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 索引号
  • 11500102008670164Y/2022-00195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规划;计划、发展目标
  • 发布机构
  • 涪陵区发展改革委
  • 成文日期
  • 2022-08-05
  • 发布日期
  • 2022-08-05
  • 标题
  • 重庆市涪陵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报告
  • 发文字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涪陵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报告
日期:2022-08-05 来源:涪陵区发展改革委
字 号:

一、2021年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立足“彰显‘三个重要’的百万人口战略支点城市”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狠抓“科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1+2+8+N”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奋力推动实现“十个新提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全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逐季向好,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符合预期,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韧性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上行。经济总量迈上1400亿新台阶,居主城新区第一,GDP增长8.7%,分别高于全国、全市0.6、0.4个百分点。人均GDP突破12万元、居全市区县第三位。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4%、6.7%、12%,三次产业结构为6.5 : 55.8 : 37.7,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坚持不懈实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加强。一是创新主阵地加快建设。国家高新区创建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顺利通过考核评估,白涛新材料科技城挂牌设立,慧谷湖科创小镇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启动国家页岩气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火炬重庆涪陵聚氨酯特色产业基地创建,谋划建设国家页岩油气与新能源科创产业园。长江软件园、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科创基地挂牌成立。二是创新力量加速汇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45户、总量达122户,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241户、总量达1151户,榨菜集团获批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融通创新方向”建设单位。新创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新型研发机构2个、企业技术中心7个。新增市级重大产品14个。新培育创新团队20个,新引进紧缺优秀人才301名,其中硕(博)士占比超90%。推进实施川渝共建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项目5项。组建重庆市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技术创新联盟。三是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上工业企业内设研发机构达158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2.5%。华峰集团攻克尼龙66用己二腈“卡脖子”技术,斩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进步一等奖。荣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3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件。为153户企业累计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超2.6亿元。

   (二)多措并举提振实体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一是工业经济挑起大梁。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20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六大支柱产业持续壮大,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96.4%,材料建成900亿级产业集群,清洁能源、消费品、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均突破300亿元。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明显,建成全球最大己二酸、氨纶生产基地,页岩气累计产量居全国第一,西南地区首制最大不锈钢危化品船顺利下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666亿元、增长42.5%,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9.5%。企业发展量质双升,新培育市级领军企业、链主企业10户,数量居全市区县第一。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户。首次产生300亿级企业1家、200亿级企业2家。实现规上工业利润201亿元,居全市区县第一。6家建筑业企业晋升为一级资质企业。二是服务业迅速崛起。规划、计划、政策等“硬核”措施加力落实,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两年平均增长7.4%,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龙头港入选首批市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新增3A级物流企业5家。成功创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点易园正式开园,爻里小镇开街迎客。其他服务业蓬勃发展,信息软件、商务租赁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0%、45%。三是数字经济加快培育。数字经济规模达300亿元。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步伐加快,新增智能工厂7个、数字化车间11个,总量分别达14个、43个,数量居全市区县第一。华峰氨纶、万凯新材料跻身全市2021年度十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行列。新增“上云上平台”工业企业200余户、累计达300余户。18户企业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思谋科技、百行智能、国仪量子等数字项目集聚发展,累计培育规上数字经济企业41户。正式发布全国首个榨菜指数平台。四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项目,粮食产量达44.8万吨。榨菜产业总产值突破130亿元,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达9.4万亩。新增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4家、累计达24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3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26.2%。

   (三)千方百计扩大有效需求,国民经济循环更加畅通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开展“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高于全市1.4个百分点。城建、水利等领域持续放量,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6.7%,对投资增长贡献60%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0.7%,占投资比重提升至45%,中化涪陵化工环保搬迁一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华通电脑二期、攀华板材高强度装配式建筑型钢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建成5G基站2636座,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智慧公园、智慧停车等加快建设。重点项目发挥稳投资关键作用,71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5.6亿元,超年度计划投资1.3个百分点,轴线公园、韵达西南快递物流基地、科教产业实训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争取到位中央预算内投资6.4亿元,同比增长28%。新增发行到位政府债券额度29亿元。二是市场消费加速提振。出台系列提振消费政策举措,策划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50亿元,居主城新区第一。商圈经济、夜间经济、小店经济、旅游经济协同发力,百汇广场开业运营,宝龙欢乐汇主体完工,废旧金属交易市场建成运营。新创2个夜间经济集聚区,锦绣两江滨江夜市带成功创建“市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集聚品牌首店150个。高水平举办第四届榨菜产业国际博览会、2021年世界榨菜创新大会暨中国企业慈善公益500强发布会。重点旅游景区人流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接待旅客人数、旅游收入均增长10%以上。线上消费保持快速增长,限上法人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26.1%。

