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020086700333/2022-01029
  • 主题分类
  • 林业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涪陵区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22-12-01
  • 发布日期
  • 2022-12-05
  • 标题
  •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涪陵区林业发展“十四五” 规划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涪陵府办发〔2022〕142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涪陵区林业发展“十四五” 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2-12-05 来源:涪陵区政府办公室
字 号:

涪陵高新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涪陵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涪陵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涪陵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扎实践行“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国土绿化水平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建设稳步推进、林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国土绿化深入推进。坚持重点工程造林与社会造林相结合,以三环(环主城、环集镇、环通道)两沿(沿路、沿江)为重点,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共完成营造林81.1万亩(其中造林16.8万亩、营林64.3万亩),全民义务植树650万株。至“十三五”末,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2.0%,比“十三五”初增加8.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936.9万立方米,5年净增长122.9万立方米,基本实现有山皆绿、应绿尽绿。五年累计建成国家森林乡村8个、全国生态文化村2个、重庆市生态文化乡镇1个、重庆市绿色示范村60个,城乡绿化水平显著提高,绿色本底更加厚实。

资源管理更加有力。突出防林木乱伐、防林地侵占、防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四防”重点。严控林木、林地资源消耗,严格林木限额采伐、天然林商业性禁伐和松木禁伐,规范、集约利用森林资源,“十三五”期间,全区共执行林木采伐限额105519立方米,占总限额指标的33%;工程征占使用林地15420亩,占期间新增林地的6.5%。加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每年对540.7公里森林防火阻隔带、205口消防水池全面开展保养维护,组建国有林场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专业队伍1支,森林火灾预防与扑灭职能实现林业行业主管部门与应急综合管理部门分工合作,压紧压实森林防火属地、监管、配合和主体“四方”责任。五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森林火灾,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重庆市下达控制指标。扎实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全面完成市级下达任务,全区松材线虫病疫情多发、频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其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有效,做到了“有害不成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监测,建立野生动物救助站,及时监测、查处、报告野猪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饲养繁殖场所和林区疫情,如期完成野生动物“禁食”“限养”与养殖后续处置工作。对全区登记造册的1533株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地规范化管理,落实管理机构、责任和措施,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治、“绿盾”行动、涉及自然保护地旅游与房地产专项清理行动、环保督察整改等,全面排查积极整治自然保护地内违法违规建设房屋、设施和旅游开发等问题,统筹生态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对自然保护地体系与功能区、范围开展优化调整,完善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形成《调整预案》并纳入国家改革方案。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力大效宏。自2018年正式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按照“大地植绿、心中播绿”的工作路径,全力实施重点创建工程,完善城市和乡村森林生态网络,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强森林产业服务水平,丰富繁荣森林生态文化,夯实森林与城市发展支撑保障能力,努力把涪陵建设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典范。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涪陵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安排的各项近期创建任务全面完成,5类36项国家森林城市评价体系指标全部达标,涪陵区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 “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林业生态惠民产业发展良好。持续推进笋竹、油茶两大林业重点产业发展,笋竹、油茶产业基地规模达7.2万亩,新发展厚朴等木本中药材基地2万亩、绣球花种植基地8000亩。加强林业经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培育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林业专业合作社25家、林业大户10户、市级森林人家16家,重庆华茂林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重庆首个新三板上市的林业公司,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基地,“龙头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基地+”等合作模式不断深化。至2020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9.5亿元,“十三五”期间林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0%。同时,推进生态建设工程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项目开展以工代赈,吸纳当地群众担任天保护林员、生态护林员、居家或就近提供劳务解决贫困人员就业1.5万名,兑现退耕还林、天然林生态效益政策补偿、流转土地费兑现林业补助(补偿)资金近2亿元,林业生态扶贫惠及贫困人口率达到99.5%,助力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林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市级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探索农村林业“三变”改革,持续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不断规范林权交易活动。全面完成区和乡林业行政管理机构、职能、体制新一轮改革任务,完成国有林场主体改革任务,完善了国有林场道路、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管护站办公条件和站容站貌,国有林场管护能力活力得到较大增强。林业“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围绕优化林业行政服务指南、规范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积极开展林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时公开共享林业政府信息和政务数据资源。积极落实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制度、“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制度,积极推行林业行政管理法律顾问制度、律师驻队指导林业执法办法和林业行政刑事处罚“两罚”衔接制度。建立涪陵生态司法修复基地,积极探索开展林业生态司法修复和森林资源生态损害补偿改革实践。严打各类毁林违法犯罪行为,5年未发生破坏森林资源环境重大案件。科技支撑作用明显,转化林业科技成果3项、推广应用林木优良品种或林业先进实用技术3个。

第二节  发展形势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赋予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要求我们“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涪陵林业肩负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守护好两江碧水四岸青山重要使命。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质量,改善森林生态水平,扩展城乡生态空间、优化城乡生态系统,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涪陵篇章的必然要求。

实现碳中和赋予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方向。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扮演重要战略角色。涪陵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林业有助于守护好三峡库区生态碳库、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涪陵林业要把握碳中和新使命,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发挥山地效益,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赋予新平台。涪陵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支点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结合部,为持续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动绿色生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丰富优质的生态产品赢得新的发展契机,涪陵林业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务实的举措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奋力筑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绿色屏障、加快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绿色支点。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赋予新任务。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财富和优势,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林业产业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加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改善的良性互动,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推动产业兴旺、实现生态宜居、引领乡风文明。

贯彻科学绿化理念赋予新方向。科学绿化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设绿水青山的内在要求。以科学绿化理念为指引,合理安排绿化用地、科学选择绿化树种、规范开展绿色设计施工、科学推进重点区域植被恢复、巩固绿化质量和成效,全面增强覆绿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涪陵指明新方向。

