体系、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改革开放、招商招才、城市品质、生态文明、社会治理、民生福祉、党的建设等一系列新命题,赋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使命。当前,涪陵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形成了良好的城市架构,城市功能愈加完善,但离“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城市还有距离,在宜居宜乐宜游、可看可听可读、颜值气质塑造、城市特色彰显、历史文化挖掘等方面还有差距。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涪陵紧跟党中央、国家、重庆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导向,立足涪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中肩负的历史使命担当,在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城景融合发展、彰显城市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治理能力、城市安全系统建设等八个方面作出重要部署,为涪陵建设“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城市指明前进方向。充分认清涪陵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实际需求,与时俱进提速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增强涪陵在“两群”协调发展中的示范带头和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研判把握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趋势,按照国家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立足市委、市政府赋予的“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紧密衔接《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沿着“四宜”、“四化”、“四个能级”、“四个品质”、“四个需要”的方向路径,打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昂扬“六个干”精神,助推高标准实现“十个新提升”,驱动涪陵战略支点实现更大作为、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大跨越、高品质生活实现更大突破。
(二)建设原则
统筹协调,集约共建。坚持统筹布局,强化规划衔接,推进整体协同,综合考虑各领域、各单位、各系统的重点建设项目,突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枢纽性、基础性、集约性项目的统筹实施,注重平战结合,集约建设共性基础设施和能力支撑平台,促进数据集聚、系统融合、应用协同。
以人为本,问题导向。紧跟国家、市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指引,充分衔接市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依照分级分类推进原则,以区内新型智慧城市具体需求为导向,聚焦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合理配置资源,丰富智慧化应用场景,提供便捷化、智能化、精准化的管理和服务,提升全区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部门加强和行业优势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形成政府、市场联动机制,持续深化各行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统筹协调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格局。
强化保障,安全可控。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规,统筹建立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应急处置方案,全面构建安全软硬件体系,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可控水平,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提升数字设施、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形成各部门遵照执行、协同联动的网络空间安全运行态势。
(三)设计理念
未来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马路高楼的机械累加,它将是个性鲜明、智慧鲜活的生命体。未来城市将是一个有机系统,与人体一样,有大脑、有中枢、有骨骼、有肌肉、有血液,有五官,具有新陈代谢、自适应、生长发育、不断演变和进化等典型生命特征。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防控工作时提出“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我们将此理念引入到涪陵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提出城市智能体的概念,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整体、连续、智能的涪陵城市智能体,以此激发城市新动能、创新城市新模式。智能体包含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计算、智能中枢、智能应用五部分。其中,智能交互,是智能体的“五官和手脚”,让智能体可感知、能执行。智能联接,是智能体的“躯干”,联接智能中枢和智能交互。智能算力,是智能体的“心脏”,给城市提供澎湃算力。智能中枢,是智能体的“大脑”和决策系统,是海量数据的汇聚点。智慧应用,是智能体的价值呈现,每个个体所能感受到的个性化、主动化服务体验都来自应用。
(四)“十四五”发展目标
智慧涪陵建设将为奋力实现“十个新提升”提供全面支撑,以“数智涪地,壮制陵云”为总体愿景,以“转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转变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模式、转变城市治理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转变智慧城市运营模式”为主线,持续升级“城市转型支撑力、城市品质感知力、城市治理保障力、产业融合驱动力、绿色发展吸引力、城市持续生长力”,将涪陵打造成全国区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杆。
到2025年,高速、智能、泛在、安全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智能中枢集约化、平台化、智能化、场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品质、城市治理、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等领域各项智慧应用成果显著,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体制机制成熟定型,智慧涪陵形成“六新”格局,成为西部前列、全国领先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样板,加速涪陵“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取得新突破。
——新基石,基础设施泛在高效。高速泛在的立体网络体系全面建成,5G网络实现规模化部署,千兆光纤网络实现深度覆盖,卫星遥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立体感知网络和设备共建共享水平明显提升,建成全区统一的数字化标识体系、全域覆盖的“城市神经元”系统、全城互联的统一物联网管理平台。功能完善、性能可靠的智能中枢全面建成,各部门业务系统遵循统一架构实现上云部署,全区数据资源实现分类采集、集中汇集、统筹管理,城市智能中台对各类智慧应用的共性支撑成效显著。
——新范例,城市品质普惠智能。“渝快办·涪陵专区”有效汇聚各类政务服务、公共服务资源,“一网通办”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全面推进。校园智慧化程度大幅提升,“互联网+”教育服务新模式基本形成。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成效显著,“互联网+医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智慧人社综合服务体系十分完善,市民一卡通实现跨省跨区应用广泛覆盖。规划建设一体化统筹、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更加顺畅。智慧社区和数字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共享智慧、和睦的美好数字生活。
——新模式,城市治理精准高效。各领域数字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形成城市治理大闭环。交通管控效率、交通运输能力和市民出行体验大幅提升,初步具备“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驾驶”环境。社会治安防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公共安全领域智慧化体系不断完善,综合治安风险防控能力、防控联合打击能力、精准管理能力、末端执法能力显著提升,形成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参与服务、公众参与治理的“一网统管、一网调度、一网治理”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新动能,产业融合创新提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实现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在产业领域实现有效流动,成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管理和服务的关键要素。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招才引智、产业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智慧园区建设取得实效,产业发展载体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熟度走在西部前列,成为成渝智慧产业发展的创新引领区、产业聚集区和应用先导区。