   (四)更高标准抓好统筹协调,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一是山水之城魅力彰显。启动“2+2+2+X”国家级示范城市创建,开工改造兴华花园等7个老旧小区,江东、聚云山、城中3个片区建成海绵城市21平方公里,18处崖壁堡坎高切坡生态修复、24处闲置地边角地绿化、5条道路街头绿地提质全面完成,五桂堂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主体竣工,城市颜值气质不断提升。龙马大道、鹅西路、聚龙大道西段、中山南路等建成通车,内部“血脉”更加畅通。持续深化大城“三管”,马路办公处置问题2.5万个,治乱拆违2.3万平方米,数字城管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2个镇改街、4个乡改镇,优化调整4街1乡管辖范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2%。二是美丽乡村生机勃发。成功纳入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地区推进试点单位,成功创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9个村上榜全市第三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南沱镇入选市级产业强镇。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达87个,“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利益联结机制成为全国典型经验。新增授权使用“巴味渝珍”特色农产品、重庆名牌农产品20个。全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行政村常态化保洁实现全覆盖,新创国家卫生乡镇2个,新增市级美丽宜居村庄14个、美丽庭院375个。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白武路获评全国最美农村路。

   (五)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加速释放一是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合作纵深推进,川渝共建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重庆重点实验室落地涪陵,联合长寿、万州申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两江新区至涪陵快速通道、龙头港铁路专用线等项目进入国家层面,对口协同武隆援建项目38个、投资超4600万元。开放平台加快发展,涪陵高新区获批中国(重庆)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涪陵综保区发挥桥头堡作用,带动全区进出口总额实现180亿元,居全市第六。开放通道作用不断增强,涪陵至泸州水水班轮累计往返240航次,区内企业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发运箱量增长120%。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签重点项目70个、协议资金550亿元,到位资金216亿元。二是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52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清单管理,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期压缩至20日。积极打造7×24小时“全时办”政务服务模式,办理环节、成本、体验大幅优化。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2500亿元,居全市区县第一。创新投融资模式,新成立松禾智讯基金,积极推进银行项目贷、发行企业债等项目融资,慧谷湖科创小镇纳入水环境治理工程PPP项目清单。百胜、珍溪纳入市级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在全市率先实现国有资产、土地使用权等公共资源完全集中交易。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品牌逐渐叫响,新发展市场主体1.1万户、总量达9.9万户。涪陵高新区企业服务专员制度获首届“重庆优化营商环境十佳示范案例”首位。各类惠企政策全面落实,新增减税降费超26亿元。

   (六)持之以恒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屏障更加坚实一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4天,未出现重度污染天气。深入推动河长制、库长制,坚决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攻坚战,64个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加快推进,长江、乌江涪陵段水质稳定为优,96个河库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达94.7%、创历史新高。全区受污染建设用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100%、95%。二是生态修复持续加强。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加快实施,森林覆盖率达5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平方公里。大顺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评重庆首届生态保护修复十大案例。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今年应销号的13项整改任务全面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启动。三是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641家中小微企业涉气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新创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新增水效领跑者企业2家,新建成国市级绿色工厂5户、累计达11户,总量居全市前列,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白涛新材料科技城加快创建市级绿色园区。绿色建筑比例达38.6%。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面完成存量和在建“两高”项目整改,强化对新建项目能耗强度约束,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七)全力以赴创造高品质生活,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一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抓实抓细“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排查,840户2210名监测对象无一返贫致贫。二是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89.5万人204.6万剂次,全区未发生新冠感染病例。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城镇新增就业超2.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4%,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19件民生实事完成投资7.5亿元,超年度计划投资任务。三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稳定在96%,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至65.4%。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涪州中学、白涛实验小学建成投用,义务教育“大班额”下降6.2个百分点。新组建教育集团5个,新增中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12个。卫生健康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涪陵中心医院整体划转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建成全市区县首家三级妇幼保健院,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综合医院。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高新区医院一期主体完工。

