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是一项薪火相传的庄严使命,只有把文化建设与城市提升、产业繁荣、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地域文化才能成为城市的闪亮颜值和丰富内涵。这样的地域文化,才能吸引人、凝聚人、温暖人、鼓舞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6月8日,涪陵区精心打造的三个城市文化地标——“荔圃春风”“乌江行舟记”“望州阁楹联”正式揭幕。 涪陵区委、区政府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交出一份精彩文化答卷,让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地标一:荔圃春风
追忆昔日盛景 再现文化历史渊源
“荔圃春风”情景组雕之一”运荔枝" ,疾驰的驿马仿佛正穿行在古道上 ,往长安运送采摘自古涪州的荔枝
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位于涪陵江南滨江公园的“荔圃春风”景点,由一座牌坊和四组小雕塑组成,临水而建,呈一派古香之气。牌坊高9.39米,长15.6米,外观采用了带有荔枝红结晶的花岗石。牌坊为六柱五间形制,飞檐起脊,三层横梁,房顶呈瓦垅状,房脊上为鳌鱼吞脊,花板两面雕四时荔枝图谱。牌坊置于公园核心位置,显得雄伟精美。
“荔圃春风”的牌坊
牌坊南向匾额书“荔圃春风”,主联: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次联:古道通古都,江流毓江城。尾联:神仙福慧,山水因缘。北向匾额书“江山如画”,主联:伊川先生点易洞中注易成传,山谷道人白鹤梁上观鹤题铭。次联:人烟繁峡内,风物冠江前。尾联:巴人故里,榨菜原乡。涪陵区书法家协会会员采用了草书、楷书、隶书等辨识度高的字体书写,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牌坊题字用色我们采用了绿松石蓝颜色,顾名思义源自绿松石的绿色中透着蓝色,色泽沿袭了绿松石的典雅与高贵,其色沉稳、深邃、华贵,因绿松石蓝文玩与翰墨丹青均是文人墨客所钟爱之物,所以绿松石蓝更兼具翰墨书香的雅致,让人心旷神怡。”负责“荔圃春风”景观雕塑的重庆东唐世象雕塑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项目主创人员朱勇介绍道,牌坊石柱前后用石抱鼓,鼓上二十四面上分别浮雕二十四节气植物花卉图案。
市民打卡“荔圃春风”景点
“荔圃春风”取名来源于涪陵老八景(黔水澄清、群猪夜吼、松林叠翠、铁柜樵歌、白鹤时鸣、鉴湖渔笛、荔圃春风、桂楼秋月)之一。以“妃子园”联结起涪陵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朱勇介绍,在“荔圃春风”景观雕塑组团中,设计了“荔圃春风”牌坊和“种”“采”“运”“品”荔枝四组情景组雕,追忆“荔圃春风”昔日盛景,再现古涪州荔枝文化的历史渊源,为城市增添了历史与文脉的厚重感。
“种”“采”“运”“品”荔枝四组情景组雕生动有趣。“种荔枝”雕塑再现了栽种荔枝树苗场景。培土、浇水、移苗,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既丰富了画面场景,又增加了劳动生活情趣。“采荔枝”雕塑再现丰收喜悦的采摘荔枝场景。满树的果实、荔枝装满果篮与背篓,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收获着满满的希望“。运荔枝”雕塑再现在通往长安的荔枝古道上,星夜驿递涪陵荔枝的场景。疾驰的驿马与骑士造型充满动感,让人联想“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涪陵荔枝岁贡长安的历史典故“。品荔枝”雕塑再现长安宫廷杨贵妃以涪陵荔枝大宴群臣的生活情景。笙管悠远、珠落玉盘,贵妃含笑、学士清谈。
涪陵是荔枝古道起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742 年~756 年),唐玄宗为满足宠妃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州建优质荔枝园,修整涪州到长安的道路,从涪州置专驿,换人换马不换物,接力快速传送,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被称作“荔枝道”,全程 1000 多公里。北宋文学家苏轼《荔枝叹》有“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诗句,佐证了涪陵是荔枝古道起点。
地标二:乌江行舟记
一艘“歪屁股船” 唤起记忆中的乡愁
一部乌江流域的兴衰史,航运是浓墨重彩的华章。
千里乌江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俊美画廊,人文厚重的涪陵则是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在江东滨江公园的“乌江行舟记”景点,唤醒了人们对乌江航运的记忆。
