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这就是重庆”——中国桥都记者见面会在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巴南端)举行。目前重庆已建成大大小小的桥梁超过2万座,其中跨长江、嘉陵江的特大桥共105座,创造了17项世界桥梁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桥都”。
涪陵作为一个滨江城市,拥有众多的桥梁。这些桥,在方便人们跨越长江南北和乌江东西的同时,亦让山、水、城友好而便捷地融合在一起。除了气势恢宏的长江大桥、乌江大桥等市民熟知的大桥外,涪陵还保存着170多座古桥,它们不仅反映着古人建桥的智慧,也引领着人们去追溯曾经那些厚重的历史。
神仙桥
神仙桥,位于涪陵区青羊镇山大村三组,坐落在青烟洞河两岸天然岩石上。其桥之绝妙在于“依山就势”巧架而成,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桥面宽4.6米,桥长31.7米,高13.5米。主拱跨度13.5米,拱高12.25米,占地面积145.82平方米。
神仙桥为石结构双拱桥,桥阶梯每级高0.3米,宽0.5米。东向一小拱长4米,宽2米,与主拱连接成一体。桥东端3米处的石头上刻有“大清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十九日建”题记。
桥面刻有一条鲤鱼,长78厘米。相传石桥竣工“踩桥”时,从河里跳上桥面来一条鲤鱼,于是按原形凿石铭记,至今线雕石鲤还清晰可见,栩栩如生。桥的拱顶石两侧,塑有高35厘米,宽15厘米的两尊石像。传说头面朝上的一尊,是修桥的掌墨师的化身,头面朝下的一尊,是帮助这位掌墨师选定地址“一月建成”的一位“神仙”的再现,“神仙桥”便由此得名。
神仙桥是当时村民通往外界的主要交通要道,对研究涪陵区清晚期古桥梁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碑记桥
碑记桥,位于涪陵区马武镇碑记村一组,地处古时涪州至南川碑记路上,小地名碑记桥,当地人又叫它月儿桥。始建于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桥碑刻有“绍熙甲寅”题记,是重庆现存最古老的规模最大的石拱桥。
碑记桥呈西南东北走向,全长31.5米,宽5.32米,高7.7米,跨度9.9米,占地面积167.58平方米。它横跨蒲江河支流东流溪,为单孔无铰式拱,用青条石建成,以原生石滩为基础,桥面铺石板,两侧为素条石栏,拱券石为纵联砌筑法,干式叠砌。桥面上的其他建筑物早年已毁,西桥头竖立保护标志碑一通,维修记碑一通,复制清代捐款功德碑序一通。
四川省政府于1986年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记桥具有典型的宋代民间建桥的风格,对研究涪陵区乃至我国宋代石质桥梁建造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龙门桥
龙门桥位于涪陵区蔺市街道川祖庙社区二组,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是重庆市保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石拱桥,2009年12月完成迁建工程,也是三峡库区唯一整体搬迁复建的古桥。
龙门桥由原南川县(南川区)匠人陈永恩负责承建,历时十三载方告完成。该桥呈东西走向,为三孔无铰实肩平桥,全长173.5米,宽8.75米,自东向西各拱跨约26.3米、28.2米、25.7米,拱矢高约14.5米,拱形为两点圆心,即左右圆心偏离一定距离,人们常称之为锅底券或桃形券。
桥面铺砌条石,桥面两侧立有高1.1米的石栏板,石栏板在根部开设排水孔,南北两面共开63个30×35厘米的泄水孔。桥南侧中拱顶部有一个呈三节葫芦状的石雕宝瓶,宝瓶背后的石栏板上刻有楷书“龙门”二字,对应的北侧石栏板上刻有楷书“龙门桥”三字。在南侧桥墩正上方,对称布置了一雌一雄两个石雕龙头,相对应的北侧桥栏上为两条龙尾。
龙门桥作为涪(陵)新(妙)公路和蔺(市)安(镇)公路的重要桥梁,在当地的经济建设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三洞大桥