——新图景,绿色发展和谐共生。以立体感知、智能监测、在线防控等为核心的智慧环保、智慧资源、智慧能源等全面发展。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和生态资源管理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保护。能源全领域、全环节监测水平显著增强,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有效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高标准提前撞线。集约化、节约化、低碳化生产模式成为主流,绿色出行、绿色消费成为人人践行的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全面实现绿色转型。
——新机制,建设运营多元长效。组织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类参与主体在整体统筹合规要求下实现顺畅衔接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创新合作。“政府监督、企业主导、生态培育”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市场化运营模式持续创新,保障项目实现长效建设运营。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优化,相关法规保障制度持续完善,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与监督机制执行有力,全区各领域新型智慧城市协同高效建设运行。
(五)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智慧涪陵”建设卓有成效、硕果累累,数字化转型驱动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全面升级。政府治理流程和模式持续迭代优化,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信任度到达新高度。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繁荣发展,建成区域性开放创新中心,对区域经济的支点效应日益彰显。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运行和日常生活,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升级,市民生活品质到达新水平。一幅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两江福地”壮美画卷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徐徐展开。
三、架构设计
(一)总体架构
“智慧涪陵”的总体架构概括为“1143”,即“一个城市数字底座,一个城市智能中枢,四类智慧应用,三大支撑体系”。城市数字底座,构建智能泛在的感知体系、高速移动的互联体系,联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真正实现万物互联、万物智联,为千行百业的创新赋能。城市智能中枢,构建智慧涪陵云平台,实现“政务一朵云”,对全区政务系统“统一云管、统一运管、统一运维”;构建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实现“数据一本账”,对全区各类政务、物联感知、互联网等多维度数据资源汇集整合;构建核心能力平台,实现“支撑一平台”,面向各类智慧应用提供共性服务;构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现“运行一中心”,着力推动跨部门间业务协同,形成“一网统管”、“一网调度”、“一网治理”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构建统一门户入口,实现“服务一入口”,面向百姓、企业和政府工作人员等提供统一的城市服务入口,形成“一网通办”的新体验。城市智慧应用,聚焦城市品质、城市治理、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等四大板块,充分依托数字底座、智能中枢,赋能城市品质提升、城市高效治理、新旧动能转换、绿色和谐发展,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创造数字化转型新价值。三大支撑体系,包括标准体系、安全体系、运营体系,支撑智慧城市高效有序建设运行。标准体系覆盖智慧城市建设各领域的标准规范,保证智慧城市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安全体系,包括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运行保驾护航。运营体系包括“智慧涪陵”建设的建设模式、运营模式,保障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数据架构
基于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文件对数据整合、治理和共享的要求,以政务数据资源统筹管理、集约建设、共享利用为目标,遵循全面感知、全面汇聚、全面分析的设计原则开展涪陵区级数据体系建设。
在数据供给层面,对于国家部委或市级部门统建垂管的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由区级部门通过电子政务外网或业务专网向上进行汇聚,在市级部门进行归集;对于通过统建系统直接收归上级的数据资源,在申请获取授权后,归集到区级数据资源池中,实现“数据回家”。对于区级自建的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由区级各部门根据重庆市统一确立的政务数据资源责任清单,明确本部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类型和范围,并按照市/区统一的标准规范对原始数据进行梳理、编目。由区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进行统一清洗、治理,形成可共享交换的区级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同时,区级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通过市区共享交换通道实现数据向上归集和定期同步更新。
在数据需求层面,对于涪陵区所需的基础数据,按照重庆市级要求,建设全区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如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对于区内各应用系统的特定数据需求,遵循数据共享的要求,建设特色主题数据库,为各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政务、社会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服务。
(三)实施架构
坚持全区统筹集约建设,形成统一载体,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根据智能中枢、支撑体系和业务应用各部分的定位和特点,采取不同模式分类推进建设实施。
智慧涪陵云平台。基于数字重庆云平台建设架构,针对视频数据等非结构性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扩建华为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基于涪陵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和公众特色服务需求建设行业云,提供基于云服务的基础设施支撑。
涪陵区级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基于市级数据治理标准规范,建设指定数据库和资源池,加快市、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互联互通,强化区级数据资源汇聚管理。基于产业特色和公众需求增补建设特色主题库,融合区级委办局、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机构、运营商等数据资源能力,深化交通、医疗、社会治理等应用场景渗透,赋能特色产业和特色服务应用。
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依托重庆市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涪陵区级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市区两级共性业务和需求的上报反馈和分拨派发;建设集“城市运行监测、智能辅助决策、事件协同管理、平战结合指挥”功能为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数字涪陵”统一门户,增补开发满足涪陵差异化需求的共性技术和业务协同服务组件,培育涪陵新型智慧城市特色应用,保障城市资源调配管理高效运行。
智慧城市业务应用系统。在涪陵区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总结和重庆市规划建设引导的基础上,对城市品质、城市治理、产业融合和绿色发展四大领域应用需求进行梳理,面向政府部门、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等用户,设计业务应用系统,形成涪陵区新型智慧城市应用体系。
四、打造一体化城市数字设施
(一)数字底座
1. 物联感知设施
完善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神经元节点部署,夯实数字孪生城市底层基础,实现以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终端部署统筹优化,以“按需构建、共建共享,统筹管理”为原则,完善物联网标识体系建设与编码规范,深化全区物联网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对天、地、空全要素的实时感知。物联网络高效支撑,依托重庆市统一规划设计,优化物联传感网络布局,满足不同场景传输速率需求,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打通全区神经网络。
2. 网络传输设施
打造智能泛在的网络体系,助力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使用、决策,促进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与垂直行业的创新发展,为智慧城市运行注入新动能。打造高水平通信网络,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推进固网宽带向全光网络的迁移改造,争取建设双千兆示范区域。全面推进IPv6规模部署,提升端到端覆盖率,实现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加快推动(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对涪陵高新区的接入授牌,提升涪陵区国际通信服务能力。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网络,加快部门业务梳理和专网整合,提升政务外网的服务承载及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牢固、畅通、共享、高效的基础政务网络,具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支撑服务能力。
3. 计算存储设施
