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信息 / 其他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020086700333/2023-00004
  • 主题分类
  • 交通、工业、信息化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涪陵区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2-12-28
  • 发布日期
  • 2023-01-04
  • 标题
  •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涪陵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6年)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涪陵府发〔2022〕46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涪陵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6年)的通知
日期:2023-01-04 来源:涪陵区人民政府
字 号:

涪陵高新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涪陵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6年)》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涪陵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22—2026年)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也是双循环战略格局下创新驱动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将集中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备、辐射带动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作为重庆市工业大区,涪陵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其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党的十九大以来,涪陵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重庆市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坚持“科创+”“绿色+”双驱发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增加至666.20亿元,较上年增长42.5%,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6.6%提升至29.5%。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04.40亿元,同比增长14.7%,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在空间载体上形成了以涪陵高新区、临港经济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2021年实现产值279.89亿元、75.08亿元、306.58亿元。初步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生产性新兴服务业加快聚集。

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逐年递增至2.5%,规上工业企业内设研发机构达158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87家,达到122家。累计获批国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0家、重庆市科技型企业1157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1家。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涪陵作为重庆工业大区,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双驱发力。绿色示范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累计建成国家和市级绿色工厂21家,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均位居全市区县前列。节能降碳效果显著,2021年,涪陵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5%。

(二)面临形势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前沿技术呈现集中突破态势。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跨领域融合使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技术快速更新迭代,为涪陵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体系重构提供了新契机。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全面实施,区域间产业分工协同程度提升,有助于涪陵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优质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助于涪陵区发挥自身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优势支柱产业为引领,特色支柱产业为依托,生产性新兴服务业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同时,涪陵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小的问题及挑战。一方面,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集群规模不大、产业链延伸度关联性不强、行业领军企业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涪陵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型与重庆周边区县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在人才、技术和资源上也竞争激烈,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较大的挑战。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科创+”“绿色+”双驱发力,加快构建涪陵区“1+2+3”产业科创体系 ,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五大”行动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加快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助力“三高地三示范区”  建设。

(二)发展原则创新驱动,关键突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1+2+3”产业科创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科创平台、打造科创基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对标国家、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涪陵区发展实际,重点培育三个优势支柱产业、三个特色支柱产业和若干生产性新兴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百亿级企业和上市企业,针对主导企业和重点项目,系统培育产业发展生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发挥重点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盘活战略性新兴产业池。

产业聚集,优势凸显。按照特色发展、优势互补,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涪陵高新区、临港经济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集群。积极创建新材料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创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过程。严格落实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能耗、环境、安全准入,用更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重点打造“3+3+X”个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同时前瞻布局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到2026年末,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产业集群梯次发展,形成七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同时形成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特色支柱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提质扩容,力争到2026年,涪陵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00亿元,临港经济区达200亿元,白涛新材料科技城达600亿元。优质企业培育成效显著,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200家,百亿级企业达到10家,上市企业1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达到150家。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7%,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绿色低碳持续发展,累计创建国家级、市级绿色工厂40个,单位GDP能耗到2026年完成市上下达目标任务。


三、构建“3+3+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全力将新材料、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三大优势支柱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加快培育若干细分领域优质企业。做优做特以页岩气、氢能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以本地需求为导向提升涪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以半导体为主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产业,将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产业打造成为三大特色支柱产业。配套引进培育工业互联网、检验检测、数字创意、商贸物流等“X”个生产性新兴服务业。形成产业结构分明,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3+3+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面向未来产业方向,前瞻布局量子信息、光子芯片与器件等先导性产业。

(一)“3”个优势支柱产业

1.新材料

依托涪陵新材料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做大做强优势新材料,发展前沿新材料,延伸产业链,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完善和拓展高分子合成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链,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链能级。围绕涪陵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目标,加快布局前沿高性能复合材料、气凝胶复合材料产业。到2026年,力争战略性新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750亿元。

