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涪陵地处重庆市中部、长江和乌江交汇处,在重庆地理版图上处于几何中心位置,被誉为“乌江门户”“世界榨菜之乡”,辖27个乡镇街道,常住人口110.46万人,城镇化率74.2%,以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和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而闻名。获评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涪陵是经济大区。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626.4亿元、增长8%,增速居全市第四,高于全市1.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亿元、税收51亿元,分别居全市区县第三、第二,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3%。涪陵是制造业大区。涪陵是全市规上工业营收超2000亿元的3个大区之一,涪陵高新区是全市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的8大园区之一,现有百亿级企业6户、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10户、工业“双百企业”34户,数量均居全市区县第一。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471亿元、增长6.7%,工业增加值771.2亿元、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全市区县第三。着力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1238”产业科创体系,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涪陵是产业承接转移大区。涪陵是全市建设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7个区之一,有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和榨菜、船舶海工2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太极集团获批全市首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承接浙江、江苏等地转移产业重点项目136个,其中攀华重庆基地年产值近500亿元、华峰重庆基地近400亿元、重庆万凯超100亿元。涪陵是水运大区。涪陵历来是重要水码头,位于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连接点,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域辅枢纽、长江经济带沿江绿色发展轴重要节点、乌江流域通江达海的中转站、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粮食物流核心枢纽承载城市(港口型),拥有涪陵综保区等国家开放平台以及龙头港等码头,预计2023年船舶制造产能、水路危化品运力、水路货运周转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2%、77%、23%。涪陵是页岩气大区。涪陵是中国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发端、是中国首批设立的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和勘查开发示范基地,正协同打造中国“气大庆”、川渝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页岩气田焦页12号平台创下我国页岩气开发单个平台井数最多、井组采收率最高两项纪录,焦页18—S12HF井刷新我国页岩气井水平段最长、水平段“一趟钻”进尺最长两项纪录。截至目前,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产量突破620亿立方米、全国第一。涪陵是文化大区。涪陵孕育了枳巴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易理文化和榨菜文化等本源文化,拥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易理文化圣地“点易洞”、世界最大地下人工洞体“816工程”、“地球上最古老的伤痕”武陵山大裂谷等人文和自然胜迹,张载、程颐、黄庭坚、周煌等历史名人在涪陵留下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和传世佳作,正协同共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查看更多
  • 今区境为《尚书•禹贡》所载古梁州之地。夏商时期为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西周至战国中期巴国在此置枳,“其(巴)先王陵墓多在枳”,是为巴国国都。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前后,楚国攻占枳;周赧王七年(前308)前后,枳为秦国所据,置枳县,属巴郡,是为区境置县之始。汉承秦制,西汉、新莽、玄汉、成汉、东汉时枳县仍属巴郡。三国时期,枳县先后属蜀汉、曹魏政权巴郡。西晋永嘉五年(311),巴郡太守行巴、巴东、涪陵(治今重庆市彭水县汉葭街道)三郡“三府事”,郡治枳县,是为区境郡治之始。东晋永和二年(346),桓温平蜀,东迁毁于战乱的枳县县城(治今重庆市涪陵区崇义街道天子殿社区)至今江东街道插旗社区乌江东岸,并于其对岸侨置涪陵郡(治今重庆市涪陵区敦仁街道大东门社区),是为区境名“涪陵”二字之始。南北朝时期,枳县先后属南朝宋、南齐、南梁、西魏、北周政权巴郡辖下。期间,北周明帝武成三年(561),枳县省并入巴县,区境建置撤销;武帝保定四年(564),涪陵郡首领田思鹤归化朝廷,于故侨置涪陵郡地立涪陵镇(治今重庆市涪陵区敦仁街道大东门社区),仍属巴县。