第三节  存在问题

林分质量整体不高。涪陵区森林林分、树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长期未得到有效改善。有林地中,针叶纯林占60.6%,马尾松、柏木针叶树占全部乔木林地面积的82.4%,林分季相变化十分单一。因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弱,林分健康性、稳定性差,容易遭受病虫危害和风吹雪压滑坡摧损。近年由松材线虫病除治和风雪滑坡等自然灾害处置实施的卫生伐强度大,更新不及时,引起林分稀疏、郁闭度骤降、林相破碎,加剧了林分抗逆性弱化、森林生态系统降稳问题。部分经济林由于相对经济效益低等原因,经管重视程度不够、管护资金缺乏、规模化程度不高、后续管理不到位而生长差,未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

生态保护压力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空间矛盾、功能矛盾,短期内较为突出。自然保护地中原住居民、基本农田、民生建设等历史遗留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解决。机构改革后,林业行政执法能力相对薄弱,工作机制不完善。林业资源管理、自然保护地管理、森林火灾预防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监督管理平台纵贯横联网络机制缺失,管理手段少、能力弱、效率低,生态保护责任大、压力大。

植树造林空间难觅。涪陵区包括25度以上坡耕地在内的宜林地块已基本实现应绿尽绿,受严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约束,没有可供大规模造林增加森林的土地空间,未来不具备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的空间条件,森林面积数量增长天花板已见,再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指标的困难大。

林业资金投入不足。林业保护发展工作以政府主导为主。中央和市级对林业的资金投入不足,与完成下达任务的需要不匹配。区、乡政府财力有限,资金投入困难。林业建设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化主体责任意识和作用发挥差,林业权利主体、经营主体造血功能、供血功能不足,投资力弱。融(投)资要素市场不充分、机制不健全,林业资金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建设资金有限,部分已建林区道路防护栏、排水、绿化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现有的森林防火阻隔系统缺乏长效管理机制,部分林区公路存在塌方、裂缝、沉降和悬空的隐患,抗灾害能力比较弱,无法保障森林防火和交通安全。生物防火阻隔系统长势较弱,未充分发挥森林防火效能。

人才科创支撑不足。乡镇林业管理人员工作繁重,条件艰苦,多身兼数职,流动频繁,大部分缺乏林业经营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对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运用能力还需加强,难以做到科学管理。林业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人才引、留、培、用的环境还需优化。智能化造林绿化调查、林地征占用和林木采伐监督、森林火灾防灭和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设备等基础设施落后、缺失,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较严重的制约林业信息传递、数据管理、资源监测、灾害防控、服务社会等工作。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科学绿化,坚持为民造林护绿,加快厚实涪陵林业资源家底和绿色生态成色,奋力推进涪陵林业高质量保护发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铸就长江经济带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绿色扣环、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绿色支点。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放在优先位置,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全面提升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保护自然、保障民生原则。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民生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林业问题,创造丰富的生态产品,实现生态惠民。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既要全面摸清林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与突出问题,又要主动衔接相关规划、准确把握林业发展方向,突出重点,集中攻关,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及项目,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坚持科学治理、分区施策原则。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立足不同区域的特点、优势和功能定位,分区施策,共建生态网络。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原则。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巩固扩大改革成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

第三节  规划思路

结合涪陵林业发展基础、特色、优势,围绕“125”发展思路,引领涪陵林业高质量发展,即:

——一个目标:以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围绕森林生态体系、生态服务体系、森林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传播先进的生态理念,提升森林生态景观,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福临两江宜居地,绿满涪州山水城”。

——两条路子:坚定不移走“科创+”和“绿色+”的发展路子,将科技创新作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理念贯穿林业发展全程,丰富生态文化内涵,积极探索更多“科创+产业”、“科创+人才”、“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等新业态模式,加快推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增长。

——五新文章:扎实做好构建生态安全新体系、谱写美丽涪陵新篇章、建设两山转化新样板、塑造现代林业新优势、激发林业发展新动能五篇文章,统筹全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积极布局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高标准实施生态保护、高水平推进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富民产业、高效能提升治理能力、高层次深化林业改革,为新时代涪陵林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显著提升;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林草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林草生态文化功能充分彰显,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展望2035年,“两江碧水、四岸青山”的自然生态与“江城江村、山镇山居”的人文景观和谐相融,生物多样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全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200万立方米以上,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7.5%以上,森林、湿地、草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显著增强,“碳中和”目标贡献率显著增加,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基本建成山清水秀美丽涪陵。

第五节  总体布局

紧密衔接《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重庆市涪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年)》等上位规划,围绕涪陵区“一城三区两带” 的国土空间格局和“两廊、两环、多点” 的生态安全格局,按照涪陵自然资源分布、山水脉络和区域功能协调发展需求,将涪陵林业发展空间划分为“两带三屏两区”的总体格局。

——两带:即长江生态带、乌江生态带,包含白涛、百胜、崇义、大顺、敦仁、涪陵高新区、江北、江东、李渡、荔枝、蔺市、龙桥、罗云、马武、南沱、清溪、石沱、武陵山、新妙、义和、珍溪等沿江乡镇(街道)及永胜林场。重点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以两带为核心,辐射沿江各镇街,重点开展“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森林质量提升等工程,修复沿江地区森林生态,提升沿江森林质量和景观品相,增强水源涵养功能。

——三屏:即以涪陵区境内黄草山—五宝山、大梁子山、武陵山—铜矿山等重点山脉为生态屏障。以加强自然保护地系统建设为核心,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导向,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夯实涪陵“青山环抱、绿水绕城、大气磅礴”的绿色本底。

——两区:即坪上融合发展区、后山保育康养区。坪上融合发展区包含增福、大顺、龙潭、同乐、青羊、马武等乡镇,主要以发展生态产业为抓手,构建油茶、林下中药材、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产业体系。后山保育康养区包含罗云、焦石、大木、武陵山等乡镇及大木林场,主要依托各类林业重点工程改善森林景观质量,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扩大全区生态康养、生态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旅游整体形象,打造重庆中心城区的“后花园”,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林业兴新样板和生态旅游发展新地标。

