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涪陵 / 人文涪陵
renwen人文涪陵

Humanistic Fuling

枳巴文化2024-12-05

涪陵古称枳,或因此地原始人群喜以枳棘之类灌木构围村寨而得名。巴是一个频繁迁徙的民族,曾在枳地建都立国、开疆拓土。涪陵是目前考古界确认的全国巴文化历史遗存等级最高、历史信息最丰富的地区。涪陵小田溪巴人墓群,位于涪陵区城东南15公里的白涛街道办事处陈家嘴村小田溪乌江西岸,总面积8万平方米,属三峡库区A级发掘文物保护重要墓群。

1972年以来,经过七次发掘,出土了铜器、玉器、陶器等巴国王族重要器物700余件,其中错金云纹编钟、巴式柳叶剑、鸟形尊、虎纽錞于等珍贵文物上百件,印证了《华阳国志》所载“(巴)其先王陵墓多在枳”的真实性。

枳巴文化,是巴国枳地巴人和原住民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涪陵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铸就了“刚”“厚”“实”“奇”的文化个性,成为枳巴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刚勇”“敦厚”的巴文化精神一脉相承。



白鹤梁水文文化2024-12-05

白鹤梁,系长江中一块长约1600米、宽约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而得名。

白鹤梁上,存有题刻约175段、石鱼18尾,其中最早的双鲤石鱼始刻于唐广德二年(公元764)以前。古人以石鱼为水标,以鱼眼作为测量水位的零标准,记载了长江1200年间60多个枯水年份的水文信息,这种长期在江中石梁上镌刻枯水位记录的做法,是一种独特的技术文明;而当地民众每年来观看水文记录,以判断来年农作物丰稔状况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极具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2006年,白鹤梁题刻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8年,白鹤梁题刻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白鹤梁将被长江淹没,为保护这一人类珍贵文化遗产,经过十年研究论证,最终采用“无压容器”原理对白鹤梁题刻进行原址水下保护,耗资2.1亿建成世界上首个水下遗址类博物馆。如今,游客可以乘坐长达91米的电梯深入江底,通过水下廊道参观的方式,领略白鹤梁一千多年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


易理文化2024-12-05

涪陵点易园位于长江之滨涪陵北岩,又名“周易园”,因园内有“点易洞”而得名,距今有近千年历史。

北宋绍宋四年(公元1097年),程颐被贬谪涪州(今涪陵),借宿北岩寺普静禅院,每日治学讲经,遂凿刻岩洞,将读易心得点注其上,著成《伊川易传》四卷。他的学说后被程氏三传弟子朱熹发扬光大,在南宋成为官方显学——程朱理学,点易洞遂成为“程朱理学”的发祥胜地。

北岩的石牌坊是进入北岩和点易园明确的地理标志,牌坊上“北岩胜境”四个大字,是清末大书法家谢彬的墨迹。景区内有片长146米、高16米的突出崖壁,叫做“读书廊”,刻有从宋开始至民国年间各派大家的文墨痕迹63处,还凿有自唐代起至清代大小神龛、佛塔13处。除了文人真迹,园内的钩深堂、三仙楼、三畏斋、四贤楼、观澜阁、致远亭、碧云亭等景观建筑也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置身园内,能感受古代涪州特有的“文风齐两蜀,仙洞接三都”的深厚文化氛围。

如果你喜欢国学,就来涪陵看看点易园,回望那段儒家文化的高光时刻!


榨菜文化2024-12-05

榨菜起源于涪陵民间。18世纪初,涪陵长江沿岸已有茎瘤芥(俗名青菜头)种植,当时人们只是把它作为蔬菜或制作泡菜食用。把茎瘤芥(青菜头)制作成榨菜的商业性加工起源于清末时期的涪陵。据《涪州志》记载:1898年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涪陵县城郊(现涪陵城区洗墨路)商人邱寿安将涪陵青菜头“风干脱水”加盐腌制,经榨压除去卤水(盐水),拌上香料,装入陶坛,密封存放,当年送一坛在湖北宜昌开“荣生昌”酱园店的弟弟邱汉章,邱汉章在一次宴会上将哥哥邱寿安送与的榨菜让客人品尝,客人们倍觉可口,其风味“嫩、脆、鲜、香”,为其他任何咸菜所不及,争相订货。1899年,邱寿安专设作坊加工,扩大生产,并按其加工工艺过程将其命名为“榨菜”(意即“经盐腌榨制过的咸菜”)。“榨菜”一词从此诞生,这是“涪陵榨菜”之名的起源。

涪陵榨菜历经百年沧桑终以特殊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加工工艺和特别的风味品质独占鳌头,百年不衰。涪陵榨菜也因此而发展成为一大产业,百年以来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涪陵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巴文化和易经文化为背景,以巴人质朴聪颖的劳作为主要内涵,在百年榨菜生产和消费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出了内涵丰富的榨菜文化。榨菜文化就是榨菜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三线文化2024-12-05

816工程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局势,防备大规模战争爆发,中共中央作出了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

为了避免直面敌人的核武器,避免难以想象的伤亡,中国不得不拥有原子弹。代号“816”即是中共中央批准修建的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

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引下,在“好人好马上三线,万里江山万里营”的感召下,在遵守“不告父母、不告妻儿,终身守密”的纪律要求下,6万多军民挖空了整座“金子山”,历时18年的“816”工程轰轰烈烈,形成18个大型洞室,主洞室高79.6米;形成导洞、支洞、隧道、道路及竖井等连接通道130余条,总长度约24公里,宛若迷宫,坚如长城。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上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主流。1984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816”工程停建。

在“816”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有一百多名官兵牺牲,其中76位烈士长眠于“一碗水”烈士陵园,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1岁。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只因祖国需要。直到工程解密,他们的故事才逐渐被世人所知。

“816”工程为和平而建,“816”工程因和平而停。“816”工程的国防使命结束,但其承载的共和国的记忆、民族的精神、几代人的青春梦想永放光芒。

816小镇

816小镇位于涪陵白涛街道麦子坪,与816工程隔乌江相望。依山而建的816小镇,迂回蜿蜒。远观其形,如同一把大型龙椅架设在天地和山水之间。向下俯瞰,可见乌江滚滚奔流,向右远眺,一览绮丽壮阔的武陵山脉风光,是真正的“悠然山水间,开阔清幽地”。

816小镇充分保留和尊重原有生态环境,通过对历史文脉挖掘和建筑特色梳理,将原816工程40余栋老工业建筑、100余套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的军工机械设备,建成816军工陈列馆、三线历史展馆等主题展览,建成伊川书院、星光书院、芳华礼堂等文化活动场所,配套星光民宿、亲子乐园、主题餐厅、农夫集市等基础设施,是集文旅、文创、文教、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816小镇曾发挥着为816工程提供机械加工、维修以及保障职工生活等后勤作用。这里以怀旧为底色,一砖一瓦、一枝一叶,都留下了昔时热血青年的芳华记忆;这里以精致做装点,星光草坪、无边水池,打开近阅远来游客的品质生活;这里看时空穿梭,铁锈斑驳、霓虹闪烁,架起艰难岁月与美好生活的追忆桥梁;这里看心中有梦,曾经的笔记、现在的少年,一代代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没有改变!



枳巴文化

白鹤梁水文文化

易理文化

榨菜文化

三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