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年度报告
日期:2025-03-20
字 号:

2024年,涪陵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实现提质增效、整体跃升。其中,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工作获司法部部长贺荣实地调研并充分肯定,“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等经验做法获司法部官网单篇刊载,“法治助力榨菜产业迭代升级、让‘青疙瘩’变‘金疙瘩’”入选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编撰的《市县法治建设案例选编》。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一是深学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各单位举办宣传宣讲300余场次,干部法治素养持续提升。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组织召开专题会10余次,研究部署行政复议诉讼、行政执法改革、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能力。

二是迭代法治建设推进机制。完善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和专题述法机制,22名党政主要负责人围绕主题述法,形成述法问题清单30个、整改措施56条,问题整改率100%。持续实施法治效能比拼,完善法纪协作机制,创新开展法治督察与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监督协作配合,有效提升法治督察效能。

三是深化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全面开展创建指标质量检测,明确实地核查薄弱指标23项,“点对点”发送《工作提醒》28件。拟定访谈参考提纲、访谈参阅资料,打造“学法有涪”平台,精准提升访谈抽考对象法治理论水平。梳理行政规范性文件案卷20件、重大行政决策案卷60件、行政复议案卷387件、行政执法案卷3800余件,有效降低问题案卷率,提升迎检精准性和质效性。

(二)坚持惠民强企政策导向,一流营商环境打造蹄疾步稳

一是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政策环境。制定出台《涪陵区升级“1+3+6+N”工作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7年)》《涪陵区优化营商环境正负面清单30条措施》等系列专项行动政策文件,围绕企业发展六大环境提出42项优化营商环境措施,全方位全流程全覆盖助力企业发展。打造“易企涪”企业云服务平台,累计上线政策及解读信息1750条,精准推送惠企政策5.3万次,实现惠企政策“一键知晓”、惠企服务“一键匹配”、惠企资金“一键直达”。

二是构建便民利企的政务服务环境。持续扩大“渝快办”覆盖面,推动1540个事项上线新系统运行,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颗粒化比例达100%,“一网通办”率达80%,掌上可办率达50%。深入开展“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专项行动,有效提高企业开办便利度,新登记民营企业2750户,全区共有市场主体总量10.7万户。深化落实“百千万”服务经营主体全覆盖工作机制,配备服务专员1295名,累计联系服务经营主体超2.1万家(次),问题解决率达96.9%。

三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环境。扎实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园区行”专项活动,深入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全力支持龙海石化、中机龙桥等企业重整,避免或追回损失4亿多元。办理公证案件3003件、司法鉴定案件436件、法律援助案件2243件,追讨欠薪3161万元,公共法律服务质效明显提升。2024年3月,涪陵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三)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法治政府建设根基不断夯实

一是“1+7”框架体系推进重大事项依法决策。搭建以《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总目录》为根本,重大行政决策征求公众意见、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公开、全过程记录以及后评估等七项配套制度为辅助的“1+7”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框架体系,为决策全流程管理提供更为完备的制度支撑。制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年度目录,确定实施重大行政决策事项11项,决策事项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决策合法性不断提升。

二是“全面审”目标体系提升合法性审查水平。全面推行常务会议题“每件审”,审查涉法议题328件,提出意见建议600余条,从源头上确保行政决策的合法性。搭建行政决策“专家库”,聘请高校决策专家2名,聘任法律顾问单位4家,出具法律咨询意见168条,有效发挥咨询论证、审核把关作用。

三是“双备案”工作体系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协同配合区人大监察和法制委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双重备案试点工作,重新编制并公布全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76个,全面清理直辖以来发文目录21.15万条,指导督促各单位及时废止行政规范性文件919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的通知》,推动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清理确认现行有效区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71件、区级部门及镇街行政规范性文件179件。

(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法治领域改革持续走深走实

一是抓前端治未病,制度规范有“尺度”。制定“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工作任务14条、重点任务40项,初步解决“谁来做”的问题。如期完成两批次988项行政执法事项划转任务,执法事项综合率达70%,切实解决部门“做什么”的问题。完善行政执法信息互享、案件移送、下沉指导等6项规范运行、协同执法机制,印发执法依据汇编、执法改革手册,进一步解决部门、镇街“怎么做”的问题。

二是延伸监督触角,执法监督有“深度”。率先构建“1+27”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明确27个司法所协助执法监督职责,夯实基层法治建设根基。区司法局、区工商联联合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企业联系点10个,促进政企良性互动。对13个执法单位开展重点督查,交办整改执法不规范问题132个,监督纠正个案22件,协调解决执法主体争议5件,实现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全方位、全流程、常态化、长效化监督。