第三章  高标准实施生态保护,构建生态安全新格局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统筹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加强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防控,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不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绿色生态屏障。

第一节  严格保护森林资源

严格林地管理。突出林地资源区级管理重点,强化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和林地用途、限额管制,节约集约使用林地。编制实施《涪陵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5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既无缝衔接生态红线、国土空间规划,又高度契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公益林、商品林结构科学,林地综合地力明显提升。

严格林木采伐。严格执行“十四五”森林采伐限额,坚持限额采伐、凭证采伐管理制度,建立规范便民的采伐审批体系,进一步推行落实林木采伐“放管服”改革工作,创新森林采伐管理机制,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差别化管理商品林和公益林、人工林和天然林林木采伐,严管公益林、天然林林木采伐,严禁公益林、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严格森林资源监测。以国土“三调”成果为基础,组织开展全区森林资源专项调查,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库、公益林数据库、天然林数据库。开展森林督查反馈图斑调查、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调查、专项资源普查(补充调查)监测。完善涪陵区林地资源数据库,及时把握林地分布、性质、面积变化信息,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精度和时效性。

严打毁林行为。以林长制为抓手,依托森林督查等专项执法行动,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工作方式,将森林督查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对全区建设项目使用林地采取从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预防破坏林地案件发生。并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开展年度森林督查,从严打击违法违规使用林地行为,限时督促整改区内破坏林地资源违法行为,力争违法使用林地查处率100%,年度整改完成率90%以上。

第二节  加强草原资源保护管理

立足武陵山亚高山草场特色资源,提高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打造具有南方典型生态特征的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以涪陵区国土“三调”成果为基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草原资源监测,建立草原资源管理数据库。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加大草场保护修复投入,确保草原面积不减少、草地质量不降低。加强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预测预报,组织开展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工作。加大草原保护执法工作力度,依法查处擅自将草原转变为非草原的违法行为。

第三节  加强森林火灾防灭能力建设

构建高效化森林防灭火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应急部门抓总、林业部门预防、公安部门保障、有关各方协同加持作用,建立指挥统一、配合高效、协调有力的森林防灭火工作体系。制定实施《涪陵区“十四五”森林防火规划》。

加强森林防火人防体系建设。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的专业化、现代化、职业化、规模化建设,提升扑火队伍的装备水平和扑救能力。加强森林防火宣教,完善宣教设施,提升宣教能力,重点在全区森林防火期(每年1月至5月、7月至10月)内开展多种形式宣教活动,提高群众防火意识,营造“森林防火,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森林防火技防体系建设。建设林火通信系统、综合指挥系统,保障火场语音通信覆盖率达到100%,市、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加强林火视频监测系统、红外监测预警系统等林火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结合现有林火监测设施,实现对国有林场、重点林区乡镇等高火险区域的监测全覆盖,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火险监测体系。

加强森林防火物防体系建设。以武陵山(铜矿山)山脉、黄草山山脉、木鱼山(东温泉山)山脉、大梁子山山脉等森林集中连片区域为重点,白涛、李渡、马鞍、江北、江东、荔枝、崇义、龙桥、蔺市等地城市面山区域和各个乡镇(街道)集中居民点为补充,建设集生物、工程阻隔于一体的网格化阻隔网络,提高重点区域森林火灾防控能力。根据森林资源以及溪河湖塘库堰沟等水源分布情况,新建森林消防水池、消防飞机临时起降点和取水点,加快森林灭火供水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织密以水灭火保障网络,提高扑救森林火灾以水灭火保障能力。

第四节  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按照上级安排,以上报的《重庆市涪陵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为基础,推进全区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功能区划、范围的优化调整。

自然保护地保护能力建设。到2025年,基本完成各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矢量数据入库上图落地和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全面落实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其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推进管护站点、巡护路网、监测监控、应急救灾、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保护管理设施标准化建设。

自然保护地综合管理能力建设。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管理站点和人员队伍,基本建立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体系。开展自然保护地常态化监督监测和日常巡护,结合智慧林业工程,完善自然保护地资源管理、环境监测、自然教育、应急防灾、日常巡护等智能化基础设施,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自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服务设施建设,丰富生态服务产品,提升生态服务供给能力。

第五节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松材线虫病防控5年攻坚行动。落实《重庆市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2021—2025年)》,对标重庆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坚持以疫木清理为核心、疫木源头管理为根本,以黄草山—五宝山、大梁子山、武陵山—铜矿山等重点山脉和坪上融合发展区、后山保育康养区为重点区域,狠抓疫情精准监测、集中除治“冬春战役”、疫木管控、联防联治、健康森林保护行动、防控能力提升等重点任务,从根本上遏制疫情高发频发势头。精准施策、严格防控,加强对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毛虫等林业有害生物的常态化监测及防治工作,对清理林分实施迹地更新、补植改造,提升林分质量、林相品质,疫情发生面积、病死松木实现“双下降”,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3%以内。

重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健全完善全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检疫监管机制,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水平,监测覆盖率达到100%、测报准确率达到90%。做好林业植物产地检疫和监管,加强种苗产地检疫,加强应施检疫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全过程追溯监管平台建设。加强检疫执法,开展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执法专项行动,深化联防联检机制,与毗邻区县统一开展执法行动,实现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加强松毛虫、天牛、小蠹虫等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及红火蚁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及检疫监管。

第六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开展野生动植物调查。开展全区野生动植物调查,摸清陆生动物及野生植物种群、数量和分布,全面掌握全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完善全区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严格保护区域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繁殖地监测。加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设施建设、技术培训,提高收容救助能力。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施工等过程对遵守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的审查、检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执法,及时查纠、严厉惩处乱捕野生动物、滥采野生植物违法行为。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利用“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节点,利用短视频、讲座、标语、横幅、宣传单(册、画)、文创产品等方式,深入校园、机关(单位)、企业、社区、广场、集市、院坝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公众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浓厚氛围。

