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中的车辆从展厅上方的轨道滑过
涪陵聚力打造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2个千亿级主导产业,2023年,先进材料产业产值达1194.1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48.3%。以创新促发展,涪陵正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聚焦重点产业链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开放式创新
全行业协同提升发展质效
落户涪陵多年的鑫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鑫源汽车”),主要从事微型客车、微型货车、MPV、SUV、皮卡、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等工作。该公司已拥有完善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产业链体系,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重庆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重庆市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等称号。目前,鑫源汽车在涪陵建有年产30万辆乘用车和3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基地。
创新一直伴随着鑫源汽车的发展壮大。2016年,该公司完成第一代研发模块搭建,多年来不断迭代升级,如今第五代研发模块的整体研发时长已较第一代研发模块缩短70%-80%。截至目前,该公司拥有授权专利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
凭借创新,鑫源汽车在汽车行业这片“红海”站稳了脚跟,不断前行。鑫源汽车的产品已远销俄罗斯、德国、巴西、阿尔及利亚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前7个月,鑫源汽车的海外销量已经达到2023年全年的海外销量,该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今年以来,鑫源汽车已陆续投放市场新产品10余款,其中重磅产品全新纯电平台开发的鑫源E3与鑫源E3L,上市即上量,开售一个月就卖了2000多台,获得市场认可。作为纯电城配物流用车,鑫源E3分别搭载宁德时代38.64千瓦时、41.86千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超过263公里,其货厢容积达到8立方米,空间利用率高达95%。大容量、长续航正是鑫源汽车深挖客户需求,联合多方创新的结果。
鑫源汽车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赵让祥介绍,鑫源汽车的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在对产品进行精准定位以后,我们坚持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形成技术‘护城河’。同时,以开放的态度,融合产业链上的各方资源,进行产品平台化开发,并不断迭代升级。这对整个产业链的研发、生产、交付的效率和效益都有提升。”赵让祥说。
汽车行业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迭代更新快,鑫源汽车“核心在我 联合发展”的开放式创新,高效利用800人的自有研发团队开展核心构架、核心模块的技术研发,同时充分发挥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聚合优势,联动大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供应商,进行技术联合开发。
近期,鑫源汽车在涪陵区科技局的支持下,与多所高校合作进行《基于人工智能的车载嵌入式驾驶员智能监控系统研发》和《基于面向智能车的地下停车场车-路-图协同高精度定位方法的研究》,针对驾驶员走神、疲劳和犯困等异常行为开展监测与预警,满足自主代客泊车、停车场智能监管等需求。
“联合开发的创新成果不仅用于鑫源汽车,也可以与行业共享。这样的联合创新不仅有益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行业降本增效。”赵让祥说。
本土化育才
助创新链产业链扎根涪陵
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新企业刚“呱呱坠地”就不得不“疾速奔跑”。重庆卡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重庆卡涞”)2022年8月落户涪陵,短短两年时间,已成为重庆市高性能复合材料链核企业、涪陵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部件重点企业,其中技术的优势功不可没,创新助推重庆卡涞快速发展。
重庆卡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依托母公司杭州卡涞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成果,重庆卡涞生产的复合材料轻量化电池箱上盖通过汽车行业IATF16949认证,该上盖不仅减轻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整体重量,还具有轻质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腐蚀、阻燃防火、可设计性强、易成形等优良性能,能更好地保护动力电池,有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眼下,重庆卡涞的多条生产线正满负荷工作,全速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乘用车碳纤维车身结构零件及分总成、商用车复合材料轻量化零部件。生产车间里,智能机器高速运转,3-5分钟就制造出一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箱体上盖。今年3月以来,该公司订单量由之前的每月1.8万件增加至每月2.5万件,产品型号由之前的7个增加至9个。
在创新上,重庆卡涞积极推动本土化策略,与重庆华峰、联洋、幄肯新材料等涪陵区龙头企业,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开展产业协同创新,积极迅速融入涪陵千亿级材料产业集群。同时,重庆卡涞还将人才培养的目光放到了涪陵本土。
7月3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对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的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予以公示,在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结果中,长江师范学院的材料与化工等3个专业入选。涪陵区将拥有培养材料与化工专业的硕士点,这对材料产业大区涪陵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该硕士点也将成为重庆卡涞培养人才、打造创新链的重要抓手。目前,重庆卡涞已经与长江师范学院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建人才培养培训平台,共同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
该公司综合部负责人瞿瑶介绍,重庆卡涞落户涪陵之后,就启动了本土化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希望重庆卡涞与涪陵的高新技术人才共同成长,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助推重庆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瞿瑶说。
科技创新+人才强区
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年来,涪陵区积极落实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区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涪陵2023年度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指数居全市第1、科技创新环境指数居全市第4、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全市第5。
涪陵区与市科技局、长寿区共建涪长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区,创全市跨区科技合作先例。目前,涪陵国家火炬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聚集高新技术企业10户,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产值占全市20%;有国家级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聚集科创企业37户,发明专利超300件,持续打造页岩气绿色高效开发市级技术创新中心、页岩气化工新材料市级重点实验室。全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总量达125个,科技型企业突破2200家。
涪陵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区科技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区首位战略,聚焦主导产业提速、创新主体提量、研发平台提质、创新人才提能、成果转化提效、科创品牌提塑六个方面,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为重庆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文/记者 温显杰 曾敬 图/实习生 吕汶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