承接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工程,推动数据中心向“算力化、智能化、绿色化、协同化、高质化”方向转型升级,打造算力高质量供给、数据高效率流通的大数据发展高地。持续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促进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的技术升级改造和承载能力提升,强化节能降耗要求,提供区域性数据安全存储服务,争取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相关城市的异地灾备中心。合理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向“云—边—端”分布式架构演变,提升云边协同管理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面向行业应用的边缘计算节点,形成规模适度、服务精准、主体多元的边缘计算节点布局。谋划布局超级计算中心,紧抓重庆超算中心建设机遇,争取市级选址落地涪陵,满足产业研发、科学研究、军工等领域的高性能计算需求,强化与发达省市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打造区域领先的超算应用高地。
(二)智能中枢
1. 智慧涪陵云平台
基于华为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构建面向政务管理的智慧涪陵云平台,增强政务信息系统快速部署能力和弹性扩展能力,纵向对接数字重庆云平台,横向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助力政务信息化建设快速迭代,为涪陵执政能力迈上高质量智慧化发展之路提供有力支撑。完善云资源平台建设,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计算、存储资源的统一规划提供与弹性扩展,为全区政务部门信息化系统提供部署环境及运维服务。提升云资源管理能力,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依托云管理平台提高需求管理、资源调度、开放共享、安全防护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政务系统上云,梳理涪陵各部门系统上云需求,整合归并零散的小型机房与数据中心,实现全区非涉密政务系统的全面上云,2025年,政务信息系统云平台迁移率达100%。丰富行业云服务体系,积极拓展云平台服务范围,为企业提供多层次、高性价比云资源服务;搭建个性化定制平台,通过各类云端的服务搭配组合及定制开发,满足各行业不同规模、不同IT水平业务需求。
2. 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
高位统筹全区数据资源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构建数据规则体系,规范化推动数据采集、归集、加工、治理、共享、开放、分析、应用、运营、安全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为智慧涪陵建设和运行提供数据支撑。遵守国家和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相关标准规范,进一步加强数据汇聚、数据治理,加快推进区级数据资源登记和目录编制,制定和完善涪陵区新型智慧城市数据共享交换规范、服务提供规范、服务质量规范以及平台使用流程和管理制度,驱动业务协同共享指标项、共享流程等协商与制定。建立区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体系,着力建设政务数据资源池、数据资源共享系统和涪陵区特色主题数据库,推动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共享交换和合理开放利用,激活政务数据资源潜力。
(1)数据资源治理
遵循市级政务数据资源管理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全区各级各部门按规范开展政务数据资源的梳理及关联整合,对自身原始业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形成符合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要求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并负责定期更新维护。加强对各部门共享数据的归集整合和统筹管理,建立跨部门的数据质量纠错反馈机制,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对各部门共享的政务数据资源进行规范性检查、前后一致性比对、综合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完备性,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共享和高质量开放利用。
(2)数据共享交换
完善数据资源共享系统,优化全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管理,建立区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推进配套系统平台建设。对接市级数据资源共享系统,推动市区两级政务数据实时汇聚与高效共享,健全上级政务数据跨层级回流共享机制,搭建区级政务数据池承载市级数据资源回流。强化数据资源共享保障机制,将政务部门数据资源共享管理情况纳入区级各部门绩效考核内容,会同发改、财政等部门建立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投资和运维经费协商机制,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信息化项目立项、资金预算和安排的重要依据。横向打通区级各部门间的数据藩篱,纵向实现“市—区—街道(镇)”的三级数据接入,解决应用系统封闭式建设、系统烟囱式运行、不同行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难等问题。
(3)数据资源汇聚
汇聚区各局委办部门业务数据,通过数据清洗、关联、比对、校验、更新,形成无条件共享的全区统一的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间、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针对跨领域、跨行业应用需求,以市级共享政务数据资源、区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为基础,形成支撑应急管理、行政审批、城市治理、公共安全、交通管理、社会保障、市场监管及规划和自然资源等特色应用的主题数据库,对海量、多源、异构城市数据进行统一层次化管理,对多主题、多级别、多年度城市数据进行集成化、网络化、标准化、可视化统一管理,为各业务部门提供汇聚融合后的专题应用资源服务。
3. 核心能力平台
基于市级智能中枢核心能力平台、复用能力组件,打造涪陵区智慧城市核心能力平台,以便对共性技术、业务协同、数据价值等各方面服务能力进行有效整合,统一对外提供服务,支撑智慧城市各类智慧应用快速、高效开发。同时,通过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加强涪陵区信息化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1)共性技术支撑平台
围绕各领域智慧应用对新技术的共性需求,充分对接市级统建平台,整合涪陵区现有平台,统筹推进集时空信息、物联网、视频云、融合通信、数据智能于一体的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加速基础资源支撑能级较大幅度提升的同时,避免各部门重复投入。建设区时空信息平台,对接市级平台,形成市区一体的时空信息服务网络,为涪陵区各委办局提供互联互通的时空信息服务。建设城市视频云平台,整合各类视频资源,实现全网视频信息共享和互联互控。对接市级统一物联网平台,形成全区物联网设备集中管理入口和数据汇集枢纽,支撑各部门和跨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部署。建设融合通信平台,支撑各委办业务单位,实现城市整体范围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可视化指挥调度。建设数据智能平台,提供集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于一体的智能支撑服务。
(2)业务协同支撑平台
围绕推动各领域智慧应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梳理共性业务需求,建设完善共性业务组件,提供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证明、电子签名、电子档案、消息推送、在线支付等标准化、统一化、共性化服务,提高各类系统共建共享水平。统一封装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及业务组件服务能力,为智慧城市上层应用提供简化便捷的数据使能、应用使能、集成使能、人工智能使能、区块链使能服务,各智慧领域应用开发,只需关注应用本身业务逻辑,无需关注各类技术支撑平台差异,激发各项智慧应用的创新建设活力。
(3)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
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强化应用全流程监控能力支撑,支持应用平稳运行、安全可控。搭建项目管理“一件事”,提升项目审批效率。构建信息化项目信息全景图谱,解决项目审批缺乏数据支撑、往年项目底数不清、项目绩效无法量化的问题。建立信息化项目评审专家库,强化专家预审机制,强化对信息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规范管理和考核评价。
4. 运行管理中心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基于城市各类数据的融合,实现对城市运行态势的实时监测、感知和分析;通过业务融合,改变政府部门各自为政的现状,实现跨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依托涪陵核心能力平台,以多维数据融合分析为基础,建立城市运行关键指标体系,实现全区各领域关键数据,以及人、物、事、信息的三维空间集中展示,形成“城市运行感知全景图”,提升城市运行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基于城市数据图谱和知识模型,对接经信、环保、城管、公安等业务应用,对经济运行、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进行深度分析、预研预判,为城市政策制定、应急联动、流程优化、领导决策等提供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撑。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化处理流程,构建城市业务协同处置平台,促进各部门专用网络和业务系统连通、共享和整合,实现城市事件日常治理的协同和紧急状态的联动。建立集运营服务、应急指挥、成果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实体大厅,保障业务的有序运行、数据价值的挖掘与持续的运营,实现重大事件的集中统一指挥,成为向不同访客展示涪陵名片的城市新型会客厅。
5. 统一门户入口