第七节  加强湿地资源管理

加强湿地资源监测管理。结合“国土三调”数据成果,积极配合生态环境、规资等部门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评估,摸清湿地资源性质、分布、数量、利用等本底,建立湿地资源数据档案和湿地名录。突出湿地资源区级管理重点,充分衔接生态红线、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编制实施《涪陵区湿地保护利用规划》。

强化湿地保护宣传。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加强湿地用途管控,基本建起区、乡两级湿地保护责任体系。完善宣教设施,提升宣教能力,在“国际湿地日”“重庆市湿地保护周”等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利用主题宣传,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第四章  高水平推进生态修复,谱写美丽涪陵新篇章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绿化指导意见,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量质并重,通过“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储备林建设、天然林保护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持续扩绿量、提绿质、增绿效,加快构建山清水秀美丽涪陵,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第一节 “两岸青山 • 千里林带”建设

在长江及乌江涪陵段两岸第一层山脊线范围内,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程19.94万亩,到2025年完成营造林12.2万亩。通过实施人工造林、森林抚育等营造林措施,增加长江、乌江涪陵段两岸植被覆盖度,丰富生物多样性,促进森林质量提升,美化两岸生态景观,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经济效益,构建以长江和乌江干流为主体、其他支流为支撑的绿色生态廊道,有效推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第二节  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

按照《重庆市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部署,分流域推进涪陵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人工造乔木林、人工造灌木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等营造林措施恢复地区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兼顾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发展“石漠化治理+特色产业”、“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等多种综合治理模式,有针对性地栽植花椒、柏树、杉木、香樟、厚朴、楠木、枫香、栾树、水杉、银杏等树种,推动岩溶地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建设。

第三节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

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4万亩,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用材林、大径级用材林等林木资源,增加木材战略储备,改善涪陵大面积、大比重针叶纯林状况,通过林地收储、营造林工程以工代赈、产业发展等形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第四节  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复

制定实施《重庆市涪陵区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完善天然林管护制度。加强天然林、公益林管护,落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以自然恢复为主、结合人工修复措施,实施退化、成过熟天然林修复3万亩,推动天然林面积稳定增加、质量持续提高、功能逐步提升。精准选聘天保护林员,夯实群众增收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天保护林员培训,提高天保护林设施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升天然林管护水平。

第五节  森林质量提升

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提升。将退耕还林成果纳入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严管重处毁林复垦、擅自改变退耕还林地用途行为。对项目建设期尚未到期的,严格按《退耕还林条例》规定办理建设项目使用退耕还林地的审核审批手续。对已退耕林地中品种不优、管理不善、生长不良、成效较差的竹林及生态林实施成果巩固提升5万亩。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以黄草山—五宝山、大梁子山、武陵山—铜矿山等山脉为主要区域,对低质低效针叶纯林和其他林分质量不高的中幼林,采取引阔入针、引乔入灌、引优入劣措施,通过纯林改造和森林抚育,提高林地生产力,优化林分林种、树种结构,改善林分健康状况和林相,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68.0万亩。

涪陵北山彩化美化。结合涪陵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突出山体彩化美化,把涪陵北山纳入“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涪陵段项目重要内容重点建设2000亩涪陵北山彩化美化工程。

第五章  高质量发展生态富民,建设两山转化新样板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好保护、发展、利用,加快林业资源与资金、林业事业与产业的互促互进,壮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路径,加快和提升林业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实施涪陵林业首位产业、首位企业、新兴产业支持工程。大力培育林业产业化国家、重庆市和涪陵区级龙头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充分激发广大林主和各级各类市场主体投入林业种植、加工、营销等方向,强产业基础、展产业链条、提产业价值、新产业形态、促产业融合、壮产业能效,加快推进涪陵林业产业现代化水平,2025年全区实现林业总产值52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增速5.7%。

第一节  促进林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一、油茶产业

按照“龙头带动、适度发展、产加联动、扩面增效”的原则,大力巩固稳定已建油茶基地,重点对坪上和后山地区油茶林2万亩进行提质增效。加强油茶种植业主培育、技术培训、基地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茶林经营管理。建设油茶油加工厂。全区到2025年末油茶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2025年生产油茶鲜果3.5万吨,加工油茶成品油1000吨,油茶产业总产值实现1.4亿元。

建设高产高效油茶生产基地。结合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特色经济林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民生、生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优化茶地、茶农、茶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要素的融合机制,巩固发展同乐、龙潭、李渡等油茶基地,开展品种改良、树势复壮、林分抚育等措施,改造低质低效油茶林,扩建新油茶基地2万亩。加强油茶种植基地作业便道、蓄水池、灌溉管网、晒坝储库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种植业主培育、经管技术推广和新发展模式推行,复合种植、立体经营茶林,提高油茶综合效益。

建设油茶加工厂。开展油茶籽采收、烘干、分选等初加工和油茶油压榨、精炼等精深加工。培育、引进油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延伸油茶产业链,增加油茶附加产值。“十四五”期间,建成油茶油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茶油达到1000吨。

二、笋竹产业

坚持“大加工、大营销”思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一批笋竹产地加工点,做大做优做强“三峡竹海”系列竹笋食品产品和市场,以笋竹加工带动笋竹种植、带活竹林旅游,探索深化竹资源产景文旅深度结合、丰富笋竹产业业态,构建涪陵笋竹“三产带二产并促一产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涪陵笋竹产业融合发展。

竹林基地提质增效。依托“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森林质量提升等林业重点工程,推行“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竹农”等发展模式,集合产、学、研优势,推广笋竹种植管理新技术、新方法,拓展新妙、南沱、义和、龙桥、清溪等笋用竹基地,改造低质低效笋竹林1.5万亩,建设集种植、培训、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笋竹产业示范基地0.15万亩,2025年全区生产商品笋6000吨,实现产值2400万元。

