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我区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我委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纲领性文件,起草了《涪陵区“十四五”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请于2021年12月10日前通过以下方式反馈。
1. 电子邮件:72288309@163.com。
2. 传真:023-72224793。
3. 邮寄信件:重庆市涪陵区鹤凤大道38号新区大厦区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科。
4. 通过政府网站在线征集栏目填写意见。
附件:涪陵区“十四五”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涪陵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1月10日
附件
涪陵区“十四五”大健康产业发展
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涪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为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把握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和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发挥涪陵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推动涪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大健康产业是21世纪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黄金产业”,被誉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全球已经迈入大健康时代。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国家和重庆市正全力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涪陵大健康产业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第一节 全球迈入“大健康”时代
随着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和生活方式迅速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健康需求正由单一的医疗服务需求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多元化需求转变,健康消费成为新“风口”。生物经济快速发展,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干细胞治疗、3D生物打印等一系列重大生命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跨界融合,加速催生了健康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全球大健康产业呈现高科技化、精准化、智能化、融合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机遇,迈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二节 “健康中国”建设加快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式发布。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8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挂牌。2019年,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等重要文件发布实施。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提到“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这表明“健康中国”建设已进入加快推进的实质性阶段,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方面迈出了扎实步伐。
第三节 重庆大健康发展全力推进
重庆市委、市政府强调,要牢牢把握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内涵和路径,不断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明确工作抓手,狠抓任务落实。要加强规划引领,发挥已出台的《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实施方案》《重庆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效应,积极谋划出台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和行动计划。要抓好项目建设,加强项目谋划、招商和落地。要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大健康产业跑出加速度、实现大跨越。
第四节 涪陵“大健康”理念树立
涪陵区委、区政府强调,要时刻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进一步提高全区养老服务水平,要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满足群众养老服务多元化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产业提质增效。要重点培育大健康产品,以涪陵大健康产业园为平台,积极发挥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药集团和太极集团在各自领域的优势,成立药品检测平台和申报机构,建立专科或综合型医院、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引进健康产业基金公司等健康产业项目,进一步释放大健康产业市场活力,将涪陵得天独厚的大健康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美丽涪陵、幸福涪陵建设。
第二章 发展现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近年来,涪陵充分发挥区位、生态、产业、开放、体制机制优势,以创新、集聚、融合、开放为引领,加快构建以医、药、养、健等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大健康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十四五”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源禀赋独特。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中药材道地性强、品质优、药效高,2020年全区中药材种植基地总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金荞麦、前胡、紫苏、厚朴等4个单品规模居全市第一。区域内康养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52%,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85%以上,有国家A级景区11个(其中4A级景区5个),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全国闻名。全区拥有星级饭店3家,旅行社13家,2020年接待游客2301.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4.74亿元。