“乌江行舟记”,纤夫们正在努力拉运即将泊岸的船只 。
“乌江行舟记”这组雕塑主要由纤夫、船两部分组成,船长16米,宽3.5米,高3.6米,用铜打造,具有耐腐性。船顶部设置了乌江发源及流径区域,船体两侧摆放了雕塑制作的乌江流域特产,有土豆、烟叶、青菜头、粉条等等,将当年船夫的生活展现得活灵活现。反映乌江先民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追求,唤起人们记忆中的乡愁,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船体为1∶1真实再现,人物则是1∶1.5,以符合人们最佳视觉观赏效果。”重庆东唐世象雕塑艺术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周鹏介绍,船采用声、光、电结合,打造高科技景致,市民可以沉浸式体验在乌江流域航行的情景,感受曾经“江上人家”的生活。
“乌江行舟记”船舱内的乌江流域图
“这艘船最大的特点是以曾经行使在乌江上一种特殊造型的‘歪屁股船’为主要元素。由于乌江河道峡谷连绵,浪急滩多,薄壳的木船根本经不起这里的风浪,因此出现了用柏木、红椿等坚硬材质造出的坚固船只,船板厚度一般都在五厘米以上。这种厚板船只还有一个特点,除了船头和船尾很高,它的船尾两侧船板一边高一边低,因此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歪屁股船’。”朱勇说。
歪着的船尾,巨大的船桨,穿梭于激流险滩之间的“歪屁股船”是昔日乌江河道最独特的一道风景。1964年,最后一条“歪屁股船”被拆解,从此之后,它的身影从乌江之上彻底消失。
整组雕塑有6个人物。3名纤夫半身赤裸,纤绳绳套深深勒在肩上、背上的肌肉里,整个身体贴近岩石,脚蹬锋利的石上,身体姿态接近于匍匐而行;一只土狗紧跟着主人在一侧奔跑。
船上3人,艄公站在高高的船顶艄凳上,奋力摇动巨大的船桨保持航向稳定的神情充满自信,场面令人震撼;船头两人,男子撑杆避开激流与岩石;雕塑中唯一的女性代表乌江流域女性审美——朴实的笑容,平常的服饰,颈戴平安符、脚穿绣花鞋,指尖戴顶针正在补衣服。
两组雕塑既独立完整、又相互呼应,有着很强的艺术张力,构成“乌江行舟记”的壮美场景。
地标三:望州阁楹联
完善楹联牌匾制作 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用建筑去理解城市,用竭诚的匠心去为传统文化赋予生命。
“一山高并两峰连,关山云开远望天。百雉金城居要地,双江玉带锁长川。高低楼阁烟波上,远近村墟草树前。盛世不须重传柝,抚绥多仗太守贤。”这首诗歌名为《望州关》,是一首七律诗句,作者佚名。古涪州城有五关(黔江关、靖远关、龟龙关、鹅颈关、望州关),望州关则居于五关之巅。如今位于五关之巅的望州关保存有较多遗迹,现存主寨门、小寨门及相互连结的古寨墙遗迹,共同组成了这个关隘。
望州阁远景
2013年,在望州关的山顶建成了望州阁,望州阁便成了目前城内最高的建筑物。望州阁位于涪陵城南海拔689米的望州山上,建设面积492.14平方米、框架防震墙结构,建筑高度为27.32米,有7层楼。参观游览望州阁时可以俯瞰涪陵城全貌,感受涪陵城的新变化以及大自然美景。
近处仰望,七层八角,青瓦朱栏,古朴别致,造型精美;远处遥望,山巅矗立,高耸入云,顶天立地,雄浑壮美。
今年,相关部门为完工的望州阁制作楹联牌匾,丰富其文化内涵,建成一个城市制高点上的文化地标。在望州阁的一侧,刻有《望州阁志》,讲述了望州阁的情况,让人对望州阁的来历、建造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望州阁大门的正上方,挂着“望州阁”三字,阁楼四周挂着区书法家协会会员书写的由区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区作协顾问聂心灿,涪陵区文联原主席、区作协荣誉主席李世权和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区作协主席周烽作的楹联。
望州阁新增添的楹联成点睛之笔
走近望州阁,一股清新的墨香扑鼻而来。“伊川留处烛明点易洞,山谷去时墨香望州关”,这幅楹联由聂心灿所作,他表示,以程颐(伊川先生)谪居涪陵于北岩凿洞点易、黄庭坚(山谷道人)离开涪陵时在白鹤梁上题铭的典故入联,客观反映了涪陵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风貌,热情讴歌了当年涪陵人赓续千年文脉、谱写时代新篇的壮丽景象。
另一侧为周烽所作的楹联——“两水两岸同观澜,一关一阁尽望州”。而“一城崛起五关逶迤,双江奔流千帆竞发”和“两千载古城太平有象,百万顷山川福缘无边”这两幅楹联则是李世权根据古涪州城和望州关的历史撰写。李世权表示,望州阁植入文化元素,更加饱满立体,让其更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
