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涪陵要闻
杨贵妃为何独青睐涪陵荔枝?
日期:2024-05-13
字 号:

涪陵荔圃春风公园内“荔圃春风”牌坊  记者 徐华东 摄

“荔枝道以涪陵为起点,自妃子园出发,途经垫江、梁平,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涪陵辞典》称:‘荔枝驿,在城西荔枝园,中唐时为贡运涪州荔枝而专设’。涪州(今重庆涪陵)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其中荔枝影响力最大、影响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5月8日,涪陵区智库文化专家汪树权谈及荔枝道时如是说。

涪州,地处北纬30°,自然条件优渥,适合荔枝生长繁衍。涪州荔枝最早记载于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荔枝作为天赐尤物,始贡于汉高祖,贡盛于汉武帝,因唐玄宗李隆基妃子杨贵妃独喜涪州生(新鲜)荔枝而名传于天下。

涪州生荔枝之所以作为贡品为杨贵妃所青睐,一是涪州“地产荔支,尤胜诸郡”(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卷六十一涪州》)、“涪旧有妃子园,颗最肥大”(《职方典·第五百八十卷》),即涪州荔枝品质最好,胜过其它郡县。二是荔枝不耐储藏,保鲜时间短,而在众多产地中涪州至上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的路程最短。三是“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支”(唐李肇《唐国史补》),杨玉环童年在西蜀度过,对蜀荔枝记忆尤其深刻。

随着岁月流逝、朝代更迭、政治中心调整,涪州离京城较远,涪州贡“生荔枝”之事渐渐远去。明万历年间(或云嘉靖年间)涪州唐朝最后一株荔枝树被毁,独留妃子园“荔圃春风”一景,供世人瞻悼遐想。

杨贵妃嗜涪州生荔枝,“荔枝道”为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所吟咏,他们或悲或喜或怒或恨,或抒情爱之情,或抒忧国忧民之怀,或抒报国之志,或将杨贵妃喜嗜远地涪州生荔枝奢华生活视为祸国殃民之根、安史之乱根源,留下了大量诗篇及文史资料。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韩维《谢送妃子园荔枝》:“年年驿使走红尘,贡入骊宫色尚新。妃子园名犹未改,一笼丹实寄闲人。”苏轼《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王十朋《次韵傅教授景仁马绿荔支》:“涪陵妃子谩名园,岂似闽南绿一盘。最喜色同青玉案,不妨功并紫金丹。画看红紫品流俗,诗嚼冰霜牙颊寒。吟罢闲观右军帖,来禽青李可同餐。”

汪树权说,之前有幸参与了由区政协组织的《涪州荔枝诗文选注》一书编著。该书对涪陵荔枝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为研究涪陵荔枝文化提供了充分的文化资源和人文支撑,其意义在于传扬涪州荔枝文化,展现涪陵荔枝独特魅力,再现涪陵荔枝昔日风采,展示涪陵深厚文化底蕴,增强涪陵人民文化自信。

“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联合协商会议将于5月15日至17日在涪陵区召开,将进一步提高涪陵知名度、美誉度,有利于推动涪陵文旅融合发展,有益于助推荔枝道申遗工作。”汪树权说,希望通过这样的会议讲好涪陵荔枝故事,讲好涪陵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记者 黄维娇)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