——壮大先进高分子合成材料产业链。巩固提升聚酰胺产业链,增强聚氨酯产业基础,延伸发展聚酯产业链。对聚酰胺产业链,向上游扩大原材料己二酸产能,利用ADN(己二腈)技术和产能优势,加强ADN(己二腈)—HDA(己二胺)、尼龙66盐(己二酸己二胺盐)、尼龙66(聚己二酰己二胺)等产品规划建设,同时加快突破高性能工程塑料制备技术。对聚氨酯产业链,扩大原材料页岩气制乙炔产能,向下游延伸聚氨酯应用产品,推动聚氨酯硬泡、软泡、弹性体等汽车、纺织领域轻量化高强度应用产品基地建设。对聚酯产业链,瞄准聚酯纤维材料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页岩气制乙二醇技术优势,加快扩大PET产能,同时发展PBT、PTT新型聚酯纤维,丰富聚酯产品结构,向下游延伸发展涤纶工业丝、涤纶帘子布等高附加值聚酯纤维纺织品。扩大上游原材料聚四氢呋喃材料产能,发展节能环保材料PBAT(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PBS(全生物降解塑料),拓展食品、医药、电子产品领域的绿色包装材料产业。

——推动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提质增效。聚焦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合金材料,以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等性能为发展方向,面向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提升基础材料制造水平。重点发展高精铝箔、铜箔、锂电池正极材料、电解液、电池托盘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用材料,加快建设锂电池材料生产基地,提升铝合金零部件、高性能覆铜板、高端裸铜丝等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材料供应水平。积极引育高性能铝锂合金、铝镁合金材料生产企业,提升企业智能化、数字化制造水平,促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升级。

——提升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水平。顺应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趋势,以高强度、轻量化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需求为导向,结合涪陵及重庆本地树脂及有色金属基础,引进碳纤维复合材料规模化设计和工艺制造技术,重点发展轻量化、高强度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金属基复合材料,拓展在飞机螺旋桨、外壳和轴承,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抢抓气凝胶复合材料发展机遇。顺应节能减排趋势,结合气凝胶材料商业化发展进程,利用气凝胶良好的隔热、透光、隔音、绝缘性能,重点引进气凝胶研发生产企业,结合本地工业保温、新能源汽车电池隔热、建筑节能等下游应用需求,开发气凝胶插片、气凝胶毡等产品。

2.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

依托涪陵传统汽车制造产能技术优势,顺应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趋势,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迫切需求。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平台为主攻方向,着力突破“三电”和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制造企业智能化水平,构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支持整车企业前瞻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及动力系统研发,加快氢能汽车产业化步伐。到2026年,力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纯电动、混合电动、氢能等新能源汽车,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为主线,发挥整车企业带动效应,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聚集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补齐产业链上下游短板,提升整车高性能模块化集成制造能力。加快突破电芯直接封装技术,加快电池级磷酸铁锂、高纯陶瓷电容等锂电池关键材料研发,重点引进锂电材料和系统制造企业,培育高强度、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动力电池生产链。引育一批高端电机电控、车载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推动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智能化电池管理、轻量化、低摩阻等共性节能技术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支持整车企业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及动力系统研发、氢提纯和制备、车载储氢等技术研究,完善氢燃料乘用车商业化产业链。

——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集成技术研发。以建立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检测验证、示范应用与生产配套等体系为目标,以整车制造企业为引领,加快引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高技术配套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与整车企业深化合作发展。重点突破智能汽车复杂环境感知、智能控制、人机交互、大数据应用等关键技术,提升高精度视觉传感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线控底盘、智能驾驶舱等核心零部件技术水平。谋划建设基于5G的L3/L4级自动驾驶开放道路场景示范运营基地,便于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和装备企业在涪陵开展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车辆、设备研发测试。

