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 索引号
  • 11500102008670164Y/2021-00121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计划、发展目标
  • 发布机构
  • 涪陵区发展改革委
  • 成文日期
  • 2020-01-03
  • 发布日期
  • 2020-01-07
  • 标题
  • 重庆市涪陵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报告
  • 发文字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涪陵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报告
日期:2020-01-07 来源:涪陵区发展改革委
字 号: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着力做好“六稳”工作,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项行动计划”,认真做好“三篇大文章”,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0亿元,增长8.5%。全区经济韧性、动能、活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去年10月9日,市委书记陈敏尔、市长唐良智莅临涪陵调研,赋予涪陵“主城区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圈连接两群的重要节点,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为新时代涪陵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全区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围绕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区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关于重庆市涪陵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明确的29个指标中,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于政府债务管控趋严,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影响难以完成,实际利用内资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市上取消考核不再统计外,其余指标有望全部完成(详见表1)。2019年计划安排的区级重点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完成全年进度任务(详见表2)。

   (一)突出大数据智能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篇

一是工业支柱不断壮大。大力实施工业企业提升“双百”行动,狠抓存量提质增效和增量做优做大,工业经济稳步向好。新升规模工业企业35户。工业增加值增长9.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4.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3%。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47个,新增智能工厂2个、数字化车间13个。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4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数量位居全市第一。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出台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现代物流发展提速,网唛汇一期建成投用,“福运通”上线运行,龙头港物流园、韵达西南物流基地加快建设,涪泸“五定”班轮稳定运行190余次。旅游持续升温,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1.3%、31.7%,美心红酒小镇、816工程成为新的网红打卡景点。金融业持续向好,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4%、6%。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建成投用,区块链切入“涪陵榨菜”“涪陵黑猪”等农产品溯源及保护应用。三是农业发展稳中提质。农业增加值增长4.2%。粮食果蔬稳中增收,榨菜、中药材“2+X”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壮大。新获认证“三品一标”59个,成功获批“全国绿色食品(青菜头)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二)突出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一是投资消费协同发力。聚焦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抓项目、挖潜力,狠抓重点项目调度,促进投资企稳回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其中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10%、8%。“商圈”经济引领消费热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8%,万达广场、中慧西街开业运营,百汇广场开工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辐射作用进一步凸显。线上消费加快发展,网上零售额增长20%。二是新动能加快培育。深入推进全面创新,国家高新区创建稳步推进,涪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榨菜)通过验收,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加快建设,启迪清创孵化器成功落户。新创高新技术企业20家,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148家,获批国市级科技研发项目64项,连续五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设立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企业获贷5062万元。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311项行政审批事项承诺办结时间减少71%。完成区属六大国企集团改革重组,区属国企资产总额增长7.8%。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涪陵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11个项目签约入驻。积极参加西洽会、智博会,全年招商引资480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36.9%。

   (三)突出区域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加快推进

一是大力推进城市提升。全力推进“两线三片一城”项目建设,推动新老城区协同发展,实施95个项目,完成投资90.5亿元。新城区产城景融合提速发展,科教产业实训基地、启迪未来科技城、站前大道二期、鹤凤大道二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医院新城区医院、玉屏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江南城区减容减载步伐加快,人民西路和人民东路片区旧城改造、“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有序推进,新增城市绿地70万平方米。乌江大桥西桥头立交一期完工投用,江东文化广场二期、桥南公园建成投用。“四城同创”持续深化,城市品质、颜值、气质不断提升。二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功。累计投入3.5亿元,深入推进“310”乡村振兴试验示范。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新发展农民合作社285个,新增家庭农场12个,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177个。

   (四)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重要生态屏障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五大环保行动”深入实施。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322天。全面推进“河长制”“库长制”,与长寿区等5区县签订流域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协定,2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水土流失治理1500公顷。中化涪陵化工如期关停。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完成营造林9万亩。开展“大棚房”问题整治,自然保护地拆违整治3.1万平方米。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率提高到96%以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积极推进。

(五)突出保障改善民生,切实增进百姓福祉

一是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战。建立健全“两不愁三保障”政策体系,整合投入财政资金2.6亿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69个,861户2236人实现脱贫。深入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发展到户产业1628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亿元,实现转移就业1338人。建立兜底医疗救助制度,贫困户门诊和住院医疗自付比例分别下降到15.6%、8%。完成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四类重点贫困对象危房改造5146户。二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长江师范学院获批重庆市一流专业8个。涪陵教育云开通投用,成功创建重庆市首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4所。新增公办民营普惠园7所,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44.8%、普惠率达86%。国家卫生区创建通过全国爱卫办评审,新创建国家卫生乡镇4个、市级卫生村4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通过国家评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消公办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白鹤梁题刻入选2021年申遗备选项目,获批8项市级非遗项目,新增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是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实施16件重点民生实施,完成投资5.3亿元。实施农村通组公路建设,完成1480公里。完成农村改厕1.2万户。开展各类职业培训5904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9.5%。

