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天原厂区鸟瞰图
它是重庆市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污水处理后可以浇花种草;其产品从传统氯碱基础化工扩张到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被广泛运用于化工、轻工、医药、冶金、食品等行业之中。它就是位于重庆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重庆天原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天原”)。
砥砺奋进
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
重庆天原前身是由我国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在上海创办的。到1935年时,吴蕴初旗下已聚集由天原、天厨、天利、天盛四大化工企业组成的天字号化工集团。抗战时期的1939年,吴蕴初把天原、天利的主要设备迁往重庆,并选定嘉陵江北岸猫儿石作为厂址。1940年5月,重庆天原化工厂建成投产,以氯碱产品供应抗战后方的需要。
2005年,重庆天原从重庆主城猫儿石搬迁至涪陵白涛。现隶属于重庆化医集团,注册资本约11.2亿元,总资产20亿元,主要从事氯碱化工生产,有18万吨/年的烧碱、8万吨/年的甲烷氯化物、6万吨/年双氧水、0.8万吨/年水合肼、1.5万吨/年的四氯乙烯的产能。
重庆天原已成为重庆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安全标准化二级达标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重庆市精神文明单位、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环保诚信”企业。
84年的天原发展史,砥砺锤炼每一个天原人,培育出了百折不挠、负重前行的优良品质,也逐渐形成了“拼搏、创造、开放、共赢”的企业精神和“赋能、坚守、担当、执行、感恩”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近几年来,重庆天原坚持走自己的路,大力实施结构调整。2022年,创造天原有史以来最好的经营业绩。经过矢志不渝的拼搏奋斗,现在的天原轻装上阵,将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科技创新
为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重庆天原强化原料、能源、技术“三大替代”,加快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碳、资源循环利用、产品转型升级。截至目前,累计投入研究开发经费2.3亿元,建成市级研发平台2个;累计获得专利授权(有效)49项。
重庆天原实施全卤制碱项目,配套建设MVR装置,以卤水替代原盐,以MVR技术替代传统多效蒸发技术,实现原料、技术替代,摆脱了传统氯碱企业对固盐的依赖。实施离子膜电解槽膜零极距改造等技术替代项目,HCl合成炉副产蒸汽综合利用、甲烷氯化物余热综合利用、50%碱能效升级改造、氯碱及甲烷装置冷凝水回收等节能降耗项目。企业综合能耗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水合肼产品能效达到行业标杆。
与此同时,为深入落实《“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要求,全方位推进公司数字化转型发展,重庆天原建成离子膜电解数字化车间与甲烷氯化物制造数字化车间,并实施5G+工业互联网项目,通过加工过程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检测与自适应控制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全面应用,打通生产管理侧与经营管理侧数据并建成一体化运营中心平台,实现了公司的数字化运营管理。
奋力打造绿色循环经济,加快强链补链延链,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重庆天原通过推行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减少企业源头污染排放。自2015年开始针对工业废盐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自主开发氧化—吸附—蒸发结晶技术,取代高耗能的高温热解工艺,解决了水合肼废盐水中TOC的去除问题,形成最具核心价值的水合肼废盐资源化循环经济使用。公司还实施了副产盐酸、四氯乙烯高沸物、氯碱盐泥等资源化高效综合利用项目。
重庆天原紧紧围绕氯碱化工基础平台,构建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引进并相继投产双氧水项目、含氯芳香族化合物项目、洗钢废酸综合利用生产三氯化铁项目、利尔稀酸项目、液体氯化钙项目、光引发剂项目。作为涪陵区重点项目的芳香腈新材料项目已进入土建施工阶段。该项目投资15亿元,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
“三室”建设
为未来发展赋能
荣誉属于过去,发展才是硬道理。重庆天原全面落实涪陵区委、区政府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大力推进实验室、工程室、工作室“三室”建设,为公司发展赋能。
据介绍,“三室”建设坚持紧紧围绕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瓶颈短板,疏通堵点、价值再造、绿色循环。“十四五”期间公司实施科技创新项目29项,技改技革近百项,实现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着力关键技术攻关项目3项,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重庆天原坚持对标行业一流企业,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为现代化企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坚持数字化变革,推动企业治理模式变革、方式重塑、能力提升。
百年天原,走过千山万水,未来仍需跋山涉水。天原人将持续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坚持“将重庆天原打造成为展现价值、迎头赶上、自励自强的西南地区重要氯碱产业平台之一”的战略定位,围绕“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主题,对内提升现有产业综合竞争力,对外加快推进产业链延伸及产业规模扩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洪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