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涪陵要闻
“涪陵榨菜”获评重庆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日期:2024-08-22
字 号:

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的青菜头种植基地 记者 施露 摄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近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全市10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其中,涪陵区的“涪陵榨菜”入选。小小青菜头孕育出百亿大产业,成功将优美生态环境“产品化”并合理高效变现。

北纬30度附近、亚热带季风气候、低山浅丘为主、长江与乌江流淌滋润……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榨菜的原材料青菜头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从19世纪末开始,榨菜就与涪陵紧密结合在一起。百余年来,涪陵榨菜逐渐从传统作坊式生产发展为规模化、智能化生产。如今,涪陵种植的青菜头已达73万亩以上,榨菜全产业链产值已超过140亿元。

但是,涪陵榨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遭遇生产方式对生态不友好的困境。青菜头传统种植模式中的焚烧烟雾、榨菜加工生产的大量菜皮、榨菜加工生产中的高盐度水等都是污染环境的难题。长期以来,涪陵区积极推动榨菜行业从传统作坊式、分散式生产逐步向集中、规范、绿色的生态方式转变,让“青疙瘩”变成“金疙瘩”。

改变耕作方式 无废乡村的美丽变身

榨菜生产是从一粒种子开始的。秋冬种青菜头、春夏种玉米等作物,是涪陵区不少青菜头产地的轮作方式。按照传统耕作模式,种植户会在9月播种青菜头种子前,将玉米秸秆焚烧还田沤肥。期间产生的烟雾会污染空气,甚至会引发火灾。“世界榨菜第一村”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曾遭遇到这个困扰。

近年来,二渡村通过打造“无废乡村”,为青菜头的生长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基础环境。2023年,江北街道将二渡村90%的秸秆集中回收进加工厂,制作饲料;同时推广“配方肥+秸秆还田”“配方肥+有机肥”“配方肥+绿肥”“配方肥+土壤改良”“菜-沼-畜”“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模式,不仅降低了化肥使用量,还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污染。

如今,二渡村榨菜产业综合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

环节逐个优化 变废为宝的生产策略

进入青菜头砍收季,上万吨青菜头从地里采摘、砍去茎叶后,只保留“芯”的部分用于加工,留下了大量的茎叶。“以前茎叶当垃圾扔掉,如今茎叶有了新用途。现在主要是将脱水后的干榨茎叶制作成生物颗粒燃料或牛羊等动物饲料的添加剂。”涪陵榨菜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芯”的腌制环节,榨菜生产遇到了“核心”难题——如何处理腌制榨菜高盐度水。因为腌制后的榨菜盐水存在高盐、高氮、高磷、高有机物等水质特点,榨菜行业年产榨菜废水量约200万吨,如若处理不好,将对长江生态环境造成不小的威胁。

虽然处理难度大、处理成本高,但再难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守好生态底线。为了强化榨菜废水治污清源,涪陵出台了“收榨菜原料必须收集榨菜腌制废水”制度,建立起精细化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早在2000年,涪陵就开始探索榨菜废水的治理,如今各个榨菜生产企业已建设投用榨菜污水处理设施。记者在涪陵榨菜集团白鹤梁榨菜厂的污水处理站看到,进站时深色的榨菜废水经过处理后,变得清亮透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白鹤梁榨菜厂负责人介绍,通过使用MVR蒸发浓缩系统对榨菜腌制盐水进行蒸发浓缩,每年能回收食盐约160吨,减少含盐水排放5万吨,开发生产榨菜酱油约5万吨,新增产值8000万元,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为此,涪陵区推动榨菜行业向集中、规范、绿色的生产方式转变,让小小青菜头带动16余万种植户、1700余个原料加工户、60万农民增收致富,让生长在绿水青山间的“青疙瘩”变成了“金疙瘩”,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记者 温显杰)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