打造“数字涪陵”,聚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政务服务信息和便民公共服务信息,从事项梳理、数据共享、流程优化着手,逐步扩大移动端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范围和比重,实现公众和企业政务服务事项的随手办、掌上办。依托涪陵区智能城市中枢,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关联分析,通过数据反馈和模型优化持续完善服务流程,优化平台服务分类与页面布局。鼓励社会企业积极开发符合涪陵区各类居民群体生活需求的智能应用,按照统一接入标准持续拓展“数字涪陵”精准化服务内容与智慧应用。升级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推广和应用“渝快政”等平台,集成公文处理、会议管理、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督查督办、业务审批等功能,实现全区办公应用系统统一登录、统一用户管理、一体化办公应用。
五、发展四类智能创新应用
(一)城市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现代之城。一是构建布局合理、生态宜居的城市生活空间,展现城市的空间美、立体美、生态美。推进城市规划与住建管理的智慧化升级,形成资源一张网、空间一平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体化及工程建设的全面化精细化管理,实现高标准的空间布局。立足数字乡村与智慧社区,以民众美好生活需求为牵引,持续改善基层智慧服务场景,促发展、优环境、精供给,建设高质量的居住生态。二是构建便民、惠民、利民、育民的城市生活服务,推进服务模式的多样化、均等化、便捷化开展。拓宽“一网通办”业务覆盖范围,纵向加强与国家、省、市各级垂直系统的对接交互,横向实现跨领域数据的交换共享,打造一批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促进政务服务高效率转型。围绕“社保、医疗、教育”等场景,依托信息技术的深度挖掘与融合运用,激发各部门服务供给能力,打造“智慧社保”、“智慧医院”、“智慧校园”等特色应用,提升社会领域数字化水平。
1. 智慧政务
全面推进政府服务模式的标准化、网络化、自动化、协同化改革,深化“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使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形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公众办事满意度显著提升,打造具有涪陵特色、区域一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升级政务服务渠道,推进前台业务的一网通达与统一受理。依托渝快办平台,建立全区统一联通的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升级,加快自助服务终端覆盖,助推服务重心下移与资源下沉,真正实现指尖办、就近办、自助办。优化政务服务系统,促进政务系统对接及业务审批联动,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协同作战和集成服务,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从“找部门”向“找政府”转变。完善政务服务事项,提升“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事项纳管能力与跨域通办能力,改善企业重点事项审批办理模式,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打造便捷优质的公众与营商服务环境。
2. 智慧人社
加快形成覆盖广泛、服务创新、数据互通、业务融合的智慧就业和智慧社保服务体系。推动智慧人社一体化服务,构建标准统一、流程规范、形式多样的社保服务窗口体系,为线下“一门办”提供保障。构建“业务同源、多元统一”的公共服务渠道,为线上“一网通”提供保障。持续推进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整合事项、优化流程、精简材料、压缩时限,形成流程优化、服务智能、便民高效的人社服务格局。形成“大数据+人社”新模式,进一步建立完善信息比对核查机制,通过大数据比对筛查,开展领待人员基本情况核查,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升级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部署就业创业智能化应用,为求职人员量身定制、精准匹配工作岗位,提供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在线学习和技能培训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政策集合推送和智能匹配。加强就业大数据管理及运营,支撑政府服务创新,吸引创业企业、科技人才,助推新技术、新服务、新产业的孵化,推进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拓展社保卡“一卡通”应用,按照“一卡、一码、一库、一平台”的总体建设思路,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建设市民服务“一码通”,打造融合各类公共服务功能的“一卡通”综合应用和服务平台,实现社保卡可办理个人的各项公共服务,实现“一卡通用、一码通城”。
3. 智慧医疗
建成健康信息服务、医疗机构服务和卫生综合监管三位一体的智慧医疗能力体系,实现医疗信息互联共享、医疗服务安全智能、医疗管理精准高效,打造成渝地区医疗重要汇聚中心。完善健康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成业务应用协同、信息互通共享、标准统一规范的智慧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对区域内居民的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持续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就医流程优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建设适应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健康医疗应用服务体系。加强卫生综合监管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三医”联动,融合医疗、医保、医药数据,实现改革互动、资源互通、信息共享;提升智慧医保应用,全面打通医疗保障的政策规划、待遇保障、支付管理、医药服务管理、智能监管等多个环节,助力“六大机制,五本台账”工作有力落实,提升涪陵区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4. 智慧教育
打造现代化教育服务体系,构建涪陵特色智慧教育生态,推进教育服务均等化,实现教育治理科学化。打造智慧教育生态,统筹建设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建设智慧校园,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打造“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推动教育服务公平共享,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构建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大力推动本地优质教育资源在“涪陵教育云”实现共建共享,实现优质资源的农村学校全覆盖。促进教育治理科学高效,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加强大数据在教育治理领域的分析应用,在学区划分、学生入学人数预测、课堂教学等领域实现大数据智能化分析与应用,为政府教育决策提供动态科学依据。
5. 智慧规划
积极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涪陵的定位,深化落实多规合一,强化规划统筹管理,构建智慧规划新型信息化格局。增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地理数据库、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先行先试,依托涪陵智能中枢,推动多源数据标准化融合和共享应用。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运用,实现立体化、智能化的城市三维推演与模拟。升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电子地图标记、卫星定位技术,以数字孪生城市概念为基础,构建涵盖自然资源、各类规划、社会经济、城市运行等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提升国土空间数字治理能力。升级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功能,提供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评价、规划成果审查管理、监测评估预警等业务应用,提升全域动态监测能力。拓展规划定位APP应用功能,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地理信息支撑。提高自然资源规划政务服务效能。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数字化转型,巩固“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改革成效,升级完善城乡统筹规划管理平台,构建不动产统一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全区所有土地房屋位置、坐落、权属、面积等现状数据登记工作,提质做优不动产登记服务。
6. 智慧住建
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推动住建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突破口,推动住建条线业务数据融合,加快智慧监管、智慧房产、智慧工地等各条线业务系统升级整合,提升对相关企业、从业人员、建设工程项目、房屋等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推进工程建设数字化管理,开展智慧工地示范工程。加强工程建设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应用,基于时空信息平台/CIM平台,深化应用建筑模型(BIM)技术,完善建筑工地智慧监管系统,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物、料、法、环进行全方位管理;开展智能建造示范工程,加快数字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协同发展,全面提升涪陵在建筑领域的整体科技水平,实施绿色建造,提升绿色品质。构建智慧住建一体化平台,深化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全面化的房产业务信息体系,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物业管理、新建(存量)商品房网上备案、农村危房改造等管理,加强区、乡、村信息整合,实现涪陵区房屋“建—售—租—管”全业务一体管理、全方位精准监管、全流程高效服务。打造建筑市场综合监管服务平台,统筹住建领域市场监管。归集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从业企业、个人、项目、业绩和信用信息,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更新、整合发布与关联共享,提高区住房城乡建委在工程质量、安全、清欠等方面的监管与服务效能。