年度计划执行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运行基本面虽总体向好,但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投资增长后劲不足,梓白高速等少数重点项目进展较慢,基建投资下降明显,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传统消费进入瓶颈期、新兴消费拉动作用尚弱;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中小微企业发展整体偏弱。二是支柱产业发展不够均衡,产业链水平整体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不够,产业结构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创新能力依然不足,集聚创新资源要素需持续用力。优质市场主体培育力度需加强,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严格落实国家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对税收增长影响较大;各项刚性支出需求持续增加,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四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一老一小”等民生保障还有不少短板。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涪陵立足新定位、实现新跨越,为“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基础的起步之年,做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推动涪陵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一)宏观形势判断

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区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升级的贸易冲突导致全球贸易链、产业链、价值链持续重构。在中美贸易摩擦等严峻外部环境影响下,有效需求总体趋弱,全国、全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区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基本面总体向好,但内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工业经济稳中有忧,服务业发展步伐缓慢,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经济发展不足,有效投资拉动不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持经济稳定运行难度明显加大。

在看到经济运行中风险挑战上升的同时,更要看到我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依然较多。从发展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更多国际市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发挥制度优势、提高治理效能的主攻点和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赋予重庆发挥“三个作用”重大使命。国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政策红利将集中释放;市委市政府部署“一圈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并赋予涪陵“三个重要”定位和“一个作用”的要求,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新时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作为全市经济大区、工业大区,涪陵抗风险能力总体较强。随着5G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兴起,将为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们只要善于思全局、谋大势、干实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以更加有力的举措,主动参与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主动适应新兴经济和现代市场体系,突出抓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高质量的市场主体,持续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不断释放改革创新开放新动能,涪陵经济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认真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积极融入主城区都市圈发展,确保涪陵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努力在全市“一圈两群”协调发展中担当更大使命、实现更大作为。

   (三)主要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和决胜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结合“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目标管理体系要求,对标对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要求,综合分析2020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取向和经济增长支撑因素,提出全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8%。该目标考虑了当前发展环境、基础条件和潜力后劲,既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又符合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我区客观实际。与经济增长目标相衔接,与“十三五”规划目标相对接,对标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要求,设立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33个(详见表3)。

对照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两个翻番”量化指标,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提前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目标;对照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五大类28个指标,仅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完成难度较大,其余27个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进度要求、占比96.4%,其中21个指标提前实现目标。对照“十三五”规划目标,四大类43项(含子项)指标中,有36项指标达到或超过进度要求、占全部指标的83.7%;其中12项约束性指标全部达到进度要求,8项指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按照目前确定的2020年预期目标,多数指标能够实现规划目标,但有7项预期性指标难以完成,其中户籍城镇化率、期末常住人口、R&D占GDP比重等3项指标为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中期评估时未进行调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3项指标与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衔接后调整较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由于减税降费政策影响超出预期。

   (四)重大项目安排

2020年计划实施政府投资项目298个,总投资452.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0.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03个,年度计划投资52.6亿元;新开工项目195个,年度计划投资67.9亿元。

2020年计划安排区级重点项目69个,年度计划投资171.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36个,年度计划投资44.3亿元;产业类项目23个,年度计划投资119亿元;公共服务类项目10个,年度计划投资8亿元。

三、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预期目标,2020年要对标对表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胜“三大攻坚战”、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找准差距、补齐短板、精准发力,计划完成投资450亿元以上。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互联互通,努力建设联结“一圈两群”综合交通枢纽。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完善以交通为基础的网络型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加快建设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把交通互联互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着眼与主城区都市圈、“两群”的便捷联通,着力畅通内部交通循环,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力拓展对外大通道。积极对接重庆交通强国建设行动计划,制定我区交通互联互通建设方案,以更高水平、更宽视野、更大格局规划布局重大项目,构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建成渝怀铁路二线,开工建设重庆至万州高速铁路涪陵段,加快推进广安至涪陵至柳州货运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密切区域联系。加密铁路公路网,建成通车南两高速、梓白高速,推进长江黄金水道智能化建设和乌江航道提升工程,争取重庆城区至涪陵市域铁路、涪陵至黔江、白涛至白马、沿江高速公路北线等纳入上“十四五”规划并尽快实施。畅通内部循环。优化完善内部交通路网,加快推动铁路进园区、进港口,构建公铁集疏、陆水衔接、高效便捷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马武至龙潭一级公路,建成通车鹅颈关至涪陵西快速通道,积极谋划推进城市有轨电车、龙头港长江大桥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实施页岩气稳产增能工程,产能提升至120亿立方米。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30公里、低压线路100公里。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开工黑塘水库,提速建设双江水库。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升级。推动场所实现千兆宽带、5G网络连续覆盖,建设5G基站500座以上。