3.生物医药

发挥涪陵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优势,优化升级中医药产业链,壮大现代中医药产业,提升产业多元化、智能化水平。聚焦常见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以生物技术药、特色原料药为研发创新主要方向,支持现代生物药企丰富药品结构,利用涪陵化工产品原料优势,推进“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延伸发展智能监测检测、医疗耗材等新兴医疗器械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中医药产业科创基地。到2026年,力争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优化现代中医药产业链。着力培育特色中药材金荞麦、前胡、紫苏等良种繁育和种植基地,逐步建立“互联网+中药材”种养平台,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建立质量可溯源的中药材数据库,加快中药材标准制定及检测平台建设。开展面向心脑血管疾病、妇儿科疾病等临床用药需求较大的慢性病中医药新产品开发,推动传统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同时提升中药生产加工过程智能化程度。

——加快特色原料药创新发展。利用涪陵本地化工产品原料优势,开发可药用页岩气天然化工产品,生产特色原料药。以市场相对稀缺、技术难度较高的化学药为导向,研发和引进抗病毒、免疫抑制、抗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类高端化学仿制药及小分子靶向创新药物。加快“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进程,构建从起始物料-高难度中间体-特色原料药-制剂全链条生产平台。顺应化学药清洁化、绿色化发展,优化原料药生产流程,提升企业绿色化生产水平。

——壮大生物技术药产业规模。发展面向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需求较大的生物技术类药物。发挥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优势,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创新研发水平,加快人凝血因子、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血液制品生产,丰富现有血浆制品产业结构,加快血液制品注册申报,推动血液制品精细化、智能化生产。加快研发乙肝疫苗、狂犬疫苗等,延伸发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及四价流感疫苗等产品,丰富产品结构。

——打造医疗器械制造基地。抢抓医疗与5G、AI等技术快速融合机遇,布局发展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等智能医疗器械。面向高端医疗市场,发展及时检测设备、高通量测序仪等体外诊断产品及配套检测试剂。积极引育血液净化设备及耗材、骨科材料、创伤护理、感控设备及耗材等手术器械生产项目,同时发展骨科、心脑血管、微创介入与植入等耗材产品。

    

二)“3”个特色支柱产业

1.清洁能源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对利用清洁能源减污降碳的需求,充分发挥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作用,推动页岩气开采智能化、低碳化技术攻关,提升页岩气深度利用水平,推动页岩气产业链优化升级,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页岩气产业科创基地。建成以页岩气和LNG液化天然气为主的现代清洁能源基地,加快页岩气制氢项目落地,围绕氢能制、运、用、加等场景,完善氢能利用产业链,助力成渝氢走廊建设。因地制宜逐步推进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培育物理、化学等先进储能产业,优化能源储备体系。到2026年,力争清洁能源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推进页岩气产业链优化升级。延伸壮大页岩气深度利用产业链,加快页岩油气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融入零碳(低碳)开采等绿色低碳前沿新技术,完善海相页岩气开发地质评价技术体系,突破智能排采、采收率提升、智能监测等关键技术。提升页岩气深度利用水平,扩大页岩气制乙二醇、乙炔能力,保障聚酯、聚氨酯等高分子合成材料原料供给。建成以页岩气和LNG液化天然气为主的现代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重庆页岩气发电基地,布局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利用LNG尾气资源,发展高纯氦气项目。加快建设涪陵国家页岩油气与新能源科创产业园,形成以涪陵为核心区域的中国“气大庆”。

——前瞻布局新能源利用产业链。支持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开发利用,完善氢能利用产业链。推动页岩气制氢项目落地,围绕制氢、储存、运输、加氢系列环节,氢能燃料电池、氢燃气轮机、氢能汽车等氢能利用全产业链环节,积极引育高效低成本制氢、储运氢技术装备领域企业,发展氢燃料电池等氢能汽车核心部件,布局氢气充装站等设施设备,探索氢能在分布式能源中的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在有条件的区域有序推进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逐步落地。