——产业发展强劲。涪陵现代中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现代中药产业园,形成以太极集团、葵花药业为代表的中成药龙头企业;以华兰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制药龙头企业;以常捷医药为代表的化学药,以三海兰陵、首键医药为代表的医药包材等龙头企业。拥有太极、葵花牌、华兰等中国驰名商标,太极、山水等重庆市著名商标。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0个,生产中成药8万吨,工业总产值达14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0亿元。
——服务供给提升。全区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5个,其中医院42个、卫生院18个,妇幼保健院1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7321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9722人。全区各类社会养老机构51个,社会养老机构收养床位5508,年末入住人数2953人。拥有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22个,农村村级服务中心303个。全区体育场地面积206.61万平方米,万人拥有体育场地面积1.77平方米,建有“两个体育中心”(江南城区体育中心和涪陵奥体中心),公共体育场8个、体育馆3个、室内外游泳池(馆)31个、健身广场32个、健身登山步道36个。全年参加各类运动赛获奖86枚,其中荣获国家级银牌1枚;荣获市级金牌30枚、银牌29枚、铜牌26枚。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健康资源开发不足,创新能力欠缺。全区优良的生态资源、高品质中药材及食材资源未充分转化成产业优势,制药业多集中在普通中成药、化学原料药或医药中间体等领域,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原研药研发平台和技术人才匮乏,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较少。
——大健康产业链薄弱,流通成本较高。大健康产业涉及中医药、健康食品、健康器械等,囊括农业、工业、商业、物流等领域。在物流领域,中医药产业流通渠道主要以传统模式为基础,流通环节复杂,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尚未建立,流通成本较高。
——产业融合度不高,集群效应难发挥。大健康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医药制造、保健食用等传统健康产业,产业空间布局呈现出小范围集中化、园区化趋势,分布较松散,且与健康养老、文旅养生、体育健身、健康管理等重要产业融合度不够。此外,产业基础设施较薄弱,配套服务不完善,影响产业集群发展。
——智力发展不匹配,中高端人才缺乏。大健康产业相关人才匮乏,特别是医药研发高层次人才、优质医疗卫生人才、专业管理人才以及全科医生、护士、养老康复护理人员不足,具有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科学健身、中医药养生等专业背景的中高端人才缺乏。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聚焦“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顺应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聚集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优化健康产业结构,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涪陵区具有行业领先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区域联动,统筹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谋划产业发展,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主体。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力度,营造有利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政府宏观调控与增强市场活力的协调统一,努力形成项目联动、产业联动、资金联动和人才联动的差异化协同发展格局,促进大健康产业规范发展。
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推动大健康与大卫生、大生态、大旅游、大体育、大数据的深度融合,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促进健康制造业和健康服务业有机融合,催生新业态,培育融合型产业新体系,构建从预防—健体—诊疗—康养呈闭环发展、涵盖“医、养、健、食、管”领域的大健康全产业链。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引进知名企业投资创业,培育新品牌,拓展新市场,发展新模式,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创新驱动,开放发展。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互联智慧为平台,建立健全有利于健康产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实现医药健康领域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的创新突破。加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瞄准市场空间,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领先技术、优势企业、专业人才加快集聚,借助外力拓展市场、创新模式,实现涪陵区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资源整合,集聚发展。以医疗服务、医药产业发展为核心,推动领先技术、专业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促进各类健康要素的渗透和裂变,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突破和融合。以整合空间资源、引导企业聚集、优化产业布局为抓手,规划建设大健康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示范区,形成空间互补、产业互促的大项目、大产业格局。以强化产业分工、推动企业协作为路径,形成协同发展、创新高效、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带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统筹涪陵大健康产业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以国内国际大视野,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抢抓重庆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契机,擦亮“旅游”、“医药”、“体育”名片,发挥涪陵对渝东北、渝东南的辐射带动功能,将涪陵建设成为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以及成渝“后花园”,努力建成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区、西部地区现代中医药高地、全市体育竞赛副中心,形成大健康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区。依托涪陵区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深厚的“易理”文化,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游、温泉康养游、森林康养游、文化旅游等,打造北山国际文旅康养度假区、爻里文化旅游小镇、武陵山、雪峰山、美心红酒小镇等特色康养项目,积极开发康养食品和产品,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产业链,将涪陵建设成为老少皆知、四季皆宜的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区,承接渝东北、渝东南和四川省、贵州省旅游客群。