7. 数字乡村
打造乡村数字化多领域创新应用,将涪陵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全市“一区两群”数字农业农村发展高地。夯实乡村数字化基础,持续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农村水利、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快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畅通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培育“互联网+”乡村游,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壮大乡村人才,培育农业农村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提升农民数字化应用能力,开展“农民手机培训”。建设智慧绿色乡村,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强化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倡导乡村绿色生活方式,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平台,塑造文明乡风。
8. 智慧社区
以居民服务为中心,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社区智慧服务体系,努力让人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幸福。构建统一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建设智能社区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全区社区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与应用服务,为居民提供全面、专业、完善的社区服务。打造高效智能社区终端设施,加快基础设施智慧化,推进重点小区、老旧小区的智慧化终端建设与改造,鼓励开发商、物业公司等社会主体以各类创新模式实现智慧化服务的合作建设。推进建设多层次社区智慧养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补齐智慧养老服务设施短板,丰富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创新智慧养老服务产品,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智能服务。
(二)城市治理
以党建为引领,围绕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通过加强网络互通、数据共享、系统对接、业务联动,打造“一网统管、一网调度、一网治理”的城市治理新格局。通过“数字城管”、“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智慧警务”、“智慧安监”、“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等平台建设,提升垂直领域智能管理水平,以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打通横向系统,实现城市精准治理“一网统管”。依托智能中枢,向上加大与国家、市级垂管系统的对接,横向加深公安、城管、交通、应急等部门间数据共享,推动业务流、数据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实现城市应急管理“一网调度”。依托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整合接入公安、民政、卫生、基层党建等业务系统,通过“网络+网格”打造基层问题及时发现、全量汇聚,管理任务自动分拨、处置跟踪的闭环管理,实现基层管理、犯罪打击“一网治理”。
1. 智慧党建
推进智慧党建开发运用,提升新时代、新形势下党政建设智慧化、现代化管理能力。建设涪陵智慧党建云中心,横向打通涪陵区各党支部信息,纵向与重庆市垂直系统数据互通,向下延伸至乡村党支部,推动形成上下贯通、传动有力、队伍过硬的工作体系。运用大数据对党建工作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形成党建工作区域统筹、资源共享、互促互进的数据大格局。开发完善党建管理工作模块,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升级组织人事一体化服务。建设智慧组工云平台,集干部管理、领导班子、人才工作、综合服务与一体,全面感知职数、统计、测评、监管、活动、舆情等信息;针对人才管理工作统一人才分类数据标准,搭建人才资源信息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技术高精度进行人才扫寻、推荐、对接、引进、合作等,为政府、企业、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的专业人才大数据服务。
2. 智慧城管
建立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体系,深化城市细管、智管、众管,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提升城市监管智能化水平。构建城市管理精准感知网,完善视频监控体系共享机制,扩大“人、事、地、物、组织”智能化监测覆盖面。推动市政设施一体化管理,将市政设施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深度融合,实现基于数字孪生的监测预警等典型场景应用,推进城市管理相关各类数据有效整合汇聚,实现城市管理综合态势感知、智能预警分析,着力推进大城智管。推动监督指挥统筹集约。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城市管理领域系统整合和应用开发。以城市事件为牵引,统筹管理网格,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区、街、居三级城市管理体系,实现与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升级建设智能化应用系统,完善化粪池监测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垃圾分类监控系统,推进城市智慧灯杆、智慧公园建设。深化城市管理全民共治。推动“马路办公”再升级,落实“门前三包”、“五长制”,畅通涪陵城管通APP等信息渠道,健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群众共同参与城市管理问题发现与处理,加强城市管理部门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全面推进大城众管。
3. 智慧交通
建设新一代智慧交通管理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提升城市交通感知能力;整合外部互联网及内部交通、公安、气象等部门数据资源,加强交通数据跨部门共享应用;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通过多维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城市交通运行态势,科学调配交通公共资源,提高交通执法管理、交通指挥调度与突发事故处置能力,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建设新一代智慧交通服务体系,打造ETC+智慧停车、智慧出行服务等一体化服务能力,增强居民对智慧交通建设的体验感、获得感。
4. 公共安全
围绕平安涪陵建设目标,推进涵盖智慧综治、智慧警务、智慧基层治理与“互联网+舆情”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通过视频监控补点扩面、加强视频联网、深化图像分析与大数据分析应用,提升视频图像、智能技术在治安管理、犯罪打击各领域的贡献力。深化网格化治理,打造“信息全面采集、事件集中受理、任务智能分拨、处置全程留痕”的闭环管理,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维护能力。建立全区网络舆情与汇集中心,提升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感知、舆情采集、舆情分析、舆情处置能力,辅助管理决策优化。依托物理空间精准治安管控,网络空间敏捷舆情处置,全面营造安全、安心、安居的社会公共环境。
5. 智慧应急
根据国家减灾办、应急管理部对于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将从智慧安监及智慧应急两方面入手。智慧安监,通过打造智慧安监平台实现对于全区企业的智能化监管。智慧应急,一是通过打造涪陵应急管理数据库提升涪陵应急数据共享共通;二是在现有智慧应急平台、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隐患排查系统、企业隐患排查系统、物联网监测预警系统等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完成图像识别算法平台,稳步推进出警智能调度系统、智能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平台及应急指挥及救援系统的建设,提升涪陵区应急管理智慧化水平。三是建设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发挥市政府规划的涪陵区域性应急分中心功能。
6. 智慧市监
以资源整合共享为抓手,深化拓展市监智慧应用场景,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实现“全链条”市场监管。拓展深化市场监管各领域智慧应用,完善智慧市场准入、智慧信用管理、智慧行政执法等领域建设,深化大数据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特种设备等各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食药品安全溯源、食品安全智慧市场、智慧校园食堂等示范工程,赋能市场监管业务“全链条”升级。提升市场监管领域的智慧化水平,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监管业务模型构建,逐步形成由预警防控、态势分析、事件跟踪、舆情监控等方面构成的长效动态监管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有效提升市场监管的可视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7. 智慧司法
基于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推进司法行政数据共享开放,创新司法行政智能化工作模式,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目标。逐步推进全区司法行政智能化工作模式有效下沉至基层,提升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水平,形成“指尖”立案、“云端”办案和“智慧”执行的工作机制。探索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法律服务、社区矫正、监狱和戒毒等领域的应用,形成全面覆盖、移动互联、智能应用、信息共享的“智慧司法”新模式。
(三)产业融合
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打造涪陵产业链、创新链、数据链,三链协同壮大涪陵经济发展新动能。
