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俊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的建议》(第119号)收悉。经与协办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局、区民政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委牢固树立“大抓平安、抓大平安”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突出“除险清患、惠民有感”工作导向,变革重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主动融入一体推进平安涪陵、法治涪陵工作格局,注重依法定责、依规明责、依纪追责,形成工作闭环,有力压实各层级工作责任,在政法、公安、民政、卫健、司法、残联等部门和各镇街的辛勤努力下,我区连续10年未发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致人死亡案(事)件,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相关指标情况。全区截至2024年4月30日,全区在册患者4903人,报告患病率4.37‰相比2023年4月同比增长0.09‰,规范随访管理患者4832人,规范管理率98.55%同比增长3.55%,规律服药率96.61%同比增长9.31%,面访率98.31%同比增长4.54%,体检率54.8%同比增长28.54%。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50人,基层专职精防人员76人,配置比为1:64.51。
(二)健全工作机制。建立“1+5”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体系,区司法局牵头成立重点专项组,卢政副区长任组长,下设5个办公室,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健康委,政法、卫生、公安、教育、民政、残联、财政等部门为办公室成员。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联席会议,郑小平副区长任组长。各乡镇街道建立以镇长或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综合服务管理小组,覆盖率100%,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实行党委书记和镇长/办事处主任的双组长制度, 社事办、平安办、派出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成员。村社为0-5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一对一的关爱帮扶小组,同时为3-5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一对一的联合服务管理小组。
(三)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排查评估“防漏管”。通过开展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春、秋专项清查摸排行动,采取“日常排查+专项排查”的方式,逐一上门核查、动态评估,完善患者档案。联合随访“提质量”。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分色管理,定期开展随访探视、诊断评估等,动态掌握患者病情、治疗、服药、监护等情况,为弱监护/无监护患者指定村社干部为他的监护人或第二监护人,有单位的指定单位人员为他的监护人或第二监护人,为看病不方便特殊患者送药上门,对病情稳定患者帮助其回归社会。
(四)强保障惠民心。将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范畴,每年都为患者监护人购买责任险,为所有患者均购买医疗保险,家庭贫困患者全部纳入低保救助,为特困患者、临时救治和一次性救助患者救助金;按照每人每年2200元的标准免费发放二代精神药物,每季度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乡镇街道巡诊和发放日常救助基本药物;区财政为特殊困难家庭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每人每年3个月免费住院治疗,且治疗期超过3个月的自费费用,若监护人无力承担,由乡镇街道财政承担,落实救治救助经费保障,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
(五)抓核心提效能。一是建立定期督导机制,每季度全覆盖督促指导全区27个乡镇街道、425个村(社区)健全综合管理小组、联合服务管理(关爱帮扶)小组,确保高效落实。二是明确2家医院作为精神疾病定点医院,3家医疗机构作为精神障碍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定点收治医院,畅通就医渠道,强化患者救治。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将建设三级精神卫生中心项目纳入规划,强化病人收治能力建设,预计2024年完成主题建设。三是加强医疗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对口帮扶制度,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配置1-3名专兼职人员从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8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科执业医师为专职精防人员。四是每年组织多部门联合培训4次以上,实现“区-乡-村”三级网络工作人员全覆盖,培训1万余人次。加强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建设。五是规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制度和流程,健全治疗、转诊、入出院等各项制度,确保患者在院内治疗、转诊和院外康复的无缝衔接。
(六)强技术保安全。一是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信息交换制度,定期交换患者信息。市外、区外、区内、及时准确进行信息交换,卫生、公安、综治、民政、残联等部门定期交换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联防联控。综合管理小组成员之间、联合服务管理小组和关爱帮扶小组之间,相互通报患者随访、诊断评估、肇事肇祸等情况,跟踪患者住院、服药、监护、病情等信息。二是将精神障碍患者画像纳入公安系统,通过图侦技侦手段查找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高失访患者的查找效率,部分重点人员采取视频监控的形式降低失访几率。三是运用“社会愉悦.精神卫生”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了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工作。系统能实现市、区、镇街、网格等四级联动,具有多部门、多角色、多跨场景功能,能及时查看全区患者的基本情况、随访预警、指标分析等实时数据,进一步全方位规范服务管理。
(七)提认识强应急。建立和完善应急处置制度。研究制定了《重庆市涪陵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应急预案》,对工作原则、管理对象、组织体系、部门职责、突发事件防控与报告、应急处置流程等进行了明确。每年组织全区组织公安、卫生、街道等多部门和单位开展针对肇事肇祸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及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避免因应急处置不及时造成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