——西部地区现代中医药高地。以涪陵道地中药材为依托,以太极集团为龙头,促进医药全产业链的规模化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业、中医药加工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创新升级,打响品牌,将涪陵打造成中国西部地区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在全国形成中药产业振兴发展的“样板”。
——全市体育竞赛副中心。依托涪陵国际象棋、跆拳道等传统优势项目和全市一流的体育赛事场馆设施,开发体育新产品、新业态,围绕景区、城市风光打造精品体育赛事活动。发展“互联网+健身体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建成全市体育竞赛副中心。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完善提升城市有关基础设施,加快升级区域服务综合配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高水平推动大健康7个重点行业率先突破,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健康服务供给显著提升。
到2025年,涪陵大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更加完善,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产业环境持续优化,建设成为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区、西部地区现代中医药高地、全市体育竞赛副中心,形成多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基地或健康小镇。让涪陵大健康产品走向世界,吸引更多大健康知名企业来涪陵区投资、更多中高端消费群体来涪陵区康养,全方位、多层次提升涪陵大健康产业的行业实力和国际形象。
——产业规模显著扩大。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大健康与大生态、大旅游、大文创、大数据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力争突破500亿元,培育医药产业领域百亿级企业3家、50亿元级企业3家。
——产业结构更加完善。优质医疗资源和健康产品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健康新业态占比明显增加,形成20个以上业态集聚、配套完善、用地高效、特色鲜明的大健康产业功能区和特色基地,国际国内健康消费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
——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3个以上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健康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和健康大数据资源创新产业集群。
——产业环境持续优化。大健康产业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投资更加自由化,贸易更加便利化,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更加完善,营商环境不断与国际接轨,形成全社会参与、政策支持、市场规范、行业自律的良好发展环境。
展望2035年,建成体系完整、结构优化、城乡协同、特色鲜明的涪陵区大健康产业体系,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不断显现,影响力更加凸显,健康产品和服务迈上市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建成立足重庆、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大健康产业高地,“健康涪陵”品牌誉满全球。
第四章 空间布局
全面落实“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要求,立足涪陵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要素条件,因地制宜布局大健康资源,加快跨区域要素流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打造“一心一带两片”的大健康产业空间布局。
一心: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核心。范围涵盖敦仁街道、崇义街道、荔枝街道、江东街道、江北街道城区,利用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涪陵区中医院、涪陵区人民医院、重庆郭昌毕中医骨伤医院、太极集团等优质生命健康创新资源,营造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重点打造总部基地、科技研发中心、智慧医疗服务平台、高端医疗工程实验室、临床应用转化平台,形成以生命健康产业研发和服务为引领的大健康产业创新引擎。
一带:发展沿江高品质宜居宜游带,范围涵盖长江沿线各有关镇街,重点聚焦城镇建设、大健康产业培育、生态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形成宜居宜养宜游的滨江特色带。
两片:打造东南生态康养示范片和西南特色健康农业示范片。东南生态康养示范片范围涵盖白涛街道、武陵山乡、大木乡、焦石镇、罗云镇,依托区域内高山、森林、河流等独特资源,如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武陵山大裂谷、大木花谷、乌江画廊、御泉河等,突出吸氧洗肺养生功能,提升大健康产业增量,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养老等新业态,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推动建设大健康产业示范中心、健康小镇,并依托山地发展生态户外运动,形成康养旅游、休闲避暑、运动健身等多层次健康旅游体系,打造重庆中心城区的“后花园”。西南特色健康农业示范片范围涵盖蔺市街道、石沱镇、新妙镇、马武镇、青羊镇、同乐镇、龙潭镇、大顺镇、增幅镇,依托片区特色中药材、蚕桑、苎麻、食用菌、水果等健康农产品资源,推动健康食品、药食同源、保健品系列建设,打造药材种植、产品加工、医疗保健等有机结合的健康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成渝示范样板。
第五章 重点产业
立足涪陵基础优势,积极培育健康产业新业态,互补互促、创新融合,着力构建中医药、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健康产品、体育健身、康养旅游、产教融合七大健康支柱产业。
第一节 做精“药” 推动全产业链集群发展
推动中医药种植、研发、制造、流通全产业贯通,加大生物技术制药、高端仿制药等产品开发力度。到2025年,涪陵药业一二三产业链全面打通,基本建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现代中药产业。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规范化种植等技术与标准研究,优选道地大宗品种及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品种进行良种繁育,建设涪陵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涪陵中药材产业基地,加快大顺药用植物园建设。积极支持特色中药材产品开展国际化认证。开展基于“互联网+”中药材种植养殖平台建设,建立中药材数据库。完善基于药材源头的全过程质量可溯源体系建设,推广中药材无公害种植和综合利用,提升中药质量,建设太极医药工业园区科创中心。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国内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落户涪陵,开展精深加工及生物医药提取、特色食品开发等。加快发展血浆制品、新型疫苗、抗体药物、蛋白及多肽药物等生物制药产品,支持华兰生物人血浆深度开发项目建设。积极研发一二类新药,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试剂。