三是持续先行先试,阵地建设有“力度”。建立全市首个行政执法实训基地,组织73名执法骨干参加首批培训,以“理论强基+体能固本”培育路径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养。马鞍、龙桥等8个镇街开展“两区五室”规范化建设试点,区应急局完成1200平米规范化办案场所打造,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速推进。

四是创新思维导向,数字赋能有“广度”。打造全国首个“行政执法风险提示案例”平台,汇总归纳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典型案例174件,为各执法单位开展执法办案、法制审核时提供借鉴,进一步降低执法风险。持续推广使用“执法+监督”数字平台,64个行政执法主体全量入驻,开展日常巡查3807次、行政处罚5119件,缩减办案时间50%以上。

(五)健全权力监督制约体系,行政权力运行规范有序透明

一是自觉接受各方监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2024年办理人大建议304件,满意率达99.67%(基本满意1件、占0.33%),政协提案362件,满意率达96.96%(基本满意11件、占3.04%)。司法建议、检察建议办理工作进一步抓实、流程进一步规范、成效进一步凸显。

二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全覆盖展示政府官网1个主站、58个区级部门子站、432个村(社区)的机构职能信息。扩大政务开放参与,累计发布政策解读115篇、办结政府信箱信件551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31件。稳步推进数字政务工作,开展多轮核心业务梳理并完成在线编目,高质量完成113个应用三级贯通,已贯通市级应用80个,贯通率达97.56%。

(六)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增强

一是抓牢重点群体领域普法。深化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组织46名新提任领导干部和2.4万余名国家工作人员参加法治理论知识考试,合格率100%。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高标准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组织法治副校长到校开展专题讲座260余场次,法治教育覆盖率达100%。切实加强重点领域普法宣传,在春节、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普法宣传活动83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10余万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近4万人次。

二是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1686件,调解成功2.1万余件,成功率99.82%,涉及金额16955.44万元,依法解纷调解力指数达50.92,达到A档。着力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先后形成了荔枝街道“荔刻调”、蔺市街道“四小解四难、矛盾留田园”、马武镇“3521”工作制度等创新做法20余项,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来涪调研时对相关经验给予充分肯定。

三是提升行政复议工作水平。创新培育行政复议“信复调”工作品牌,首创“1239”工作机制,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年办理行政复议案件381件,增幅124.1%,制发复议意见书8份,行政复议综合纠错22件。构建涉企行政争议预防化解新机制,助力5家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减轻群众和企业负担560余万元。“信复调”入选重庆市“复调对接”六大创新机制、涪陵区改革十大典型案例,涉企行政复议“五色工作法”在川渝行政复议合作交流座谈会发言,获两地推广。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今年来,我区法治政府建设虽然取得明显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还不够系统深入,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破解工作难题的方法不多。二是两级法治政府建设还不均衡,推进力度从区级到镇街有所弱化。三是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落实还有差距,征求意见对象代表性不强,公众参与深度不够。四是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有待提升,体制机制重塑还有待深化。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举措

2025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整体智治的现代法治政府。

一是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政府守信践诺,建立政务诚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政府机构政务诚信综合评价。优化市场信用环境,动态更新失信惩戒措施清单,推动信用惩戒措施依法依规实施。加快构建高能级涉外法治体系,加大高层次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二是着力提升行政决策质效。聚焦重点领域、新兴领域、重大改革任务,健全规范性文件动态清理工作机制,落实合法性审核制度,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数字重庆建设等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清单,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刚性要求,着力提升行政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

三是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贯彻落实《重庆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条例》,持续优化整合资源力量,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要求,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落实“一支队伍管执法”的要求,调整优化镇街赋权执法事项清单。

四是不断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全面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加大个案监督纠错、复议意见书制发力度,深化“以案促改”专项行动。强化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指导和监督,全区出庭应诉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五是大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加快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涪陵新实践,贯彻落实《重庆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条例》。深入实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规范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指数评价。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全面推进精准化普法机制创新。推广基层法治观测点和法治观察员制度,健全基层法治建设推进机制。

六是切实加强数字法治建设。推动政府治理信息化与法治化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执法监管“一件事”场景谋划,加快推进“‘执法+监督’区县驾驶舱”项目建设,务实抓好重庆调解在线、12348重庆法网、村居法律顾问平台等更多数字法治应用实战实用。

七是健全完善体系化推进机制。强化闭环管理,建立清单化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开展督导落实。推进赛马比拼,将法治政府建设融入“885”工作体系,常态化开展监测评估。提升法治督察能力,贯通做实执法协调监督、行政复议监督等职能。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