隋开皇三年(583),汉平县移治涪陵镇,属渝州;开皇十三年(593),汉平县“因镇为名”改称涪陵县。唐武德元年(618),置涪州,初领涪陵一县,即涪州州治附郭县,是为区境名“涪州”之始;贞观十四年(640),领涪陵、武龙、永安、隆化、乐温、温山六县;天宝元年(742),唐玄宗改涪州为涪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称涪州;大顺元年(890),黔中观察使始建号武泰军节度使,涪州属之;天复三年(903)武泰军节度使徙治涪州。五代十国时期,涪州先后属前蜀、后唐、后蜀政权武泰军节度使辖下。北宋初设西川路,涪州属之,初领涪陵、宾化、武龙、乐温、温山五县;咸平四年(1001),设“益、梓、利、夔四路”,合称“四川”路,“四川”作为地理区划在中国历史上就此得名,涪州属夔州路,南宋因袭之。元置涪州,初属夔州路、四川南道宣慰司、安西王相府,后属重庆路、四川南道宣慰司、四川行中书省,初领涪陵、乐温、武龙三县;至元二十年(1283),涪陵、乐温二县省并,区境州治附郭县始不存。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大夏政权建立,都重庆,涪州属其所置上川南道。明置涪州,属重庆府、四川布政司,辖武隆、彭水二县。清初,置涪州,属重庆府、四川省,领县不变;雍正十三年(1735),涪州不再领县,成为重庆府辖下散州。民国二年(1913),涪州因旧名改称涪陵县,属川东道、四川省;民国三年(1914),涪陵县下设县佐二,分驻鹤游坪(治今重庆市垫江县南鹤游)和羊角碛(治今重庆市武隆区羊角镇);民国十九年(1930),涪陵县直辖四川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4月,涪陵县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11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7军139师417团解放涪陵县;12月8日,中共涪陵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8日,川东行政公署成立,辖璧山、涪陵、大竹、万县四个专区;2月,涪陵专区正式分为涪陵、酉阳(辖酉阳、秀山、黔江3县)两个专区,涪陵专区辖涪陵、丰都、石柱、彭水、武隆、南川、长寿(1月由大竹专区划入)7县;1952年9月,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行署区党委和行政公署撤销,成立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酉阳专区及其所辖酉阳、秀山、黔江3县并入涪陵专区;1953年3月,垫江县从大竹专区划入涪陵专区,涪陵专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区域达到最大,辖涪陵、丰都、石柱、彭水、武隆、南川、长寿、酉阳、秀山、黔江、垫江11县;1955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涪陵区专员公署改称四川省涪陵专员公署;1958年10月,长寿县划入重庆市;1968年5月8日,涪陵专区改称涪陵地区。1983年9月9日,经国务院国函﹝1983﹞字188号文批准,撤销涪陵县,设立涪陵市(县级),原行政区域不变;10月17日,涪陵市成立;1988年5月18日,涪陵地区所辖10县(市)分为涪陵、黔江两个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陵市、垫江、丰都、南川、武隆1市4县;1994年4月5日,撤南川县,设南川市(县级);1995年11月5日,经国务院国函﹝1995﹞106号文批准,撤销涪陵地区,设立地级涪陵市,撤消县级涪陵市分设县级枳城区、李渡区;1996年1月,县级涪陵市撤销,枳城区、李渡区成立;3月,涪陵地区撤销,地级涪陵市成立,地级涪陵市辖枳城区、李渡区、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受四川省委、省政府委托代管省辖县级南川市1市2区3县;9月15日,涪陵市由四川省划归重庆市代管。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涪陵市正式改隶重庆直辖市;1997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行政体制调整的批复》,撤销原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区、李渡区行政区域;原涪陵市所辖(代管)南川市、武隆县、丰都县、垫江县改归重庆市直接管辖。
    查看更多
  • 【地理位置】 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介于北纬29°21′至30°01 ′,东经106°56′至107°43′之间。最东点为焦石镇白鸡堡,最西点为增福乡大茶园,最南点为同乐乡金家店,最北点为丛林乡红墙院,全境东西宽74.5公里 ,南北长70.8公里。在行政区划位置上,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区、南川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   【地貌特征】 区境处于四川盆地东部的“盆东平行岭谷区”与“巫山大娄山中山区”过渡地带,一般海拔为200—800米。地形总体趋势:西北部地势较低,多为河谷丘陵、低山;东南部较高,多为丘陵山地。由于岩性和地质构造上的差异,区境呈现两类迥然不同的地貌景观。西北部碎屑岩广泛分布,属盆东平行岭谷范围,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河谷为宽谷;东南部大片出露炭酸盐地层,属南北经向构造体系,以岩溶地貌为主,河谷多为窄谷。根据地质构造、地形趋势和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可将区境地貌分为沿江丘陵低山区、坪上低山带坝区和后山区3个一级区,以及沿江丘陵、沿江低山、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后山低中山4个二级区。区境主要山脉有:铜矿山脉、武陵山脉、大梁子山脉、黄草山—五宝山脉和勾家场—梓里场山脉。   