(八)进社区促康复。积极利用“渝康家园”开展同伴支持活动,组织符合条件的精神障碍患者参加社区康复,开展同伴支持活动、培训患者及家属、基层工作人员,助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充分利用“精神卫生日”等重要节日时间点,各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宣传活动方案,开展进学校、进社区等“五进”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标语横幅、LED宣传屏、街头和学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电视宣传等形式向广大群众普及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知识,逐渐提高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二、关于所提意见的答复
(一)关于您所提的第一点建议如何提升综合服务管理能力。我区按照“应管尽管、应列必列、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要求,坚持“政府领导、卫生健康委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和“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开展服务管理工作。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1+5”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体系,设置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建立以镇长或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综合服务管理小组,覆盖率100%,村社为0-5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一对一的关爱帮扶小组,同时为3-5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一对一的联合服务管理小组,并建立落实定期会议、全面排查、诊断评估、信息交换、联合随访、联合处置、救治救助等制度;二是通过开展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春、秋专项清查摸排行动,采取“日常排查+专项排查”的方式,逐一上门核查、强化疑似、新增患者的排查、动态评估,建立健全进一步患者档案;三是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分色管理,定期开展随访探视、诊断评估等,动态掌握患者病情、治疗、服药、监护等情况,为弱监护/无监护患者指定村社干部为他的监护人或第二监护人,有单位的指定单位人员为他的监护人或第二监护人,为看病不方便特殊患者送药上门,落实患者规律服药工作;对病情不稳定患者出现明显精神症状、情绪暴躁或行为冲动等情况的患者要及时研判,落实好双向转诊制度,尽快送医救治等;四是针对曾经有肇事肇祸行为,有信访诉求等存在风险的重点患者,乡镇(街道)建立健全重点患者花名册,在重点时节、重要敏感时段,增加随访频次,落实“日点名”等管控措施,严防在管患者无脱管失控,将潜在风险隐患化解掉;五是我区运用“社会愉悦.精神卫生”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了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工作。系统能实现市、区、镇街、网格等四级联动,具有多部门、多角色、多跨场景功能,能及时查看全区患者的基本情况、随访预警、指标分析等实时数据,进一步全方位规范服务管理;六是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信息交换制度,定期交换患者信息。区内、区外、市外及时准确进行信息交换,卫生、公安、综治、民政、残联等部门定期交换信息,实行资源共享,联防联控。综合管理小组成员之间、联合服务管理小组和关爱帮扶小组之间,相互通报患者随访、诊断评估、肇事肇祸等情况,跟踪患者住院、服药、监护、病情等信息。将精神障碍患者画像纳入公安系统,通过图侦技侦手段查找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高失访患者的查找效率,部分重点人员采取视频监控的形式降低失访几率,2019年以来失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从132人将至10人;七是建立和完善应急处置制度。研究制定了《重庆市涪陵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应急预案》,对工作原则、管理对象、组织体系、部门职责、突发事件防控与报告、应急处置流程等进行了明确。每年组织全区组织公安、卫生、街道等多部门和单位开展针对肇事肇祸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及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避免因应急处置不及时造成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八是强化培训和宣传。每年组织多部门联合培训4次以上,实现“区-乡-村”三级网络工作人员全覆盖;充分利用“精神卫生日”等重要节日时间点,各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宣传活动方案,开展进学校、进社区等“五进”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标语横幅、LED宣传屏、街头和学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电视宣传等形式向广大群众普及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知识,逐渐提高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二)关于您所提的第二点建议如何进一步加强出入库管控。一是市级自主研发“社会愉悦.精神卫生”应用系统,目前2库合一还在完善中,待完善后,区公安局牵头,各乡镇街道具体实施依托日常随访、诊断评估等措施,对公安库符合出库条件的患者及时进行清理出库,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行病情稳定出库,病情复发入库动态管理,有效降低我区公安库患者比例;二是持续加强专业能力。涪陵精神卫生中心每年开展本院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每月开展基层精防人员理论考核并通报考试成绩,每季度实现一次全员覆盖,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帮扶制度,每季度开展技术指导,共同随访重点患者,解决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三是压实监护责任。区委平安办正在围绕以监护人为责任主体,进一步优化以奖代补政策,拟对有奖监护制度机制进行重塑变革,通过评价监护人监护效能,按监护情况分季度、分标准发放以奖代补资金,推动监护更实,市级正在研究以奖代补政策全覆盖。
(三)关于您所提的第三点建议如何搭建康复服务网络。一是我区在崇义街道中慧社区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通过开展“悦来悦好”生活技能训练、“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心理治疗和康复等小组活动,有效提高精神障碍患者自理率。2023年区民政局联合财政、卫健委、残联联合制定《重庆市涪陵区“精康融合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形成民政牵头推动、部门联动配合、乡镇街道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通过融合卫健委“同伴支持”、残联“渝馨家园”项目,综合利用现有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等资源,科学选定服务场所,按照“中心+站点”的布局架构,2023年完成5个街道、39个社区、3个乡镇康复站点建设,今年将按计划扩大覆盖面;二是依托重庆市涪陵精神卫生中心建立技术指导服务中心,建立“精康融合行动”区级专家指导组,对服务机构广泛开展技术指导、评估督导和培训示范工作,不断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加强多部门能力培训,除积极参加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培训基地培训外,区级相关部门组织培训3次,对乡镇街道、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村(社区)联管小组、社区康复机构人员及志愿者进行培训,实现了三级工作人员全覆盖,有效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引入社工组织涪陵向日葵、麦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项目中部分康复服务。