围绕优势产业,重点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提升工业研发、设计、制造现代化水平。围绕特色产业,建设农业生产管理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榨菜指数等平台,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现代化水平。推动物流、文旅、建造、商务、金融等领域的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以涪陵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科创CBD、长江软件园和长江生命科技城等为载体,汇聚创新要素与数字产业,培育和壮大数字经济。打造一站式的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与招商服务平台,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
打造产业大脑,汇聚资源要素、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贸易流通等领域数据,对产业进行监测、分析和调控,支撑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提高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和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1. 智慧农业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展示带、全国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打造智慧农业通用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服务,建设天空地一体农业物联网,整合自然灾害预警、农作物和水生物病虫害、土壤墒情等信息,建立大数据预警信息分析体系,实现智能预警;同步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对接监测预警能力,促进公共服务与自我服务有效衔接,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
打造智慧农业特色示范引领工程。创建榨菜指数及其应用,构建“大生产+精加工+高科技+深融合+强服务”的全产业链格局,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确立涪陵在中国榨菜行业的龙头地位和信息中心地位,直观展现涪陵榨菜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影响力,助力榨菜产业转型升级。
2. 智能制造
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两大重点领域,贯彻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路径,打造“涪陵智造”新名片,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提升。持续推进“机器换人”工程、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建成一批具备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功能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持续推进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加快构建标识解析体系,积极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大力推广工业软件和应用,探索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机制,形成贯穿网络、平台、软件、应用和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创新赋能体系。培育和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服务商,搭建产业数字化服务体系,形成支撑产业转型的服务供给资源池,打造面向重点行业的优秀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构建行业产业大脑,对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即时分析、引导、调度、管理,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实现产业经济调节智能化。
3. 智慧物流
围绕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开放高地重要支点的目标,全力畅通道、建枢纽、搭平台,加快打造互联互通的开放通道体系,创新“线上平台+线下体验店”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实现新提升。打造多式联运交易平台,加强多式联运智慧信息协同,引导运输供需信息高效匹配,提升多式联运组织水平。搭建智慧化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协同万州、长寿加快搭建重庆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平台与交通、公安、海关、市场监管、气象等部门的公共数据信息互联。加快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加强智慧物流技术在临港经济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广泛应用,推动仓储、分拣、配送、装卸等一体化集配设施智能化升级。培育物流新兴业态,围绕物流园区聚集关联业态,加快农产品流通、电商贸易、物流大数据服务、可信物流供应链服务等业态培育,打造物流生态圈。加快智慧口岸建设,支持发展数字物流供应链体系,面向海外供应商和国内采购商提供一站式数字化跨境供应链服务,充分发挥涪陵综保区带动效应,加快建设国际物流通道;建立智慧口岸通关与服务体系,深化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
4. 智慧文旅
围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完善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创新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加快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加强旅游监管服务,实现旅游服务和治理能力的整体跃升。构建区级智慧文旅大数据中心,横向建立与涉旅数据部门的数据开放共享机制,纵向建立与市文旅委文旅大数据中心的数据汇聚与回流机制。推进智慧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工程,鼓励区内各类涉旅企业依托重庆市智慧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游客“吃住行游购”全程在线化。完善区级智慧旅游监管服务体系和应急指挥体系,构筑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旅游行业监管与应急指挥调度能力,为旅游企业和游客提供精准信息服务。推动智慧景区建设,围绕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大木花谷·林下花园、816工程等景区,开通数字旅游专线,融合应用5G、VR、AR、AI、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人流预警、智慧停车等典型场景的融合应用示范。
5. 智慧商务
以提振消费、繁荣商圈经济为出发点,推进智慧商贸体系构建,加快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和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步伐,助推商务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构建智慧商务支撑体系,依托市级智慧商务大数据平台,创建涵盖“智慧生活”、“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安全”、“智慧服务”的智慧应用大平台,促进商圈内不同经营模式和业态优势互补、信息互联互通、消费客户资源共享,提高商圈资源整合能力和消费集聚水平,促进商圈经济繁荣。打造智慧商务新场景,加快实体零售创新发展,探索构建“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的现代零售体系;激发线上线下的O2O互动活力,促进商业要素融合集聚发展,建设高品质消费集聚平台,提升区域整体综合能级。打造智慧商务高质量联动创新试验平台,延伸区级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支撑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涪陵联动创新区建设,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速“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产业联动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开放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创新模式落地,提升涪陵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6. 智慧金融
促进现代金融发展,推动构建“线上线下打通、跨金融机构互通、金融与公共领域融通”的新型服务渠道,努力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智慧金融基础设施,开展“金融超脑”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深度应用,助力金融机构业务流程优化。构建服务企业的融资服务平台门户,提供金融产品、政策咨询、行业情报等信息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培育智慧金融发展环境,打通中小微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信用、融资等信息共享渠道,基于征信大数据,构建全方面、多角度的企业征信模型,提高资金拨付的精准度和便利性。把握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大产业化投资基金引导,着力打造林权、页岩气等要素交易平台;与高水平创投团队合作,面向数字文旅、电子商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大直投比例。建立智慧金融服务体系,依托重庆市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大数据平台,实现融资信息一张网、涉企数据一库出,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决策支撑。建设惠农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标准规则体系和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金融保障。