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我们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以宽广历史视野和宽阔宏观战略眼光把握发展规律,指引前进方向、指导工作实践;得益于区委的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既谋当前之策,又谋长远之计,对标对表党中央和市委,加强战略谋划和政策统筹;得益于建党100周年激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伟大的建党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汇聚起无穷的力量,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奋勇拼搏;得益于区委五届十一次全会等各项部署有效引导社会预期,中央和全市各项政策红利加速落地见效,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接续推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区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30项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较好,6项约束性指标完成5项,森林覆盖率未完成原因主要是统计口径和标准不一致,加之造林国土空间受到限制,部分规划造林项目无法落地实施。24项预期性指标除建筑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项完成难度较大外,其余22项指标均已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预计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建筑业增加值增速相差较大原因主要是我区建筑业产值、增加值总量居全市前列,基数大导致增长困难。另外,区内建筑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市场拓展困难,也是导致数据下降的原因。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考虑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局的首战之年,做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从我区发展来看,经济还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我们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协同性还需增强,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和区域影响力仍有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规模小、占比低,缺少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仍有待进一步突破。三是有效需求仍显不足。文旅、住宿、交通等行业恢复滞后,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重大投资项目接续有待加强,房地产等领域投资下降,车位去库存难度较大,新型基础设施规模还要继续扩大。四是企业经营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中小微企业成本压力加大、生产经营困难增多,企业反映的“缺芯、缺电、缺煤、缺用工、缺资金”等问题和诉求仍需加力解决,政策落实和精准服务企业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同时,更要充分看到,我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多、有利条件在集聚。中央和全市推出一揽子含金量很足的跨周期调节政策措施,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制定出台,带来诸多项目利好、政策利好,为我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三高地三示范区”加快建设,“1+2+8+N”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十个新提升”任务有力落实,一批重点项目提速放量,一批新签约招商项目落地建设,我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坚实基础。涪陵高新区获批中国(重庆)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国家高新区加快创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临港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将有助于我区进一步稳定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不断提升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基础、有条件实现更好发展。

   (一)总体要求

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彰显‘三个重要’的百万人口战略支点城市”定位,坚持“科创+”“绿色+”,加快建设“三高地三示范区”,奋力实现“十个新提升”,为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涪陵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二)主要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对标对表中央、全市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要求,与经济增长目标、全区“十四五”规划、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相衔接,按照底线思维、把握主动的原则,兼顾需要与可能、短期与长期,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取向和经济增长支撑因素,提出2022年全区经济增长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农业增加值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其中税收增长8%;进出口总额增长1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具体32个主要指标详见下表。

(三)重大项目安排

2022年拟实施政府投资项目361个,总投资41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4.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24个,年度计划投资37.9亿元;新开工项目237个,年度计划投资66.6亿元。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为确保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预期目标,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及区委工作安排,深入贯彻中央、全市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中求胜”,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在更好服务全国全市发展大局中体现涪陵担当、做出涪陵贡献。

   (一)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

一是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牢固树立工业一业定乾坤理念,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五项倍增”行动,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4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围绕10条重点产业链,全面推进稳链补链强链延链,持续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力争材料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消费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加快发展。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吉利新能源电池、比克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产值增长15%。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前瞻谋划布局量子信息、生命科技、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做大做强工业发展主战场,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提升园区改革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培育生力军力量,开工建设荔枝、李渡、清溪、百胜、龙潭5个中小企业集聚区和33万方标准化厂房,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有序推进企业梯次成长,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链主企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二是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数字产业,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园为载体,加速集聚云联数算用数字核心产业,培育一批数字化龙头企业、示范企业,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丰富5G技术工业应用,推动更多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积极争取全市行业云节点和华为公有云节点落地。引导企业开展数字化流程再造,新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60个以上,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积极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对标国际先进,积极争创“灯塔”工厂。

三是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聚焦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新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一批集聚区,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加快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成投用韵达西南快递物流基地、涪陵综保区冷链物流中心,加快建设白涛新材料科技城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供应链物流、智能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和枢纽经济,推进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力争物流增加值增长10%以上。加快建设人文风景旅游目的地,推进白鹤梁题刻申遗,开工建设北岩书院、榨菜历史记忆馆、乌江漫享生活体验区,加快建设816工程景区提档升级等项目,加快推进小田溪巴王陵遗址博物馆、中国水文博物馆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打造成渝“后花园”,力争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0%、20%。推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业态加快发展,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拓展融资渠道,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力争社会融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科技研发、信息软件、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持续推进工业企业产销分离。

   (二)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加快构建“1+2+8+N”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六个新突破”,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