——强化能源储备体系建设。聚焦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先进储氢等方向,开发涪陵储能产业。积极推进太和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提升物理储能发展水平。以新能源汽车和氢能汽车发展为契机,积极开展固态锂离子电池、液态金属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固态金属储能电池技术等储能技术研发。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快分布式供能系统建设,提升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与电网智能协同控制利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友好并网技术装备应用,满足分布式能源广泛接入要求。建设规模化储能基地,推进涪陵天然气储备基地、成品油储备基地建设,保障能源供给,探索建设安全、高效、绿色的氢气集中储存区。

2.高端装备制造

以提升涪陵本地高端装备制造水平为目标,重点加速页岩气装备制造产业技术革新,加快船舶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特种船舶转型,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到2026年,力争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产值达到50亿元。

——持续优化页岩气开采利用装备。顺应装备制造高端化、成套化发展趋势,研制页岩气勘探开采成套设备,提升关键基础件的精度及可靠性,加快开发页岩气钻井、压裂、井下小工具等装备,提升钻采平台、生产平台、工程运输和存储设施设备等领域技术水平,持续推动页岩气装备国产化,降低页岩气开采利用成本。

——加快高技术船舶制造升级。依托涪陵船舶制造产业基础,推动涪陵船舶制造加速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转型。重点发展以危化品船、沥青船、LPG(液化石油气)及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智能环保特种船,积极发展执法作业船、中小型军贸船等特种船舶。加快推进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船舶制造融合,推动重点船舶制造企业关键环节、生产线、车间、工厂的智能化改造,提升船舶制造智能化水平。

——提升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元器件制造等本地产业智能制造需求,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核心环节,培育和发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及增材制造等智能装备。针对机器人领域,引育控制器、传感器、激光雷达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延伸装备制造数字化服务链条。

3.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

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变革方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在软硬件产品中的植入渗透,大力培育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上下游链条,聚焦半导体产业,做大PCB产业规模,培育下一代新型显示产品,探索布局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到2026年,力争实现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产业70亿元产值。

——加快培育发展半导体产业。培育壮大芯片设计企业,完善芯片设计、生产、封装测试产业链。聚焦半导体芯片生产环节,面向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智能家电、智能装备等应用需求,引育一批硅晶片、靶材、基材、光刻胶、专用气体等关键核心材料及器件生产企业和项目。以化合物半导体及功率半导体生产为方向,加快建设重庆市半导体产业园。

——壮大PCB(印制电路板)产业规模。发挥涪陵本土新材料产业产能优势,加强铜箔、树脂、覆铜板等上游原材料供应。做强HDI电路板主业。以高纯度、高密度、高精度、高性能电路板为导向,积极引育关键技术企业,重点突破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探索布局高频微波印制电路板、高速通信电路板、IC封装基板、柔性电路板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PCB产业集聚。

——逐步培育下一代新型显示产品。顺应柔性显示、超高清显示发展趋势,积极发展下一代新型显示产品,以面板代工制造为牵引,推动西南LED显示屏总部基地建设,发展Mini LED和Micro LED显示产品。为满足智能终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柔性面板需求,积极引育新一代触屏显示一体化产品项目。

——发展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品,面向行业智能化、交互式应用需求,积极布局智能家电、家用安防、能源管理、环境控制等智能家居产品。积极引育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产品生产企业。结合涪陵本地文创产业IP,引进硬件生产企业,开发配套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融合显示MR头显等智能穿戴产品。

(三)“X”个生产性新兴服务业

发挥新兴服务业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新兴技术创新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渗透,壮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产值规模。围绕涪陵战略性新兴支柱工业产业,发展以数字服务为驱动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数字创意、检验检测、商贸物流等产业。

——加速工业互联网进程。发挥重庆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优势,加快布局涪陵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运用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建设关键行业、重点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中的应用,加快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