7. 智慧园区
围绕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服务专业化和数字经济集群化,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提升园区集约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的水平,以园区为牵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提升。加快升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全光纤高速宽带接入服务,加快5G网络覆盖升级,推动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对高新区接入授牌,加快部署园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为实现园区的统一智慧化管理夯实基础。搭建区级“园区大脑”,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运营管理平台、产业服务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打造智慧园区整体解决方案。统筹涪陵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空间和产业布局,以园区为载体,打造链群完善、生态完备、特色明显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引导数字产业向重点园区集中,推动优质科技资源汇聚,着力打造开放型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8. 智慧招商
顺应新时代精准招商的需求,解决传统线下招商时间限制大、覆盖面小、成本高等诸多缺点,构建集推介宣传、招商服务、投资促进、项目管理、智慧政务等核心功能于一体,集企业、部门、区县、开放平台等招商投资主力军于一体的招商投资促进大数据平台,通过开发“智慧招商”和“政企银研”核心功能,提升全区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总体水平和质量,服务涪陵经济高质量发展。
9. 产业大脑
构建涪陵产业大脑,实时管理展现产业运行态势、企业经营数据、政策施行进展、招商引资进度、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等,开展经济运行趋势图、热力图、重点企业全生命周期档案等可视化工作,及时发现产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为日常管理、精准招商、规划制定、政策出台、服务优化等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汇聚投资、消费、就业、税收、财政、金融、能源等经济运行领域监测数据,建立分析模型,对经济运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判,精准分析产业链布局和招引方向,为扶持优势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淘汰落后产能提供及时、精准、有效的决策信息。
(四)绿色发展
推动涪陵生活、生态、生产全面绿色转型,统筹发展和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坚决守好安全、环保防线,推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建设,助力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实现。一是以涪陵“生活环境减污降碳、生态系统整体改善、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气象服务提质增效”为方向,加快建设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智慧气象监测服务平台、智慧河长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智慧资源一体化监测管理平台及智慧能源大数据服务监管平台等重点项目,加速构建基础科技保障、生活、生态及生产领域智能化监管水平和能力。二是通过智能中枢打通生活、生态、生产、气象等领域数据和应用,达到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深度融合、集中管理,全方位、全区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共创涪陵绿色发展新图景。
1. 智慧环保
积极响应国家发改委对于环境监管的实施要求,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建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深度融合、集中管理、智能应用、安全可靠和机制完善的涪陵智慧环保体系。不断增强智慧化应用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的建设,稳步提升全区生态环境一体化监管水平,实现山、水、人、城、景、产与环境融合发展。
2. 智慧气象
以气象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的要求为指引,不断加大智能化观测设备的布设范围,建设气象监控与预警预报系统、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提升涪陵气象的智能化监管水平,提高公众参与度。积极响应国务院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要求,加快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优化升级榨菜智能监测系统,提升榨菜气象的智能化监测水平。
3. 智慧资源
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对于自然资源监管的要求,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河长制管理智能化,实现水资源及河道的智能化监管。稳步推进水、森林、矿产、湿地等资源管理的智能化进程,提高水、森林、矿产、湿地等资源的实时监测能力、运行监管能力和综合服务管理能力。通过搭建全区统一的自然资源监测管理平台,提升对水、森林、矿产、土地、湿地、草原等资源的智能化监管水平。
4. 智慧能源
积极响应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对于智慧能源的发展要求,推动分布式智能电网、清洁能源、储能等新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并充分利用涪陵页岩气等清洁能源,推进智慧气田建设工作,提高能源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水平。稳步推进能源大数据中心、能源一体化服务监管平台的建设工作,提升能源智慧化监管水平,提升政府智能化监管力度、提升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提高大众节能意识,助力节能减排。
六、夯实三大支撑体系
(一)标准体系
1. 标准规范
涪陵新型智慧城市遵循国家智慧城市标准框架,建立以国标、行标为主体,地标为补充的本地化标准规范体系。重点围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研究,强化数据采集、汇聚、质量、流转、安全等方面标准推行,完善智慧涪陵实施管理、评估评价、运行保障、运营管理等系列标准规范。
2. 评价评估
以推动涪陵新型智慧城市长效运营为目标,严格执行《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渝智慧城市办〔2020〕3号)文件要求,参照各项评价指标、评估口径与数据来源,围绕基础设施、智能化应用、发展环境评估三大板块,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等重点领域,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评估工作。
(二)安全体系
1. 管理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健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技术保障,开展相应等级的安全审查、风险评估和管理,确保信息安全总体的可信、可靠和可控。
构造网络安全全方位防御体系。深化网络安全机制构建,明确各部门及服务提供商的安全权责,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提升网络安全重大事件的处理效率。落实网络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全区网络信息安全统计监测和指标评价制度,科学评价信息网络运行情况。促进全员安全素质能力提升,多渠道引进网络安全人才,支持高校及职业教育学校开设网络安全专业,升级网络安全技术人员实战水平;开展常态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网络安全素养。
强化数据安全保障机制支撑。实施数据安全监管措施,推进重点行业编制重要数据分级保护目录,开展对重点对象重要数据的安全评估监督工作。协同数据安全管理服务,对接重庆市管理规范,完善全区大数据安全防护协同机制,提供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数据安全管理和服务。强化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加强对重要出境数据的隐私防护,建立数据流通备份审查、跨境数据流通和交易风险评估机制。
2. 技术体系
引入安全新技术,升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政务网络、工业互联网等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手段,构建全方位、多维度,融合动态监控、主动防御、协同响应于一体的信息安全技术防控体系。
升级技术防护手段。网络防护能力升级,依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全区网络安全态势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展示,并与市级态势感知平台互联互通,达到事前预警、事中发现、事后回溯的效果。系统防护能力升级,坚持党政机关等重要网络系统国产化改造,加强通信、广电、交通、金融、水利、卫生健康、应急等重要行业和领域信息系统设施安全保护,实现信息安全领域的自主可控。数据防护能力升级,优化数据防窃密、防篡改、防泄露、数据脱敏、数据审计、数据备份、加密认证、流动追溯等方面的安全部署,提升数据交换平台与重点领域系统的数据安全防护水平。
强化安全技术支撑。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网络攻防与测评实验室、数据安全试验基地,深化与先进省市高等院校的信息安全研究合作,推进安全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全面、先进、实用的安全技术支撑体系。推进安全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备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及服务能力的重点企业,推进边界防护、入侵防御、追踪溯源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品化;打造多主体协同的安全产业创新生态,建设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示范、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安全试验基地。