   (二)聚焦兴业兴企,努力建设支撑“一圈两群”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抓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努力构筑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持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围绕主导产业和关键领域,大力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完成工业投资180亿元以上。培育壮大支柱产业集群,围绕补链、建链、强链,全力推动一批引领性、带动性重大项目建设,建成投用和加快实施万凯年产120万吨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一期、华峰年产10万吨差别化氨纶三期、乌江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推动页岩气、聚氨酯、化纤纺、汽车整车及配套、智能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拓展。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实施上云上平台、机器换人等智能化改造,对接全市“5G+工业互联网”优先行动,打造一批5G融合应用试点项目,促进工业互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积极盘活存量,“一企一策”抓好重点企业止滑促增,推动困难企业战略重组,争取医药、食品、汽车、船舶、化工、材料等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形成1个500亿级和2—3个300、400亿级产业集群,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大力培育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加快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枝繁叶茂”的现代企业集群,力争50亿级企业有新增。精准掌握重点企业和新投产企业生产运营状况,重点抓好水、电、气、资金、用工、原材料、产销率等八大要素保障,力促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以“工业互联网+”为引领,积极参与全市“芯屏器核网”、“云联数算用”智能产业布局,着力发展集成电路、精密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35%。聚焦行业领军企业和5G、新能源、大健康等领域,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布局实施一批战略性项目,争取纳入重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充分发挥互爱科技孵化园、数资区块链研究院、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平台优势,加快发展设计、研发、咨询、动漫、食品朔源、信息安全等专业服务业,建设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和服务中心。力争数字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培育壮大现代物流。积极争取纳入生产服务型国家(重庆)物流枢纽重点区域,优化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布局,集聚建设大型快递物流分拨中心拓展物流通道,多措并举降低运营成本。争取开通涪陵至钦州铁海联运集装箱班列。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公路物流、智慧物流、四方物流等现代物流业,力争物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家。推动消费提质扩容。推动高笋塘、鹅颈关、滨江路等传统商圈、商业街区转型升级,积极推广商业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夜经济”。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和布局韵达电商物流总部基地、新石电商产业园、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平台,积极引进大型电商平台来涪设立区域总部或结算中心,促进网络零售回流,全年网络零售额增长15%以上。加快发展旅游业。深化文旅融合,传承历史文脉和工业厚重文化,推进武陵山、白鹤梁、816工程等核心景区提档升级,制造宣传“燃爆点”,打造网红“集聚地”。

四是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进一步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平台集聚效应,持续壮大“2+X”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榨菜“提档升级”、中药材“提质扩面”、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榨菜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持续巩固提升蔬菜、柑橘、水产、茶叶、笋用竹等后续骨干产业,扶持壮大肉禽制品、粮油制品、调味制品等农副产业加工业,力争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60亿元。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动“探百村”与阿里、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企业链接,培育一批农村电商示范网店,力争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以上。

   (三)聚焦协同协调,努力建设“一圈两群”创造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倡导“行千里·致广大”和“近者悦、远者来”的价值理念,深入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一是积极谋划涪陵发展新蓝图,努力在“一圈两群”区域协调发展中体现更大责任担当。深入贯彻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城市群和全市“一圈两群”协调发展等战略部署,加快融入主城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围绕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好“一圈”联结“两群”、“一圈”辐射“两群”的关键作用,统筹重大项目布局和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有序流动、资源要素集聚,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硬核”实力,在全市进一步凸显涪陵战略地位。围绕助推“一圈两群”协同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进人民福祉等目标要求,精心组织编制“十四五”规划,深入研究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举措。持续深入推进“多规合一”,基本完成《涪陵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

二是坚持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城市发展和品质提升。围绕市委提出的“率先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的要求,以“两线三片一城”为抓手,促进新老城区协同协调发展,力争完成投资90亿元以上。坚持高点定位、涪陵特色,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科学引领城市发展,出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凸显“山城”、“江城”、“大城”格局和城市人文精神,推动北山坪、聚云山、插旗山等城周山体绿化,加快滨江环湖、沿江走廊等百里绿道建设,努力打造绝美城市景观带、山清水秀生态带和人文荟萃风貌带。建设现代时尚科技新城区,着力打造太白大道“城市中轴线”、涞滩河精致生活区和CBD中央商务区、高铁科技新城等重点区域,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开工集绣大道、倪峰路、集前路等项目,加快建设高铁片区“五纵一横”公路网、绿地铂金酒店、百汇希尔顿酒店、启迪未来科技城等项目,建成投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玉屏公园、凯高动漫城等项目,争取中央商务区入驻总部企业20户以上。改造提质江南城区。实施控规和设计双控、改造与建设结合,突出立体城市特色,优化城市空间层次,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人民西路、人民东路旧城改造片区项目建设,持续提档升级高笋塘、滨江路等“城市客厅”。围绕“四城同创”,抓“点”串“线”带“面”,持续推进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开展交通秩序、违法建筑、不文明行为等城市管理突出问题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让城市更加文明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居宜业宜游。

