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后的千丘塝梯田丰收景色
9月10日,在渝举行的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上,自然资源部发布第二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重庆市涪陵区大顺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等15个典型案例入选。
“涪陵区大顺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自然资源部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该试点以“多规合一”为切入点,通过整合项目、聚集资金、协调用地布局,形成建设规划“一张蓝图”,促进部门间协同配合和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盘活了试点区土地、林地、废弃宅基地、文化旅游等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该项目让美丽乡村更宜居宜业,农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统筹涉农资金 规划“一张蓝图”
大顺镇(2021年11月1日,市政府批准大顺乡改为大顺镇)在国家生态安全总体格局中位于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在72%以上,水资源丰富、历史遗迹众多、文化资源丰富,但过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道路和污水处理设施配套不足、耕地碎片化较为严重、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大量宅基地闲置、大片耕地撂荒,一些村几乎成了“空心村”。
2019年,“大顺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试点。大田、新兴、天宝寺3个村纳入实施范围。项目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协调空间布局和工程布局,采用生态化规划设计手法引领整治工程。
“大顺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共计投入财政资金85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9700余万元,2022年4月完成工程建设并通过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组织的验收。
建管用相结合 保障耕地利用
金秋九月,大顺镇大田村千丘塝梯田层层叠叠,犹如铺上了一张金色地毯,微风吹过,稻香扑面而来。梯田里,当地群众挥镰割稻,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大顺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共修复千丘塝、新湾等区域梯田14.95公顷,该区域现已整体流转用于水稻制种,去年收获水稻种2.3万公斤;新兴村片区则是发展有机水稻种植,年产量近5万公斤。
整治后,实现新增耕地29.2788公顷。试点区农田耕作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耕作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明显降低,耕地利用率达到100%,新增土地流转2750亩,促进了耕地保护和高效利用。
通过村四旁地整治、庭院美化、景观改造等“微田园”整治,村民房前屋后变成了“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构建起了美丽宜居乡村新画卷。
盘活乡村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项目实施后,撂荒土地得到开垦,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加持,直接促进了项目区土地的流转。大顺镇先后引进太极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天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在不影响林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仿野生生态种植灵芝、黄精、石斛、仙茅等中药材,复合利用林下空间,提高综合经济效益。2023年,大顺镇中药材产值达2亿元。
村民在当地林下灵芝种植基地务工
试点区村集体引入社会资本,开创“农户+集体+企业”托管式联合运营模式,共同盘活闲置宅基地18宗6080平方米。通过闲置宅基地和土地的收储和招租,吸引种植大户和3家农业企业投资近3300万元,推动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和180余户农民就近就业务工,每年户均增收约1.8万元。
试点区以川东农民革命领袖李蔚如故里红色文化为底色,通过修复碉楼民居建筑群、陈氏庄园等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唢呐石、千丘塝梯田等特色自然景观,联袂天宝大寨、佛教文化天宝寺等景点,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有机串联。同时,通过打造共享农庄和农家乐,提升乡村配套服务设施和运营接待能力,打造了农耕体验、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红色研学4类特色品牌产业,成为“红色涪陵”不忘初心之旅、“田园涪陵”乡村休闲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试点区年接待游客由整治前100人次跃升至30000余人次,年均旅游收入300余万元,农户也跟着吃上“旅游饭”,年人均旅游收入增加8034元,充分彰显“绿色”生态产品和“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文图/记者 何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