一是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升级建设涪陵高新区,力争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加快建设慧谷湖科创小镇,对接西部科学城、两江新区等资源平台,加快引进高端人才、核心技术和关键项目,力争慧谷湖科创小镇首开区动工。推动白涛新材料科技城转型发展,依托华峰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建设国际“尼龙城”,积极创建国家火炬重庆涪陵聚氨酯特色产业基地。启动国家页岩油气与新能源科创产业园创建工作,加快创建国家页岩气技术创新中心。加快长江软件园、长江生命科技城、科创CBD、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科创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内设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建成太极科创中心,力争有研发机构、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分别提高到63%、70%。

二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围绕新材料、页岩气、榨菜、烟草、新能源汽车、智能建筑等重点领域,探索建立“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快“双创”载体建设,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科技企业,培育引进科创企业3家,力争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800亿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落实研发准备金制度、研发加计扣除、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8%。

三是优化提升创新生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进培育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风投机构,撬动更多资本精准投入,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知识产权抵押贷等金融产品覆盖面,力争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累计达3亿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确保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通过验收,力争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件。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计划,落实九条措施,建立健全“塔尖”“塔基”人才政策体系,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创业、有发展。

   (三)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推动内外经贸提质发展,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加快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积极举办中国重庆·涪陵榨菜产业国际博览会、汽车文化节等品牌节会活动,策划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加速释放消费潜力,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持续壮大商圈经济,建成宝龙欢乐汇,推进五桂堂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建设。积极发展夜间经济,推进市级高品质夜经济示范区创建。做大做强专业市场集群,升级打造汽车专业市场,加快发展农产品、大宗商品等专业市场。传承“老字号”保护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名店名品名厨名菜,弘扬传统特色,做响特色品牌。针对受疫情持续影响的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加强政策精准扶持力度,助力企业恢复经营。持续壮大线上消费,建成网麦电商产业园二期。

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深化“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安排区级重点项目76个、年度计划投资204.3亿元,加快布局一批强基础增功能补短板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以项目大建设掀起投资大热潮,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加氢站、充电桩、物联网等“新基建”项目,新建5G基站500座以上。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鼓励和支持企业增资扩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工业投资完成200亿元、增长8%。推进交通、水利等领域重大工程建设,力争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加强重点项目储备和建设保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支持。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振民间投资信心,吸引带动社会资本,加快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等PPP项目,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三是推动内外经贸提质发展。做稳一般贸易,提高特色农产品、材料等优势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动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高质量发展。做强加工贸易,推进市级加工贸易示范区建设。做大服务贸易,推进全国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区建设。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机遇,着力拓展东盟、日韩等市场,用好智博会、西洽会等平台,积极开展云上招商、云上签约,力争实际利用外资达2亿美元。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促进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支持企业“抱团出海”,加大外贸企业稳订单、扩市场支持力度,促进国内外商品市场互动发展。聚焦“大、新、链、群、智、绿”方向,强化产业链招商,用好“懂你”招商,力争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0个,完成协议引资560亿元。

   (四)更高标准深化改革开放。实施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全面改革开放,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加快建设开放合作高地。

一是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叫响做亮“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推动“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加快推进“证照分离”、“跨区域通办”等重点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拓展与长江电力股权合作,巩固与国药集团战略合作,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提升区属国有企业融资能力、造血能力。积极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打造“诚信涪陵”。落实好新一轮水电气费降低、再贷款再贴现、稳岗扩岗等纾困帮扶政策,全力保障能源供给,加强银政企对接,让企业更有获得感。持续推进教育“双减”、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二是推进更高水平开放。着力拓展开放通道开工建设绕城高速(李渡至新妙段)、渝万高铁、两江新区至涪陵快速通道、白涛新材料科技城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加快建设龙头港铁路专用线等项目,推进渝宜高铁、重庆城轨快线涪陵线、龙头港长江大桥、涪陵至垫江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夯实西部陆海新通道辅枢纽地位,加密涪陵至泸州至宜宾、涪陵至上海水水班轮,力争涪陵至钦州铁海联运班列发送箱量增长15%以上。积极推动龙头港开放口岸功能纳入国家口岸规划,力争获批粮食或肉类指定口岸。推动涪陵综保区高质量发展,开工建设加工贸易产业园一期、电子信息化标准厂房一期,建成投用冷链仓库,积极创建市级承接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和跨境电商示范区。高水平推进中国(重庆)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在延伸复制、协同创新、自主改革等方面加强与中国(重庆)自贸区联动。