是坚持城乡融合、突出重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战略规划,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突出抓好“310”试验示范,重点打造江北街道二度村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推广试点村改革经验,深化榨菜、中药材产业“三变”改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加快组建以股份合作为主的集体经济组织,努力消除“空壳村”。建设精致场镇、大美乡村,突出“五沿带动、全域整治”,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向全域扩展,强化农村垃圾污水、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四)聚焦创新创造,努力建设带动“一圈两群”开发开放节点支撑。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潜力,向创新要活力,加快推进综合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提升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一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创建国家高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产业基地和特色鲜明的双创品牌,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突出重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力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5%。增强金融“输血”能力,积极发挥产业引导、种子、天使、创业等基金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助保贷、应急转贷等资金扩面放量,力争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700亿元。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主体地位,全面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研发准备金等专项扶持政策,力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2.1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产研学金服用”协调创新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探索推进知识产权市场化发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力争全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件。

二是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下功夫,着力提升全要素供给质量效益。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措施,加速落地“民营企业”“制造业降本36条”“支持实体经济18条”等政策措施,力争全年为企业减负20亿元以上。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推行“名称自主申报”、企业“一网”注销、“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持续推进售电侧改革和油气领域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以管资本”职能转变,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抓好太极集团等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推进国有“僵尸”企业清理处置。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在20个重要方面持续推动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减成本。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事前诚信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全链条信用监管体系。

三是加快培育内陆开放型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重大战略,积极争取纳入中欧(重庆)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集结分拨点。促进涪陵综保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一口岸、两基地”。完善龙头港口岸基础设施和海关查验监管场所,完成黄旗港外贸集装箱口岸功能转移,启动国家水运口岸申报工作。围绕补链成群,强化精准招商,力争全年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5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5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产值50亿元以上项目4个。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和应用,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力争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

   (五)聚焦共保共治,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涪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一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建”“治”“管”“改”,集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大力气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确保PM2.5浓度不高于37微克/立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10天以上。纵深推进河长制,全面实施“一河一策”,统筹推进“清四乱”等专项行动,完成国家、市上下达的长乌两江排污口整治任务,确保长乌两江水质总体为优良。持续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全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完成退耕还林1万亩,新营造林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以上。加快推进城区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和乡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建成集镇污水管网10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二是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完成市上下达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加大力度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实施清洁生产方式改造和污染治理技术提升,积极构建循环经济,力争全年创建市级绿色工厂2户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1户。推行绿色建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力争新实施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平方米。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力争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街道比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50%、28%。

   (六)聚焦共建共享,加快建设繁荣和谐幸福涪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守住发展底线,共享发展成果,发展社会事业,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特殊贫困群体和“两不愁三保障”的薄弱环节,严格执行退出标准和程序,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小康路上“不掉一户、不落一人”,全面实现高质量脱贫。把防止返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落实“脱贫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继续做好动态调整、项目监管、产业扶贫、小额信贷、驻村帮扶、志智双扶等基础工作,保持脱贫攻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返贫率控制在0.1%以内。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力争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涪陵科教产业实训基地、涪陵十四中兴华中路校区等项目建设。推动医药卫校、职教中心建设重庆市高水平中职院校,争取长江师范学院硕士点申报取得突破。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涪陵行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保持在18%以上。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涪陵中心医院新城区医院,建成投用人民医院住院综合大楼,推进区妇幼保健院创“三甲”,开展“美丽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建立健全居家社区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精雕细琢城市文脉,传承发扬巴文化、北岩文化、榨菜文化、荔枝文化,用心书写“江城”故事,用情讲好“涪陵”传奇。力争举办白鹤梁文化节,推出白鹤梁小型歌舞剧、《白鹤梁系列丛书》等一批精品力作,大力营造“同观石鱼宫庆丰收”的文化氛围。加速改造点易园,加力推进白鹤梁题刻申遗,建设易理文化、爻里小镇、816小镇二期、五桂堂等一批历史文化小镇、街区,力促中国水文博物馆落地,力争完成小田溪巴王陵遗址博物馆前期工作。

三是持续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稳定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以上。压实粮食安全负责制、“菜篮子”负责制,保持粮食、肉类、水果、蔬菜等民生商品价格基本稳定,特别是做好生猪保供,积极恢复生猪生产,防范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加快推进农网升级改造,计划投资2.2亿元,实施项目54个,确保剩余24个市级贫困村农网升级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民生实事,继续统筹安排一批涉及教育、安居、健康、交通、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有力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