提质发展化学药产业。提高原料药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有效提高原料药收率和质量,选择地域空间独立、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周围产业基础好的现有医药化工产业集聚区域作依托,积极建设原料药生产基地,推动化学原料药高质量发展。
完善医药流通服务。支持发展药品冷链物流,培育“互联网+医药电商”新兴业态,促进医药全产业链的规模化协调发展。建设涪陵医药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提供医药仓储、冷链物流、批发交易、城市共同配送、药品追溯等服务;建立涪陵医药数据管理平台、交易平台、智能分析平台等,拓宽中医药流通渠道。
第二节 做强“医” 促进优质资源联动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强服务集聚和辐射能力。到2025年,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快速、高效发展,初步建成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发挥好涪陵支撑“一区”、辐射带动“两群”的引领作用,建设运行高效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推进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高水平研究性综合医院,巩固提升区中医院“三甲”成果,有序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妇幼保健院“三甲”创建,区人民医院、重庆郭昌毕中医骨伤医院“三乙”创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延伸扩容和均衡布局,重点建设涪陵中心医院新城区医院、涪陵区中医院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重庆市慧谷湖医养中心、涪陵精神卫生中心、涪陵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等。健全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涪陵中心医院白涛分院,李渡、崇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清溪、珍溪、新妙中心卫生院。
积极拓展医疗保健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优先投向医疗资源稀缺领域和高端医疗服务、康复护理等领域,投资建立品牌化专科医疗集团。以预防医疗服务为核心,加快完善预防保健产业链条,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变。加快突破生物医学检测、生物治疗、细胞治疗等关键技术,发展基于基因检测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支持开展个性化预防和治疗服务。推进重庆和万家医院、重庆再兴肛肠医院、涪陵新城康达医院等民营医院建设改造。
加强智慧医疗建设。打造涪陵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健康数据库,建设智慧医院,创新推进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发展家用医疗仪器、设备以及血液处理耗材、超声辅助材料、注射及输液器械、检验检测试剂等医用耗材,建成以创新产品孵化为特色的涪陵医疗器械及耗材产业基地。
第三节 做优“养” 加快服务业态多元发展
依托大山大水生态优势,持续壮大休闲养生、康体养生、生态养老、旅居养老等养老养生产业。到2025年,健康养老业多元化发展,初步形成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健康养老机构或组织。
发展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加强街道、乡镇一批敬老院、福利院、特困人员供养中心等养老机构建设,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配备护理人员、康复护理设施设备和器材。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
推进医养结合。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中心签约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医疗健康服务项目融入社区养老、居家养老。
丰富养老服务业态。大力发展融合老年体育、保健疗养、休闲度假型养老等新兴业态,促进养老与文化、教育、养生等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健康养老基地和特色养老小镇,建设避暑养老山庄、康养城等特色项目。
第四节 做新“产” 支持健康品牌创新发展
围绕果蔬加工、休闲食品、农副产品、粮油、饮料、酒类等领域,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到2025年,涪陵健康产品实现多元化发展,基本形成中高端健康产品产业链。
加快健康食品制造。推动涪陵特色健康美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功能性食品、药食同源产品等,鼓励开展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大力推动健康食品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健康食品基地。以马武的水稻、玉米,清溪的葡萄,蔺市的白茶、珍溪的柑橘等特色资源为原料,加强与健康产品知名企业合作,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开发绿色、无公害和有机食品,形成一批行业的大品牌和大企业。
加大健康保健品研发。全力推进中药材、粮食、果蔬、花卉、山地牧业等产业绿色发展,重点开发增强人体体质类、恢复健康类和延缓衰老类的保健产品,建设大木乡花卉深加工基地、武陵山乡蜂蜜产业园等。充分依托“互联网+”,引导基地、合作社和企业利用好线上线下平台集中展示销售。
丰富健康器械种类。丰富移动医疗设备、远程医疗设备、中医学医疗器械等产品种类。开发健康促进、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制造高品质的家用理疗、按摩、养生保健器械和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生产体育训练测试、体育健身等器材。
第五节 做尖“体” 引导体育健身专业发展
依托涪陵体育场馆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开发体育健身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互联网+体育健身”,完善产业链条。到2025年,涪陵体育健身实力显著增强,在全市竞赛中占据领先地位。
打造精品体育赛事。建设体育健身、训练比赛、体育旅游、体育交流于一体的体育运动综合体。推动体育赛事发展,围绕景区、城市风光打造精品体育赛事活动。依托涪陵区国际象棋、跆拳道等传统优势项目和全市一流的体育赛事场馆设施,将涪陵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国际象棋、跆拳道体育人才培训基地和全市体育竞赛副中心。
完善体育健身设施。盘活用好现有体育场馆资源,新、改、扩建一批群众体育设施,同步建设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形成覆盖区、乡镇、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健身圈。建设涪陵区体育小镇,新建社会足球场、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力争70%以上的社区设立社区健身点。
探索发展体育产业。鼓励涪陵区体育制造企业、健身俱乐部等机构,大力引进运动健身、运动理疗、运动康复的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开发、引进新型运动康复装备、运动健身指导技术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等智能体育产品。