三是推进更宽领域合作。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同发展,争取在产业转移、供应链协作、科技联合攻关等方面取得突破。推进眉山、自贡、长寿、丰都等榨菜基地建设,共建长江上游榨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世界酱腌菜产业高地、全球榨菜出口基地;推进涪陵港、果园港、万州港等共同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国际航运物流枢纽。联合长寿、万州继续申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深化涪陵国家页岩气示范区建设,写好“气大庆”涪陵篇章。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出精品旅游线路2条。联动两江新区、长寿、垫江等建设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强化武隆对口协同,共建武陵山旅游示范区、乌江生态走廊。

   (五)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切实抓好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个基本面,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实现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是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加快编制实施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全力推动城市过江西进发展,加快发展涪陵高新区。启动慧谷湖科创小镇、均安片区、双溪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涞滩河湿地公园、城七校锦绣校区等项目,建成太白大道北延伸段、集绣大道、集前路、轴线公园等项目,加快构筑产城融合、功能完善、生态休闲现代宜居科创城。推进江南城区微更新、微循环、微改造,精心描绘“两江四岸”美丽画卷,力争“长涪汇”城市会客厅主体完工,建成投用乌杨树体育运动公园。加快推进7个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规范化改造,完成3个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宏声度假村至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改造工程,完成人民路、中山西路改造提升。完善应急、防灾减灾、城市安全等设施体系,统筹沿江防洪排涝与城市建设。推动“2+2+2+X”国家级示范城市创建,全方位发力提升城市美誉度。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常态化推进“马路办公”,持续规范市场及摊点经营,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建成智慧公园3个、智慧社区2个。

二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全面完成35项重点任务。抓好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帮扶工作,推进9个村(社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建设,推动蔺市街道申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街)、珍溪申创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促进农业“接二连三”,推动涪陵榨菜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5.5%,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18%。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完善乡村水、电、气等乡村基础设施,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00公里,持续开展农村电网补强和安全隐患治理,推进榨菜智能农业和物联网信息系统、智慧农业公益物联网平台建设。扎实开展“村庄清洁”和“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新实施农村厕所提升改造1000户,新建美丽宜居乡村10个。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支持引导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入乡发展,新增一批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

   (六)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两山论”,走实“两化路”,积极探索生态优先发展新路子,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加快建设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整改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销号。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华峰、建峰等企业工业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国丰实业电解废气深度治理,突出控制交通、扬尘和生活污染,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30天以上。全面落实河长制、库长制,开展太和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建设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二期,扩建李渡大耍坝污水处理厂,推进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确保长江、乌江涪陵段水质稳定为优。强化土地综合整治,推进三爱海陵、中化涪陵化工南岸浦厂区地块整治,加快建设城市休闲公园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二是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启动实施北山生态保护及林相改造、乌江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生态修复(涪陵片)等项目,完成营造林25万亩,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持续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攻坚战,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开展梨香溪油江河等13.7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启动第二批市级示范河流创建。加快建设“无废城市”,积极开展无废学校、景区、公园等无废细胞创建。

三是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出台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完善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措施。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以碳达峰碳中和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细化完善“两高”行业分类管理政策措施,支持低能耗高产值项目发展。大力推动绿色生产,加快建设绿色园区、低碳园区,推进制造业绿色化清洁化改造,力争创建绿色工厂10家、绿色园区1个。大力培育环保节能产业,推广应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快发展氢能、光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智能建筑、绿色建筑。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市民低碳消费、绿色出行,全面推行垃圾分类。

   (七)倾心尽力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接续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一是办好办实重点民生实事。慎始如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全年支付社保待遇45亿元以上,力争成功创建市级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标准化基地。着力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新分配公(廉)租房300套。推进养老服务全覆盖,启动区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农村敬老院标准化改造3个,建成养老服务中心5个。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推进“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力争建成区儿童福利院,建成区优抚安置中心。统筹推进全面依法行政、社会治理、安全发展等工作,积极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二是提高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启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力争二级以上等级幼儿园占比60%以上。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覆盖面达55%,组建城乡义务教育办学共同体。建成投用科教产业实训基地、天立学校等项目。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创建市级智慧校园2所,建成区级“名校网络课堂”示范学校6所,推动“三个课堂”基本实现全覆盖。启动重庆医药卫生学校、区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全市职业院校“双优计划”项目,加快筹建重庆中医药职业学院,推动重庆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升级为技师学院,支持长江师范学院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启动建设智慧医疗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开工建设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焦石分院等项目,加快建设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高新区医院一期。推动区人民医院、郭昌毕中医骨伤科医院创三级医院,建设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个,加强康复医学等全市区域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涪陵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积极建设全国健康城市。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