竹笋就地初加工。积极发挥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主推作用,整合林业、农业、乡村振兴、三峡后续等民生、基础、产业扶持等项目,建设重点笋竹基地初加工点5个,加强产地初加工能力,提高笋竹品质和产品附加值,增加竹农收入,全区竹笋就地初加工率达到75%。

竹笋精深加工。提升竹笋食品产品生产装备、工艺水平和加工能力,丰富竹笋食品产品种类,加强产品市场营销和企业品牌建设,2025年产销竹笋食品2.5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

三峡竹海农旅融合发展。发挥重庆三峡笋业有限责任公司首位企业主体作用,建设涪陵三峡竹海农旅融合发展项目,打造涪陵(南沱)三峡竹海竹林公园,竹林康养文旅的骨架基本构建。加强竹林公园科普教育、文化休闲功能建设,丰富竹林公园休闲服务业态、水平,打造竹林培育、笋竹生产与竹海观赏展示、竹文化建设、竹生态科普科研、竹林休闲观光康养综合体,推进涪陵笋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花椒产业

按照整体规划、适度规模、经管规范原则,巩固提升花椒种植基地质量,在李渡、荔枝(梓里)、白涛、焦石、同乐等花椒主产地进行提质增效0.5万亩,完善水利、道路晒坝、冷库等配套基础设施,提高专业化、合作化、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强椒树改造、品种改良和品牌培育打造,探索树上花椒、树下辣椒“双椒”套种等模式,显著提高花椒产量、质量和效益,2025年全区鲜花椒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实现1.6亿元。

四、林下经济产业

林药产业。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利用良好的林下空间和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生态环境,依托太极集团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和龙头企业,发展林下灵芝、树干石斛等林下中药材种植业,完善水利、电力、道路等基地配套设施,开展产地粗加工、区域精深加工,积极创建国家级林下中药材示范区,2025年建设高品质高效益林下中药材基地规模达到2000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

林菜产业。结合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林下土地空间资源,在林分郁闭前或林分落叶期内,在有效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林菜套种1000亩。

林养产业。充分发挥林下空间、蜜源资源、生态旅游和“增福土鸡”品牌优势,培育专业合作社、大户适度发展林下养鸡、养蜂等林下畜禽养殖经济3000亩,2025年林下养殖实现产值2000万元。

五、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产业

依托涪陵区现有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优势,发展武陵山、雪峰山、黄草山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龙潭—蔺市坪上林旅休闲康养产业,到“十四五”末,建成市级以上生态康养基地2个、创生态康养品牌2个,2025年生态旅游、康养实现总产值10亿元,打造涪陵区林业首位产业。

武陵山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在保护优先、不影响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优化康养基地森林景观,完成风景林质量提升2000.0亩,以彩叶树开花树种促进林相彩化、美化、香化。完善服务、休闲体验设备设施,丰富森林康养体验产品类型,提高接触、认知、运动、休闲、生活、生产、文化、探险等体验观感,积极打造以生态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核心、体验探索为补充的多功能复合型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

雪峰山森林康养城。在同乐镇的雪峰村、实胜村新建一座占地规模约600亩的雪峰山森林康养城,构建高山森林养生、养老、康复等多种康养业态,持续推进森林质量提升,丰富森林景观。完善道路、休憩、娱乐、医疗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森林康养步道、特色康养民宿、森林疗养中心、森林养老院等,构建涪陵最大的综合性生态康养基地,努力推动雪峰山森林康养城成为市级以上生态康养基地。

大顺中药材康养小镇。在大顺镇新兴村和天宝寺村等重点范围打造大顺中药材小镇,发展康养林1万亩,推动林下中药材特色康养发展。配套建设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园、食药同源生产基地、初加工现代化示范基地,积极谋划发展中药材科普教育、展示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药食、药游深度融合,突出药养特色,构建涪陵大顺中药材特色生态康养品牌。引进专业中医药机构进行康复疗养,配备定制服务,将大顺中药材小镇建设成为高品质国家级生态康养基地。

龙潭—蔺市坪上森林小镇。依托坪上后山海拔及植被优势,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大力开展道路、水系、村居等环境整治。同时依托“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生态工程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塑造农村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构建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民富足的美丽乡村。

第二节  完善林业产业经营体系

扶持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鼓励和引导资本投资林业产业,重点扶持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林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协作管理,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巩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农户+基地”产业链,与农户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林农增收。

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健全林业产业和林产品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林产品标准和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引导林业企业积极实施推荐性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激发林业企业标准化生产的内生动力,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推动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切实加大对林业产业和林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力度,实施林业品牌发展战略和名牌林产品认定,积极开展林产品质量提升工作。

打造“互联网+”营销业态。实施“互联网+”林产品、生态产品进城工程,发展林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农社对接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发展。加强“互联网+”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建设产供销展于一体的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搭建林业科技成果输出平台,构建科研院所、政府、林企林农科研的桥梁,有效提升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林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三节  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

落实《涪陵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2018—2027)》,扎实巩固、充分发挥创建成果,充分发挥涪陵“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优势,增强群众爱绿、护绿和参与支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识,积极融入成渝地区森林城市群建设,发挥林业在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

积极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不断拓展丰富植树尽责形式,推动义务植树向多样化尽责、常态化尽责、全年化尽责转变,加快涪陵区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5%以上。“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促进绿地荒山认建领养活动,以“互联网+云植树”、“e森林”创新形式、宣传普及生态保护理念为目标,把义务植树作为群众参与国土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建立古树名木保护机制。对全区1533株古树名木纳入保护范围,完善古树名木保护三级保护机制,逐一登记上册和挂牌保护,保证古树名木挂牌管护率达100%,定期督导检查管护情况,积极争取古树名木管护政策补助资金。

实施古树名木复壮保护工程。以全区一级古树、位于重要位置和珍稀树种的古树名木为主要对象,坚持“一树一策”工程保护,对全区15株受损衰弱的古树实施复壮保护,改善古树生长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影响,消除影响古树生长的不利因素,保护古树免受人为损害,恢复古树生长势。