第六节 做亮“游” 推进产品服务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山城、江城、人文、乡村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自驾旅居、乡村旅游、城郊旅游等新业态。到2025年,康养旅游成为涪陵旅游业新亮点和大健康产业新增长点,基本建成国家级健康旅游示范区。
做好中高端医疗旅游。依托涪陵城区良好的城市综合配套,整合区域内优质的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中高端医疗旅游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以体检和疾病治疗为主的先进医疗服务,满足游客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开发康复疗养旅游。依托涪陵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深厚的“易理”文化,大力发展温泉康养游、森林康养游、中医药康养游、文化旅游等,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北山国际文旅康养度假区,建设爻里文化旅游小镇和北山康养度假小镇,打造武陵山旅游区滑雪、乌江画廊游船、大溪河旅游、美心红酒小镇索道、沙溪沟—南岸浦文旅等精品旅游项目,满足重庆及周边城市旅游需求。
打造特色精品旅游。发展高端度假酒店、精品民宿客栈、帐篷营地、森林木屋等特色度假设施,充分挖掘涪陵特色健康餐饮及药膳,加快开发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将涪陵打造成为四季皆宜的一流养生旅游胜地、国家级健康旅游示范区。
第七节 做深“教” 强化理论实践协调发展
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提升涪陵对优质大健康教育资源的集聚承载能力,打造区域性产教融合示范区。到2025年,涪陵大健康教育培训行业快速发展,产教融合进一步加强。
加快健康教育平台建设。树立“大健康”教育观,促进学校师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健康、学习健康和身体健康等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及终身体育的意识,以顺应时代需求。建设涪陵心理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大健康在线教育平台。
加强职业教育建设。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大健康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涪陵医药卫校提档升级。支持重庆工贸学院打造市级优质高职院校。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培育与重点产业相匹配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院校,加强川渝两地职业教育互动,共商共建一批职教集团、职教园区和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辐射川渝的职业教育中心。
推动大健康产教融合。加快推动健康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和健康服务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的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加强涪陵区域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重点加强与太极集团、华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的合作,建设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产教融合基地——康复养老公共实训中心、创新成果孵化基地等特色化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双师型”师资库建设等,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认定与申报,形成以教科研促生产和以生产促教改的新局面,推动涪陵区大健康职业教育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涪陵区大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办公室人员配备和职责分工,统筹协调卫生健康、民政、发展改革、财政、经济信息、教育、商务、住房城乡、文化旅游、农业农村、招商投资、物流、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大健康产业发展。建立“统分结合、责权明确、运转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大健康产业重点任务推进情况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评估制度。加强监督考核,将有关部门大健康产业发展指标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构建决策、执行、评价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
第二节 强化政策保障
争取国家和重庆市级层面在大健康产业项目立项、税费减免、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涪陵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强用地保障,对列入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依法优先安排土地指标。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梳理食品、医疗、养老等行业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权限。鼓励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医疗、养老、体育健身、康复等设施,扩大医疗、养老、体育健身、康复等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第三节 搭建服务平台
搭建好研发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利用辖区内高校有关科研资源,与大健康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建设大健康公共研究资源平台。支持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中心、药品医疗器械区域检验检测等新型创新平台。鼓励医疗机构尤其是三级甲等医院与健康企业之间合作,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搭建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第四节 抓好重大项目
积极做好大健康产业项目策划和推进工作,建立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库,在中医药、养生旅游、健康运动、医养结合、绿色健康食品等领域谋划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大力开展大数据精准招商,加大对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大健康产业项目。加强项目衔接和项目督查,抓好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五节 健全实施机制
推动大健康产业专项规划与重庆市和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关规划的衔接融合,努力实现“多规合一”。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保障规划科学性。统筹实施和科学评价发展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做好重大问题跟进研究和政策储备,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附件:涪陵区“十四五”大健康产业发展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