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鱼翔浅底,绿色发展是水产养殖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主题。去年以来,涪陵加快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区59个养殖场治理已经通过乡镇街道验收,其中54个通过区级验收,治理面积达3564亩。
过去,池塘养鱼是将投饲性主养鱼与花、白鲢等净水鱼类混养,主养鱼类的粪便未经单独处理排于池中,易造成池水富营养化带来水质恶化,需大量使用水质改良剂,养殖尾水排放难以达标;存在着主、次养鱼间争食、争水的矛盾,养殖产量低、捕捞操作不便、防鸟害难、用电与用药成本高等问题,生产效率与效益低。
近日,走进位于涪陵区荔枝街道平安村4组的梓里良种场基地,春风拂面,水波荡漾,工人们正在将分选好的鲈鱼鱼苗投进流水槽生态池塘。残饵、水产粪便和死亡水产的尸体通过底排污的方式流进养殖区外侧的小溪河多级生态湿地内,成为湿地内植被的养分,被沉降和吸收,经过湿地运化的养殖尾水实现达标排放。梓里良种场基地负责人陈明光介绍:“梓里基地100多亩水面全部采用多级生态湿地+流水槽生态塘模式进行尾水治理,经第三方水质监测合格,达标排放。通过治理,鱼的成活率提高10%,发病率降低了20%以上。”
在该养殖场面积2亩以上的池塘内,4个养殖槽呈“田”字型排列,在养殖槽锅底状中央,安装了底部集排污装置,能及时精准集排鱼类粪便,可大幅减轻鱼类粪便在池塘中的累积;在养殖槽内安放网箱将投饲性主养鱼集中于箱内养殖,槽外放养花、白鲢等净水鱼类,不仅鱼类生长快,而且大幅提高了养殖产量、鱼类成活率和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了用药、用电等成本和尾水排放,有效解决传统饲喂方式的一系列问题,有集约、高效等特点,是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在龙潭镇义和村的中粮生态养殖场内,尹联贵利用养殖尾水种起了莲藕和水稻,这些尾水也为临水的鸭鹅提供了戏水的场所和食物。尹联贵介绍:“我养殖场33亩水面,尾水治理是通过净化过后,引到蔬菜基地变废为宝,支持邻居(种植蔬菜灌溉)用水。”
龙潭镇义和村有鱼塘700亩,专门拿出100亩来种植莲藕,既可实现养殖尾水经过治理达标排放,又实现每亩增收1.3万元以上。“每亩产莲藕200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5元,实现增收1万元;塘内还养了净化水质的鲫鱼、花鲢、白鲢等,每年可收获150到250公斤鱼,实现增收3000元。”龙潭镇义和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平算起这本账来满脸的笑,“马龙路的下道口就在村头,今年的荷塘美景又将为我们村吸引来不少游客。”
涪陵区养殖尾水治理任务是到2022年底完成7000余亩的治理,目前主要采用生态沟渠、人工湿地、底排污、生物浮床、资源化利用等模式,已经完成治理5000余亩,兑现了财政资金80余万元,计划在本月底全面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记者 袁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