三、推进森林城市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森林乡村、绿色示范村建设,示范带动乡村绿化美化,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乡村绿化美化,促进村容村貌提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与森林乡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形成联动效应。扶持农户、家庭林场等经营主体发展以民宿体验、森林体验、森林康养、乡村旅游为主的森林旅游业,建设集提供吃、住、行、游、玩、养等服务要素为一体的森林人家,更好地满足民众森林康养需求。

到“十四五”末,建成森林乡村10个、绿色示范村50个、森林人家100家,推动形成以国家森林城市为骨架,以森林乡村、绿色示范村、森林人家为补充的符合区域特色、类型丰富的森林城市发展基本格局,加快融入长江等生态走廊森林城市群建设。

四、扩大“区树”“区花”影响力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新媒体等宣传“区树”——黄葛树、“区花”——绣球花,积极开展“区树”“区花”主题摄影展、绘画展等活动,增强“区树”“区花”在城乡绿化美化建设中的运用,让生态文化植入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依托巩固退耕还林工程、乡村绿化等林业重点项目,发挥绣球花卉产业优势,延伸花卉产业链条,提升乡村绿意绿质。联合天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开展绣球花新优品种培育,扩大大木、武陵山、马鞍等绣球花基地种植规模。

五、开展自然科普教育

依托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建设5处自然教育基地,通过展板、宣传栏、报纸杂志、公益广告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互联网新媒体开展山林资源科普教育宣传,增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大顺中药材科普教育基地、涪陵区三峡竹海滨江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基地等综合性产学研示范点,宣传涪陵中药文化、竹文化等特色生态文化,丰富涪陵生态文化精神内涵。积极开展“大美涪陵”有奖艺术征集活动,发动广大群众通过摄影、征文、美术等多样化形式感受涪陵美丽山川。

六、强化宣传推广

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涪陵区的森林生态文化及特色地域文化,及时报道有关国家森林城市巩固提升的新闻及活动开展状况,广泛展示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新成绩、新经验,深入解析生态文化建设的新理论、新观点,为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弘扬生态文明发挥重要作用。

第六章  高效能提升治理能力,塑造现代林业新优势

第一节  加快智慧林业建设

依托现有林业信息化资源,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AI技术、5G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拓展智慧林业应用场景,积极搭建以智慧林业感知体系、林业数据库系统、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和智慧林长平台为主的总体框架,推动涪陵智慧林业发展,为林业“科创+”发展路子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智慧林业感知体系。把握“智慧涪陵”发展契机,用好华为(涪陵)云计算数据中心等资源优势,加大与电信、联通、移动、重庆铁塔公司合作力度,整合全区林业视频监控设备,扩大传感设备布设范围,完善其他感知层基础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护林员“防火宝”等移动智能采集终端,对接国家和市级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形成涪陵智慧林业感知体系,奠定全区智慧林业基础。

优化林业数据库系统。整合全区林业各类数据库资源,规范林业信息分类、采集、存储、处理、交换和服务的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化、可视化、智能化林业数据管理系统,基于政务网络支持其他职能部门的数据集成和云交换,实现林业信息的共享。

建立智慧林业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以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智慧林业民生服务系统、智慧林业政务系统为主的林业综合化管理平台,服务全区林业资源监管、森林资源变化监测、营造林管理、林业防灾减灾、产业服务发展,以大木林场和永胜林场为重点积极推进“智慧林场”建设。

搭建智慧林长规范化管理平台。依托市级天保巡护平台建设“框架统一、数据共享、分级管理”的区级智慧林长综合监管平台,打造操作可视化、考核精细化、业务程序化、信息自动化、预警智能化、指挥科学化、工作常态化的全方位系统,形成各级林长、林业技术人员、护林员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满足全区林长制建设管理的信息化要求,提高全区林长制工作效率和“智治”水平。

第二节  推进国有林场提档升级

严格落实永胜林场和大木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加快国有林场自身建设,协同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完善林场道路系统、管护设施、防火设施、水电配套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管护站点工作条件和站容站貌,提升生态公益服务设施水平,夯实林场发展基础。积极发展森林康养、科普教育、林下经济,实现林场多元化发展。加快“智慧林场”建设,为全区森林资源综合保护利用发挥示范效应。

第三节  保障良种壮苗供给

提高优质乡土种苗供给水平。开展涪陵林木种植资源调查和乡土树种普查,编制《涪陵区乡土树种名录》。积极引导各类苗圃开展苗木树种结构调整,培育黄葛树、小叶榕、香樟、银杏、桂花、栾树、乌桕等涪陵本地乡土树种良种壮苗和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苗。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及城乡绿化中加乡土树种使用比例,并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中城市绿化中乡土树种使用数量80%以上的要求。积极推广高世代育种及良种基地营建技术,加大林木品种审(认)定力度,针对性开展珍贵树种、优良特色乡土树种选育及优良品种引种驯化,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广使用良种壮苗造林,实现良种壮苗质量、产量、使用率“三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区林木良种使用率不低于75%。

强化林木种苗监管。加强林木种苗规范化监管,实现种苗质量监管常态化、信息化,持续加大造林用苗监督抽查力度,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杜绝质量不合格苗木调拨、出圃。同时对生产制售假冒伪劣种苗、发布虚假收购信息行为进行严格查处,构建健康稳定的种苗市场秩序,积极营造良好种苗市场环境,推动全区林木种苗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  强化林业科技支撑

走好“科创+”路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组建高素质林业科技队伍,加快林业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积极推广林业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支撑新时期林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初步建成与现代林业相适应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林业科技贡献率6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

建设高素质的林业科技队伍。加强林业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林业科技创新研究,组建林业产业技术专家团队、乡村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林业科技人才引进制度、培养制度、考核激励制度,“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区林业专业技术队伍中级职称人数达到100人、高级职称人数达到15人、乡土专家50名,增强林业科技人才储备。