——加快数字创意产业链打造。支持数字创意产品原创能力建设,探索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支持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娱乐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引进和培育动漫游戏、数字影音、VR/AR/MR体验、全息展览等新业态,积极发展科技会展、文化会展、动漫游戏会展等会展服务,培育一批数字化文化创意企业。以互孵化产业园为基础,发挥园区产业集聚和孵化功能,完善互联网+产业软件研发、市场推广运营、游戏测评发行和电子竞技全产业链条。围绕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推动工业设计与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融合,提升工业创新能力。

——打造产业检验检测基地。面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强检验检测基础能力建设,引进和打造一批分析、测试、计量、检验企业,加快产业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推进特色中药材标准制定及检测平台、新材料性能测试评价中心、生物医药中试生产服务平台、西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基地建设。支持检验检测机构深化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探索发展视觉设计、激光、太赫兹等检测方式,推动向云检测、智慧检测、一站式服务、快检服务等服务模式转型。

——提升商贸物流效率水平。充分发挥涪陵综保区进出口及财税扶持政策优势,完善综保区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仓储、检测和回收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加工贸易产业园。加快跨境电商、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体系构建。补齐物流产业链短板,统筹物流信息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有条件园区铁路入园,完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引育网络化物流运营企业,支持本地物流企业拓展网络布局,推动形成各类物流主体协同发展新格局。

顺应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重点方向,按照超前布局未来技术、储备未来产业潜在动能的发展思路,瞄准重庆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为促进涪陵高新区建设和本地主导工业产业方向需求,前瞻布局量子信息、光子芯片与器件、生物育种、6G移动通信等先导性产业。

面向量子精密测量领域,以高端化、精细化、智能化制造为导向,推动页岩气勘探开发精细化量子勘探技术突破,促进页岩气勘探开发设备更新换代,最大化发挥本地页岩气资源优势。顺应未来芯片行业发展方向,基于涪陵自动驾驶汽车、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布局硅基光子芯片、集成电路等产品生产空间和产能,加快光子芯片与器件在汽车等领域应用试点。利用涪陵榨菜等特色农作物资源,打造从资源、品种到应用的优质经济作物新品种全产业链条,争取建设一批国家种子基地,推动种质资源、未来榨菜等领域科技创新。以2030年6G正式产业化落地为目标,面向“万物智联”时代,以沉浸化、全域化、智能化为发展原则,围绕6G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超前布局6G时代服务类产品。

四、重大工程

(一)集群梯次发展工程

形成集群发展效应。全力支持涪陵新材料产业创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打造千亿新材料产业园为重点,助力企业产能提升、产品延伸、技术创新,加大专项产业政策扶持和工作配合力度,壮大产业规模。丰富生物医药产业产品结构,重点推动血液制品注册申报,创建生物医药两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整车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配套补强关键零部件生产项目,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百亿级产业集群。推行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链长制”,加快引进补链强链重点企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调发展格局,提升产业能级,壮大产业集群。针对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产业、新兴服务业,加快人才、技术等要素区域聚集,逐步形成产业集聚。


(二)园区载体打造工程

加快实施园区“扩面提质”行动。科学规划园区国土空间布局,适时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涪陵高新区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等产业,并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到2026年,力争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600亿级园区。临港经济区重点发展聚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特色原料药等产业,到2026年,力争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200亿级园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重点发展高分子合成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到2026年,力争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600亿级园区。围绕“3+3+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加快引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中心,提升园区创新水平。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高规格统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好涪陵高新区,打造涪陵高新区为全市智慧园区建设样板,支持园区国、市级绿色工厂建设,市级智能工厂建设,积极发展楼宇产业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

(三)优质企业培育工程

强化招商引资,引进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地位、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产业链领军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加快聚集一批具有带动作用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围绕新材料、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清洁能源精准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科技型企业,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围绕百亿级企业和新增上市企业等优质企业培育目标,制定重点目标企业培育路线图、时间表,完善区领导“一对一”联系企业制度,开通企业需求与区领导服务“直通车”,对重点目标企业涉及重大问题“一事一议”。到2026年,培育百亿级企业达10家,上市企业达10家。