三是我区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精神卫生日”等重要节日时间点,制定宣传活动方案,开展进学校、进社区等“五进”宣传活动,使用悬挂标语横幅、LED宣传屏、街头和学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电视宣传等形式向广大群众普及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知识,逐渐提高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融入服务,推动其参加社区活动,建构社区关系网络;通过整合社区、社会和医疗资源,坚持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的原则为其提供服药训练、居家康复指导、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能力训练、职业能力训练,心理康复,同伴支持,困难帮扶等多元化社会工作服务,满足精神障碍患者需求;通过社区与社工机构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共驻共建等多种方式加强与社会各层的沟通联系,通过QQ群、微信群、宣传专栏、宣传展板、宣传海报,志愿服务活动等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向居民群众宣传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工作的精神和重要意义,提高居民群众对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为社区深入开展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强化党建引领,压实属地责任。依托平安建设“一把手”工程,压实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一把手责任,划分“责任田”,将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区委常态化安全信访稳定大排查、大化解、大整治、大督导、大评估,每季度由区四大班子领导带队,对区级有关职能部门和27个镇街进行全覆盖督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点对点交办整改,回头看评估成效。督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落地落实。
(二)发挥基层网底作用,开展全面排查。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楼栋长、村(社)干部作用,利用日常加专项行动,对辖区全覆盖排查,实现“应排尽排”,进一步摸清患者底数。加强对流动患者的排查,基层派出所要利用“一标三实”、暂住登记等,对流动暂住的疑似患者进行初步摸排,对摸排出的疑似患者及时报涪陵精神卫生中心进行诊断,提升报告患病率,落实分级分色分类管理措施。
(三)推进信息手段,简化规范服务流程。积极推进“社会·渝悦·精神卫生”智能化应用,纵向覆盖“市-区-镇街-村社”四级,横向联通党委政法委、公安、民政、残联、医保等部门(单位)。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解决以往医疗机构填报繁琐、多部门信息不能实时共享、基层多部门随访信息不能实时交换、患者分色分类不及时不智能、基层表格(虚假)随访等问题。
(四)加强财政投入,提升服务效能。建议建立长效针剂基金机制,将长效针剂纳入医保报销,不足部分由民政、残联提供专项资金进行补助,形成长效机制,减少因服药不规律,监护不到位引起患者病情复发和肇事肇祸风险。二是建议人社、财政等部门建立精神科人才激励政策,提升人才引进力度,扩充我区精防队伍,提高防治能力。三是区委平安办正在围绕以监护人为责任主体,拟对有奖监护制度机制进行重塑变革,通过评价监护人监护效能,按监护情况分季度、分标准发放以奖代补资金,推动监护更实。
(五)设立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基层工作积极性。针对基层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没有工作经费等问题,建议区级设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专项工作经费,对基层精防人员和其他联合服务管理小组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予以保障。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健康意识。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各级各部门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利用好各种宣传平台普及“精神障碍可防可治”的知识与理念,深入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增进公众对心理健康及精神卫生服务的了解,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相关科普知识,使其充分认识到规律服药的重要性,以及不服药、擅自减药、停药等的危害,提高早期识别病情复发的能力及简单处理方法,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障碍、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能力,减轻患者的病耻感,提高患者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融入服务,推动其参加社区活动,建构社区关系网络,有效防止因治疗不及时病情复发,导致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发生。
(七)筑牢防护网络,实现前端干预。建议压实各乡镇街道责任,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社会治理中心/综治中心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服务站,2024年60%的镇街、村(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2025年75%的镇街、村(社区)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2026年100%的镇街、村(社区)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和预防,加强前端干预,降低肇事肇祸风险隐患。
(八)强化突发快响,防止肇事肇祸。加强对镇街、村(社区)联合处置实战演练的培训指导,同时,探索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居住地周围建立由家属、邻居、网格员、党员等群防群治力量组成的最小应急处置单元,最大程度降低肇事肇祸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
(九)强化社区康复,提升康复能力。紧紧围绕“提质增效年”建设目标,通过开展系列康复服务,有效提高精神障碍患者自理率,降低病情复发率,打造以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更好满足我区精神障碍患者群体的自我管理、康复训练需求。
(十)工作考评奖惩化。坚持条块并重,每年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平安涪陵建设年度考评,并从2024年起纳入“平安报表、平安稳定问题清单”季度晾晒比拼,树立鲜明工作导向,压紧压实各方责任。
此复函已经党委书记、主任袁鸿剑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您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