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改革科技创新和人才管理体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动力,对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技术引进和技术培训等方面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奖、工作条件、生活待遇、教育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加速林业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重点推进麻竹丰产栽培及经营管护技术集成研究,继续开展油茶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落实专人开展林业科学研究和推广,加快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建设油茶示范基地,全面推行油茶标准化生产。引进杉木第三代优质良种,为全区松材线虫病治理品种更替提供前期科技支撑。加快建立科研与生产、科研与推广紧密结合的科技机制,吸引各类林业科技人才以技术入股、成果折股的形式参与、实行技术协作和资本联合,实现成果快速转化。

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机制,加强乡镇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的知识教育和林业科技教育,提高基层单位科技推广水平,壮大林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推广力量。开展林业科技服务,开设田间学校,积极深入田间地头、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整合林业系统科技资源,支持培育构建产、学、研、推的林业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专业技术档案,将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纳入科研项目总体要求,制定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计划。

第五节  壮大林业人才队伍

以提高专业水平为目标,围绕营造林技术、良种培育、森林防灾减灾、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管理、自然公园建设、森林资源监测、林业经济、中药材培育、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重点领域,大规模开展继续教育,优化人才结构,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林业人才。

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在职教育,进行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重点培养在生态建设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现有林业人才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对基层林业职工、林农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开展“送知识下乡”、“送技术下乡”活动。依托涪陵区“百千万”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育计划,着力培养涪陵区本土青年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在“十四五”期间争取引进林学、森林经理、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林业经济、中药材培育、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大学毕业生10名以上;同时大力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林业专业技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配比。

指导林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林业产业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积极参与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把职业素质高、市场意识强、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善于生产经营和资本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林业产业、林产品质量安全人才纳入林业专家库,为中小涉林企业和基层林农提供专业技术、行业发展、人才发展等方面的指导。积极发挥林业产业协会作用,帮助林业企业合理规划和发掘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和引导涉林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培训和研修,着力提高企业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能力。大力培养造林大户、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等实用人才带头人队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培养和吸引一批扎根林区的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扶持一批示范作用好、带动作用强的“森林经理人”。

第六节  提升依法治林能力

聚焦林业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执法机制、执法能力、执法流程、监督执行的林业行政执法闭环,全面提升涪陵林业执法效能。

梳理林业行政执法职责。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备案与动态管理工作,厘清执法范围和边界,深化实施律师带队、驻队工作,构建权责明确、行为规范、协同顺畅、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林业行政执法机制。

加强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充实林业行政执法队伍,购置完善执法队伍装备配备,加强执法保障。培养执法业务骨干,积极开展案件事实、证据固定、办案程序、法律适用等综合培训,加强执法案件管理平台的使用,推行网上办案、探索移动办案。强化实战演兵,以森林督查等各类涉林专项行动为载体开展执法练兵,提高实战能力,不断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

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按照上级部署开展林业专项执法行动,加大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环境违法行为力度,做好涉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执法,提高群众满意度。

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与法院、检察机关等部门协作,形成执法合力。共同研究林业执法难点、热点和突出问题,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提升办案质量和水平。探索建立片区联防制度和联动联勤机制,建立信息互通、工作联系、联合培训等机制。

强化监督保障执行。落实属地责任,强化乡镇政府监督执行职责,将林业行政执法整改落实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评。健全完善执法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加大林业法治宣传教育,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要求,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普及林业法律知识,提高群众法律素养。

第七章  高层次深化林业改革,激发林业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全面推行林长制

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重庆市《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和涪陵区《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要求,构建党政同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长制长效机制。到2025年,全面构建起责权明确、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山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森林数量、森林质量和山林资源综合效益显著提升;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全面加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生态修复工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等重点领域取得明显成效;科学防控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严厉打击违法侵占山林资源行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尤其是松材线虫病疫情逐年减轻,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一、建立林长制责任体系

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三级”林长,充实网格护林员队伍,构建“三级林长+网格护林员”责任体系,设立区林长办公室、乡镇街道林长办公室,通过强化各级领导责任,推动山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落地落细落实。

落实林长职责与工作报告制度。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特点和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科学确定林长责任区域。区级、乡镇街道级林长组织领导责任区域山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落实保护发展山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组织制定实施山林资源保护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强化统筹治理,推动制度建设,完善责任机制;组织协调解决责任区域的重点、难点问题,依法保护山林资源;组织落实山林资源防灭火、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责任和措施;强化林业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行为。

建立林长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区级林长会议,协调解决推行林长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区林长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原则每季度召开1次会议,汇总、分析、部署林长制工作推进情况;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林长制工作进展情况;建立督办制度,定期通报林长制情况,对任务实施情况和各级林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察督办;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实现信息资源、成果共享,形成部门之间齐抓共管、协作配合的工作格局。乡镇街道、村(社区)、国有林场根据工作需要参照执行。

建立区级部门联系乡镇街道工作制度。区级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能职责,联系相应的乡镇街道实施林长制,承担督导、联系、协调、巡查等方面的责任,并协助区级林长开展相关工作。

二、建立山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

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廊道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山林资源保护管理。持续推进生态修复,突出抓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高质量建设大江大河流域生态廊道、自然山体生态屏障和高速公路、铁路等生态通道,大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升森林数量、森林质量与综合效益,构建大尺度绿色生态屏障区,逐步形成宜居、宜业、宜游高质量森林城市生态体系。加强森林分类经营、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深化林业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木本油料、笋竹、中药材、特色经果林、林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三、建立山林资源损害问题发现与整治机制

建立健全问题发现机制,将林长制工作列入人大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事项,加强网格护林员日常巡护、重点问题明查暗访、社会监督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积极探索“民间林长”等有益做法,扩大发现破坏山林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线索的来源渠道。建立完善问题整治机制,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强化依法治林,加强林业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及时规范有效整治问题,发挥问题整改教育警示作用,让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相应代价。