【气候特征】 区境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势由西北向 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四季特点:春早,常有" 倒春 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 秋短,凉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降水情况:四季降雨量分配,夏秋两季最多,占全年的66%;冬春次之, 占34%。   【水资源】 涪陵区水域面积209.27平方公里(不含水工建筑占地),占总幅员面积的7.1%。其中河流178.8平方公里、水库13.07平方公里、坑塘16.33平方公里、沟渠1.07平方公里。据调查测算,全区当地水资源总量24.9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量),每平方公里84.57万立方米。境内有长江、乌江水系。长江涪陵段主要支流有梨香(黎乡、梨乡)溪、油江河、同乐河、清溪沟、止桥河、渠溪河、碧溪河,乌江涪陵段主要支流有小溪、后溪、麻溪河。
    查看更多
  • 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区、南川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全区下辖27个乡镇街道。街道(11个):李渡街道、敦仁街道、崇义街道、荔枝街道、江东街道、江北街道、龙桥街道、白涛街道、马鞍街道、蔺市街道、义和街道。镇(14个):百胜镇、珍溪镇、清溪镇、南沱镇、石沱镇、新妙镇、焦石镇、马武镇、青羊镇、龙潭镇、罗云镇、同乐镇、大顺镇、增福镇。乡(2个):大木乡、武陵山乡。
    查看更多
  • 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626亿元、增长8%、增速居全市第四,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1.2%、5.8%、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70亿元、增长16.6%、总量居全市区县第三,其中税收完成51亿元、增长6.3%、总量居全市区县第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6.5%。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471亿元、增长6.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70亿元、增长8.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9户、市级科技型企业1996户。
    查看更多
  • 区情概况
  • 建置沿革
  • 自然环境
  • 行政区划
  • 综合经济
枳巴文化
涪陵古称枳,或因此地原始人群喜以枳棘之类灌木构围村寨而得名。巴是一个频繁迁徙的民族,曾在枳地建都立国、开疆拓土。涪陵是目前考古界确认的全国巴文化历史遗存等级最高、历史信息最丰富的地区。涪陵小田溪巴人墓群,位于涪陵区城东南15公里的白涛街道办事处陈家嘴村小田溪乌江西岸,总面积8万平方米,属三峡库区A级发掘文物保护重要墓群。1972年以来,经过七次发掘,出土了铜器、玉器、陶器等巴国王族重要器物700余件,其中错金云纹编钟、巴式柳叶剑、鸟形尊、虎纽錞于等珍贵文物上百件,印证了《华阳国志》所载“(巴)其先王陵墓多在枳”的真实性。枳巴文化,是巴国枳地巴人和原住民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涪陵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铸就了“刚”“厚”“实”“奇”的文化个性,成为枳巴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刚勇”“敦厚”的巴文化精神一脉相承。
白鹤梁水文文化
白鹤梁,系长江中一块长约1600米、宽约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而得名。白鹤梁上,存有题刻约175段、石鱼18尾,其中最早的双鲤石鱼始刻于唐广德二年(公元764)以前。古人以石鱼为水标,以鱼眼作为测量水位的零标准,记载了长江1200年间60多个枯水年份的水文信息,这种长期在江中石梁上镌刻枯水位记录的做法,是一种独特的技术文明;而当地民众每年来观看水文记录,以判断来年农作物丰稔状况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极具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2006年,白鹤梁题刻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8年,白鹤梁题刻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白鹤梁将被长江淹没,为保护这一人类珍贵文化遗产,经过十年研究论证,最终采用“无压容器”原理对白鹤梁题刻进行原址水下保护,耗资2.1亿建成世界上首个水下遗址类博物馆。如今,游客可以乘坐长达91米的电梯深入江底,通过水下廊道参观的方式,领略白鹤梁一千多年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
易理文化
涪陵点易园位于长江之滨涪陵北岩,又名“周易园”,因园内有“点易洞”而得名,距今有近千年历史。北宋绍宋四年(公元1097年),程颐被贬谪涪州(今涪陵),借宿北岩寺普静禅院,每日治学讲经,遂凿刻岩洞,将读易心得点注其上,著成《伊川易传》四卷。他的学说后被程氏三传弟子朱熹发扬光大,在南宋成为官方显学——程朱理学,点易洞遂成为“程朱理学”的发祥胜地。北岩的石牌坊是进入北岩和点易园明确的地理标志,牌坊上“北岩胜境”四个大字,是清末大书法家谢彬的墨迹。景区内有片长146米、高16米的突出崖壁,叫做“读书廊”,刻有从宋开始至民国年间各派大家的文墨痕迹63处,还凿有自唐代起至清代大小神龛、佛塔13处。除了文人真迹,园内的钩深堂、三仙楼、三畏斋、四贤楼、观澜阁、致远亭、碧云亭等景观建筑也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置身园内,能感受古代涪州特有的“文风齐两蜀,仙洞接三都”的深厚文化氛围。如果你喜欢国学,就来涪陵看看点易园,回望那段儒家文化的高光时刻!