(三)运营体系
1. 建设运营体系
以智慧城市项目管理、建设和运营为核心,落实“管建用”的工作机制,构建“一组一局一主体”的总体组织架构,实现涪陵区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一盘棋;创新构建专班实体化运行、运营主体建设运营、成立专家委员会、成立科技产业联盟等“四轮驱动”的创新机制,保证涪陵区新型智慧城市稳步落地。
2. 智慧涪陵建议建设模式
智慧涪陵的建设涉及面广、项目众多、投融资模式存在多元化的特点。在项目策划涉及过程中,可以综合考虑项目属性、涉密性、投资规模、专业跨度、共享性和专业难易等多个方面因素,选择项目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和项目运营能力。
(1)政府投资类
完全由政府财政进行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所有权归政府所有。本模式主要适用于前期投资大,涉及政府部门较多,且后期无法带来明确商业价值的建设项目,包含政务服务、公共安全、智慧党建、智慧城管等业务领域。
(2)政府购买服务
根据市级上云需求,全市统一建设重庆数字云平台,云网一体。建议涪陵区教育网、雪亮工程视频专网等项目与涪陵云平台等项目通过向运营商、设备商以及市级采购中标的第三方供应商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建设,减轻政府一次性建设财政压力。
(3)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建(PPP模式)
政府按照一定的程序,吸引社会资本以政府购买服务合同、特许经营协议为基础,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发挥双方优势,由社会资本出资建设(根据项目类型选择BOO、BLT、BOT、BTO等模式),向公众提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产品与服务,最终实现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适用业务包括智慧园区、智慧商务等。
(4)社会投资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政府开放资源,积极引导鼓励社会企业按需开展或参与基础通信网络、5G网络、物联网、景区、农业、电商等领域的建设,综合利用企业债券、资本市场公开上市、基金运作等投融资方式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筹集资金,解决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
七、实施路径
涪陵区新型智慧城市规划覆盖整个“十四五”时期,具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夯实基础,急用先行(2021年)。优先基础型、通用型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亮点应用,实现新型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共性支撑平台初步建成,城市各类数据集中汇聚,重点领域智慧化成效初显,为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奠定基础。重点推进数字底座、智能中枢、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党建、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园区、智慧资源、智慧能源等工程。
全面深化,融合攻坚(2022-2023年)。加强系统平台迭代升级和数据资源融合开发,实现重点应用遍地开花,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基本达成。重点推进智慧教育、智慧人社、智慧规划、智慧住建、数字乡村、公共安全、智慧应急、智慧市监、智慧招商、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文旅、产业大脑、智慧环保等工程。
创新引领,树立标杆(2024-2025年)。以城市数字化转型引领,实现新型基础设施、城市品质、城市治理、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等领域全面提升,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智慧涪陵良性运行机制,树立城市品牌,扩大区域辐射。重点推进智慧司法、智慧金融、智慧商务、智慧气象等工程。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以涪陵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为核心,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组织体系,强化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职能,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服务枢纽功能,健全协调联动、督查督办、评价反馈等机制。建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会商机制,共同研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推进的重点难点,协商解决跨部门、跨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问题,统筹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二)创新投资模式
统筹整合全区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等财政资金,建立健全信息化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积极争取国家、重庆市重大专项资金支持,引导相关资金向涪陵智慧城市建设倾斜。积极探索拓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并重,逐步形成“政府自建自营、政企共建运营、政管企运”等建设运营模式。
(三)健全考评机制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标准化指导。研究制定涪陵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和趋势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对智慧城市整体层面以及重点领域的跟踪监测,定期发布监测分析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评估报告,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各部门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落实责任主体,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各政府部门要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加强协同、形成合力,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按照“项目化、清单化”和“定人、定责、定目标、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要求,明确新型智慧城市推进计划、项目安排以及预期成效。
(四)深化区域协同
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与长江沿线地区、周边省份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合作交流。遵循重庆市统筹规划,建立涪陵与成渝城市群间常态化沟通协同机制,积极参与成渝城市群间新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平台资源优势互补、产业生态相互促进、公共服务跨域通办等协同事项。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相互开放,参建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进涪陵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涪陵软件园等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区域性开放创新中心。响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实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高频民生应用试点互联互通。
(五)加大人才培育
加大人才引进及培育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智慧城市运营管理等相关领域的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专家库,加大与新型智慧城市专业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专家资源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合作,创新院校地培养模式,面向市场需求建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人才实训基地,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培养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紧缺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鼓励、扶持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智慧城市从业人员多渠道、多形式、分层次、分类型的培训。
(六)加强推广宣贯
加快智慧城市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的推广应用,通过发布会、宣贯会、专家论坛以及编制重大应用示范优秀案例集等方式,加大示范性建设项目在全市以及全国的宣传推广。加强与互联网领域龙头企业、产业联盟等合作,加强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实施的宣传,引导和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组织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作用,加强政策解读,广泛宣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带动产业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开设专栏专题、举办专题展览、印发科普读物、举办峰会等形式,多角度营造宣传声势,扩大社会影响,增强全社会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