四、建立林长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山林资源保护发展指标量化、考核公开、评价客观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开展林长制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等列入各级林长责任制目标考核指标,同时列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真正做到守林有责、守林担责、守林尽责。

第二节  建立健全生态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监管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林业生态保护责任体系,加强林业部门与基层联动,完善日常巡护问题发现及整治、检查验收、考核评价制度,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完备、规范高效、保护有力的制度体系。积极配合综合执法部门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保护自然资源和森林生态的自觉性,发挥群众监督、媒体监督作用。同时依托林长制,定期开展自查自纠,整治乱侵占、乱搭建、乱采挖、乱捕食等涉林领域乱象。

建立健全生态修复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机制作用,切实把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落到实处,实现想种树、能经营,可流转、可处置,有权属、有收益,鼓励社会各种主体参与生态修复。落实“谁造谁有”政策,凡是在宜林荒山、荒地、荒滩、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等地块种植的林木,可以依法申办不动产登记证书,可以享有林木收益,可以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可以流转给其他主体。自主经营的商品林,在符合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在营造林达到一定面积的地方,试点开展占用一定比例的林地、湿地、草地用于道路、管护用房、宣教设施等生产经营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调查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的实物量,界定清楚范围、权属、位置、面积等情况,量化林业生态价值的底数,依托涪陵林交所等市场平台进行交易变现。积极对接渝东北、渝东南等森林资源大县,进行横向生态补偿的协商和洽谈,确保至2025年实现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5%的目标。推广非国有林生态赎买机制,促进集体、个人等通过造林绿化、保护森林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启动经营性项目业主落实生态价值量占补平衡、购买或提供林票改革试点。常态化推进林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加大赔偿责任和赔偿额度,进一步体现林业的生态价值。

第三节  发展林业碳汇事业

“十四五”期间,全区围绕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发展碳汇造林、林业碳金融、碳交易,拓展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打造“碳汇涪陵”。

探索林业碳金融、碳交易。结合全区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全面调查2005年2月和2013年1月以来营造的人工林和全部竹林资源,摸清全区造林碳汇和经营性碳汇底数。配合林交所开展碳汇评估、审核,获得CCER认证(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后可进行上市交易。同时将全区其它森林纳入地方抵消性碳汇中,专门用于本地企业抵扣碳减排。

发展碳汇造林。结合“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储备林建设等营造林工程,大力培育香樟等固碳能力强、稳定性好的优良乡土阔叶树种,按照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吸收1.83吨二氧化碳计,“十四五”期间可新增森林碳储量达115万吨以上。

第八章  投资估算及估算指标

第一节  投资估算

经测算,“十四五”期间,涪陵区林业发展共需投资266763万元。

第二节  资金筹措

经测算,“十四五”期间,可积极争取各项中央资金69424万元,占总投资的26.02%;可统筹市级财政投入17750万元,占总投资的6.65%;可协调区级财政投入19269万元,占总投资的7.22%;创造条件吸引社会业主及各类金融机构等多渠道投入160320万元,占总投资的60.10%。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主要依托国家生态工程和项目资金,用于生态保护和修复,对林业产业基地的资金补贴,以及“智慧林业”建设、基础保障建设等。社会投资主要通过政府补助性投入拉动社会业主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生态惠民产业发展工程、林草基础保障建设等。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党对林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市、区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维护森林生态环境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目标责任制度。广泛动员、认真组织全社会力量建设发展林业事业。制定和实施涪陵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造林绿化规划、林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规划,保障林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健全林业工作管理办法,与时俱进优化林业目标考核、责任落实、工作激励机制。加强林业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大力选拔、培养忠诚于党的好干部。优林爱林,不断铸强热爱林业、熟悉林情、掌握林技、奉献担当的高素质林业人才队伍,不断增强涪陵林业第一生产力。保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定力,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抓林业,全面落实行业、部门林业责任,把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林地保有面积、自然保护地保护面积、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对区、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领导干部和区级部门工作的刚性约束,严格考核审计。

第二节  资金保障

加大政府性投入。尊重林业公益事业属性,对林业资源保护、公共生态产品与服务建设、基础科研、政府产权林业等,各级财政按事权划分纳入预算优先安排支持资金。“十四五”期间,区、乡两级财政对林业,除运行经费外,按不低于5%的年增幅逐年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和重庆市级资金投入涪陵。

加强经营主体投入。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林业投入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理安排公共财政投入。将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科技推广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专项经费,对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实行财政预算。对营造林、特色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实行优惠政策,积极给予补贴。积极开辟新筹资渠道,通过金融贷款、绿色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森林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改善林业投资和经营环境,鼓励引导国企、民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资金注入到林业生产建设中。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林业信贷资金扶持政策,协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国家林业贷款贴息补助,加大对林业企业的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帮扶更多林业企业申请林业信贷资金,促进林业稳步发展;政府引导和促进林权抵押贷款,加强与金融平台合作,支持创新开发林农小额贷款,从政策层面消除了林农小额贷款阻碍,进一步帮助林农撬动社会资金,助力林业发展;健全完善林业建设资金的监管体系,确保林业资金的安全运行和使用效益;实现林业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用地保障

结合三调和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考虑土地的利用结构、水资源条件、土地适宜性等方面,科学划定合理安排绿化用地。一是鼓励对宜林的“四荒”以及受损山体,以“四荒”为主进行绿化。二是以“四旁”为主进行绿化。三是鼓励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利用废弃闲置土地来增加绿地。四是鼓励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规范的因害设防,建设农田防护林。

第四节  宣传保障

不断丰富宣传形式,创新多元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围绕营造林工程建设、森林资源管护、林业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林草制度改革等工作,采取新闻、广告、网络、短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宣传形式,依靠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展开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开展森林乡村、绿色单位、绿色学校创建评选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到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事业中来,推广义务植树,激发全民参与林业建设活力。


附件:重庆市涪陵区林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重点工程建设任务一览表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