(四)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以“1+2+3”产业科创体系为引领,聚焦“3+3+X”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突破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明确关键技术突破目标,制定需求清单。加快推进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落地涪陵,同时支持企业主动创建行业创新研究院,推进创新平台与企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在新材料、清洁能源、中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发展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科技型企业,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到2026年,突破产业链核心关键技术3项,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0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

推进信息科技与工业化创新融合,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机器人换人”行动,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支持企业建设行业特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行业领军企业拓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推动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涪陵保税区优势,为在线交易、物流服务、融资结算等方面提供一体化服务。

(五)绿色发展示范工程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快绿色生产方式应用推广,针对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高能耗产业,推进企业转型升级,针对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制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做好投资项目节能审查、重点企业节能监察、产业节能降耗水平监控等工作,到2026年,单位GDP能耗完成市上下达目标任务。积极推广清洁技术、绿色工艺和低碳生产方式,建设一批绿色示范工厂、绿色示范企业,到2026年,累计创建国市级绿色工厂达到40个。推进循环生产方式,发展再制造产业,推进化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页岩气高效利用能力,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协调机制。区发展改革委负责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日常工作,建立完善信息、项目沟通机制,形成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区经济信息委负责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发展工作。区科技局、区文化旅游委、区大数据发展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工作。区统计局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标准,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分析。其他区级有关部门和工业园区要围绕战略性新兴重点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加强政策扶持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政策基础上,研究出台(修订)一批优先发展产业的区级支持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用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等国家政策和市级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等政策,优化政策服务,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围绕重点领域组建若干区级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优化整合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适时组建若干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初创型企业投资力度,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培育能力。

(三)加强产业引培

坚持产业招商与自主培育双轮驱动,围绕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瞄准产业链短板弱项,编制招商投资促进规划。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开展精准招商,着力引进投资金额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做好招商引资全流程服务,促进招商引资项目滚动实施。结合涪陵自身优势产业,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初创企业、创新团队,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孵化成长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企业。

(四)加强人才供给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共同进行研究生培养,制定实习计划,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人才。大力实施涪陵区“百千万”人才计划,依托重庆英才大会、百万英才兴重庆、博士渝行周等活动,加强产业创新人才引进。出台区级人才引进配套政策,为人才在落户、安家、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

(五)加强考核监测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考核纳入相关部门考核内容中,激发关联部门积极性。制定相关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计划,下达年度目标任务,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运行监测实效性。加强政策实施督察和评估,区发展改革委和区经济信息委负责日常工作指导,并定期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督促工作进度。

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实施本规划对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等会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项目实施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征地拆迁需求,存在一定社会稳定性风险。生态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合成材料、化学原料药等产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三废”和粉尘等。声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施工作业和生产过程噪音。

(二)规划实施环境保护措施

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重庆市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处理好项目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落实到规划项目设计和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规划项目实施前期,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开工前需依法完成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等工作。

(三)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综合考虑涪陵区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基础,与涪陵区生态功能区、国土等规划相衔接,推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本规划认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将绿色低碳作为基本原则,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过程。规划具体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可通过实施产业准入、集中布局、环境影响评价、全程环境监理、加强建设管理等保障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落实各项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后,生态影响和环境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实施本规划总体可行。


注解:

1: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指工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等八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数据来源于涪陵区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统计年鉴。

 2:“1+2+3”产业科创体系:“1”指涪陵高新区,“2”指白涛新材料科技城和慧谷湖科创小镇,“3”指绿色低碳、生命健康、智能科技三大方向。

 3 :“十百千万”工程:“十”即:上市企业、百亿级企业均达到10户;“百”即:规上企业达到500户;“千”即: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万”即:携手周边区县共建万亿级先进制造业走廊。

 4 :“五大”行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行动》《工业园区“扩面提质”行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

 5: “三高地三示范区”:“三高地”指先进制造业高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开放合作高地;“三示范区”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