望州阁楹联牌匾的制作完善获得许多人打卡点赞。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卢宗昌就是其中一位。“望州阁是涪陵城市文化标志,向广大游客展示了涪陵文化繁荣昌盛。望州阁上的楹联,成为了点睛之笔,让望州阁文化氛围更浓、更具观赏价值。”卢宗昌说,希望深入挖掘望州关历史故事,让望州关成为人们更喜爱的旅游景点。
涪陵历史悠久,文化绚丽多彩。下一步,涪陵将在城乡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文图 黄维娇 严文霜 汪媛颖)
□ 新闻快评
文化地标为涪陵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的精神动力
文化地标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创意。涪陵新揭幕的三个城市文化地标,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独特个性,守住了涪陵城市文化历史的根与魂,为涪陵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的精神动力。
对一个城市而言,文化既是地方历史的印记,更是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涪陵外具山水之秀,内修人文之圣。小田溪遗址、白鹤梁、点易洞、周煌墓、邱家大院等,代表了涪陵丰富的文化内涵。巴清、朱熹、程颐、黄庭坚、周煌等历史名人,给涪陵增添了气质。坚持以文化城,让涪陵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用起来、传下去”,彰显城市人文之美,是涪陵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地域特色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之一。新揭幕的三大城市文化地标“荔圃春风”“乌江行舟记”“望州阁楹联”,蕴含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展示着城市的历史风貌,凝聚着城市的精神品格,我们应该倍加呵护。
以文化传承涵养风雅之城。要让城市留住历史记忆,形成富有涪陵地域特色的文化意蕴。“荔圃春风”是涪陵老八景之一,源于唐朝的荔枝古道,对应着唐代诗人杜牧的著名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现在以城市文化地标的形式,将“荔圃春风”这一古典景点呈现出来,荔枝、春风、古道、唐诗……这些带有风雅韵味的文化因素让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增添了城市魅力。这是涪陵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保护,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与文旅融合的生动体现。
以文化品格打造精神标识。文化地标“乌江行舟记”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以本地特殊造型的“歪屁股船”为主要元素,反映乌江先民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追求,刻画了涪陵人坚韧、进取的开拓精神,彰显了涪陵人热情、豁达的宽广胸怀,也是全民品格素质的集中展现。这种优秀内蕴的文化精神能激发人们的思想和社会价值认同,形成情感共鸣,让群众找到归属感,从而产生推动涪陵发展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以厚重文化铸造魅力之城。璀璨悠久的人文历史赋予涪陵这座城市以灵性与美好的愿景。“望州阁”位于古涪州城五关之巅,具有登高望远、展望未来、积极向上的寓意,更好地诠释了涪陵人“行千里,致广大”的广阔胸襟和眼界。站在望州阁上,作为一个涪陵人定会生出“立足当下,仰望星空”的壮志豪情,深深感受到涪陵这座城市正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锻造“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文化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文化而盛。只要我们做到内外兼修与和谐统一——既外修“颜值”,精心雕琢文化地标等看得见的文化标识,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又内修“气质”,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提升涪陵文化的品位高度和内涵深度,就一定能形成更多具有涪陵辨识度的文化建设标志性成果,打造出与涪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文化高地,让固本开新的文化春潮成为涪陵高质量发展的澎湃精神动力。(余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