十三洞大桥,位于涪陵区青羊镇山大村一组,为平板石桥,桥长58.6米,宽3.6米,高2到2.3米,桥面石宽1.2米,厚0.58至0.62米,占地面积210.96平方米。
该桥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由西向东第五桥墩上有“清道光二十九……”等题记。第十号桥墩有凹槽,宽0.4米。上游方向4、5、6桥墩为分水区,角度为30°至35°。桥上、下游有42个跳墩槽。十三洞桥体量较大,结构稳固,用整块巨石嵌入桥墩,桥墩嵌进河底的石质河床,铆接非常牢固,而且比较低矮,据说建成后就没被冲毁过,可见建筑工艺高超。
该桥东临中惠寺、西靠金丈岩,为旧时通往蔺市的主要道路。十三洞大桥的发现对研究涪陵区清晚期古桥梁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安澜桥
安澜桥,位于涪陵区蔺市街道凤阳社区六组,小地名为竹林坝,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澜桥曾经是连接蔺市街道与龙桥街道的主要通道。桥总长77.9米,宽7.1米,高14.25米,跨度18.63米,拱高11.8米,桥栏高2.45米,总占地面积553.09平方米。该桥石质结构,为单孔实肩凸面桥,桥面呈弧形,用石板铺成,两端各有阶梯式踏道9级,素面桥栏。桥中央外侧雕刻有龙首龙尾,桥头为石象。桥栏外北侧镌刻“安澜桥”三字和题记“大清咸丰六年……旦”(公元1856年)。桥上有咸丰年间的两则告示:“禁止桥上一带石坝不准打粮食,违者罚钱一串,绝不奉情”“近桥两岸熟土各宽留数丈以作桥基,子孙世代昌炽”。整座桥直接坐于基岩上,用青砂岩条石砌成,券脸石上有仰天石,内券石用白灰填缝。
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安澜桥被发现,2004年被涪陵区人民政府列为涪陵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还被收录在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所编撰的《中国名桥录》中。安澜桥展现了涪陵区清代的建筑风格及较高的工匠技艺,对研究清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万寿桥
万寿桥,位于涪陵区义和街道鸭子村四组,横跨下堰塘河上,修建于清咸丰丁巳年(公元1857年),为涪陵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桥长27.5米,宽3.98米,通高6.1米。万寿桥为3孔石结构券拱形桥,中孔跨度6.7米,拱通高5.2米,东、西孔跨度5.5米,拱通高4.2米。桥面用石板铺成。北面桥墩上有圆雕石龙头2个,北面东、西券拱上各有圆雕大象1个,南面桥墩上有圆雕石龙尾2个。
万寿桥南面券拱上方刻有“万寿桥,石口元□□□石遇□□□□”题记。据调查资料记载,桥南侧题记为“咸丰丁巳年修建”。
万寿桥为人行桥,是当地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桥周围风景秀美,山水相依,竹林掩映,可闻鸟语缠绵,仿似世外桃源,通过旧时的石板路,仍可一窥曾经的繁华。
弋阳桥
弋阳桥(一阳桥),涪陵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涪陵区新妙镇北门村。因该桥南北靠山,太阳顺着江油河东升西落,终日光照桥头,便有“一轮红日照桥头”的说法,并由此得名。
弋阳桥长77米,桥面宽7米,桥面面积539平方米。桥拱顶题记:“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该桥为三拱石材结构,用青砂条石错缝砌成。两桥头建有“三角形”护壁,以新妙方向开始,1号拱跨度为14.5米,2号拱跨度13米,3号拱跨度17.5米。桥拱高11.2米,护栏高1米,通高14.4米。在桥拱三个金石部位,分别雕有三条龙,龙头、龙尾在桥的两侧。两侧分别刻有“一阳桥”,在1号拱与2号拱之间刻有“遵州示设放生塘自一阳桥起鱼跳坎止于永禁毒鱼网□虾□鱼船鹰獭等情违者拿议罚”。
弋阳桥的发现对研究涪陵区清道光时期的建桥史有重要意义。(文/记者 谭艳华 图/涪陵区文旅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