榨菜文化
榨菜起源于涪陵民间。18世纪初,涪陵长江沿岸已有茎瘤芥(俗名青菜头)种植,当时人们只是把它作为蔬菜或制作泡菜食用。把茎瘤芥(青菜头)制作成榨菜的商业性加工起源于清末时期的涪陵。据《涪州志》记载:1898年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涪陵县城郊(现涪陵城区洗墨路)商人邱寿安将涪陵青菜头“风干脱水”加盐腌制,经榨压除去卤水(盐水),拌上香料,装入陶坛,密封存放,当年送一坛在湖北宜昌开“荣生昌”酱园店的弟弟邱汉章,邱汉章在一次宴会上将哥哥邱寿安送与的榨菜让客人品尝,客人们倍觉可口,其风味“嫩、脆、鲜、香”,为其他任何咸菜所不及,争相订货。1899年,邱寿安专设作坊加工,扩大生产,并按其加工工艺过程将其命名为“榨菜”(意即“经盐腌榨制过的咸菜”)。“榨菜”一词从此诞生,这是“涪陵榨菜”之名的起源。涪陵榨菜历经百年沧桑终以特殊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加工工艺和特别的风味品质独占鳌头,百年不衰。涪陵榨菜也因此而发展成为一大产业,百年以来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涪陵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巴文化和易经文化为背景,以巴人质朴聪颖的劳作为主要内涵,在百年榨菜生产和消费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出了内涵丰富的榨菜文化。榨菜文化就是榨菜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三线文化
816工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局势,防备大规模战争爆发,中共中央作出了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为了避免直面敌人的核武器,避免难以想象的伤亡,中国不得不拥有原子弹。代号“816”即是中共中央批准修建的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引下,在“好人好马上三线,万里江山万里营”的感召下,在遵守“不告父母、不告妻儿,终身守密”的纪律要求下,6万多军民挖空了整座“金子山”,历时18年的“816”工程轰轰烈烈,形成18个大型洞室,主洞室高79.6米;形成导洞、支洞、隧道、道路及竖井等连接通道130余条,总长度约24公里,宛若迷宫,坚如长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上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主流。1984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816”工程停建。在“816”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有一百多名官兵牺牲,其中76位烈士长眠于“一碗水”烈士陵园,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1岁。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只因祖国需要。直到工程解密,他们的故事才逐渐被世人所知。“816”工程为和平而建,“816”工程因和平而停。“816”工程的国防使命结束,但其承载的共和国的记忆、民族的精神、几代人的青春梦想永放光芒。816小镇816小镇位于涪陵白涛街道麦子坪,与816工程隔乌江相望。依山而建的816小镇,迂回蜿蜒。远观其形,如同一把大型龙椅架设在天地和山水之间。向下俯瞰,可见乌江滚滚奔流,向右远眺,一览绮丽壮阔的武陵山脉风光,是真正的“悠然山水间,开阔清幽地”。816小镇充分保留和尊重原有生态环境,通过对历史文脉挖掘和建筑特色梳理,将原816工程40余栋老工业建筑、100余套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的军工机械设备,建成816军工陈列馆、三线历史展馆等主题展览,建成伊川书院、星光书院、芳华礼堂等文化活动场所,配套星光民宿、亲子乐园、主题餐厅、农夫集市等基础设施,是集文旅、文创、文教、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小镇。816小镇曾发挥着为816工程提供机械加工、维修以及保障职工生活等后勤作用。这里以怀旧为底色,一砖一瓦、一枝一叶,都留下了昔时热血青年的芳华记忆;这里以精致做装点,星光草坪、无边水池,打开近阅远来游客的品质生活;这里看时空穿梭,铁锈斑驳、霓虹闪烁,架起艰难岁月与美好生活的追忆桥梁;这里看心中有梦,曾经的笔记、现在的少年,一代代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没有改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