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涛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中医药工作的关注和关心。您提出的《关于创建涪陵区中医药典籍(古籍)研究所的建议》(第245号)收悉,对加强我区中医药古籍保护、利用、宣传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经征求区农业农村委意见,现答复如下:
2017年,我区成立涪陵区古典医籍研究室,办公室地点设立在区中医院。由区中医药学会组织一批热爱中医药古典医籍、自愿参与研究工作的名老中医药专家、青年中医药研究生,作为研究室人员,对现存图书馆的古典医籍进行初步研究,深入挖掘以《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确有学术推广价值的古典医籍。
一、针对“加强中医药典籍保护”建议
一是持续推进民间中医药特色的挖掘。区非遗中心深入挖掘具有涪陵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已将李志沧传统中医正骨术等11项传统医药纳入区级非遗项目予以保护,其中有2项已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同时,我区在今年1月举行了“中医药良方妙技”挖掘征集启动会。我区中医药学会通过走访、招募等渠道收集中医诊疗技术与中医药内服经验方,进行甄别、讨论、研判、分析、考察、评审等程序,将符合要求的报送市级主管部门。目前,受理线索10条良方妙技,报送市卫生健康委3条。二是持续加强典籍的保护。从2015年起,我区中医院、中医药学会积极主动开展该书的寻找和影印本出版工作,通过涪陵区民建、民盟等民主党派集体提案,争取政府资金8万元支持,成立了《古本伤寒杂病论》整理委员会,区中医院、区少儿图书馆、区中医药学会协调配合,通过各有关单位的积极努力,完成了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成为我区继“榨菜文化、易理文化、白鹤梁文化”后又一文化名片。三是推进典籍数字化利用。我区《古本伤寒杂病论》整理委员会多次与区图书馆协商将《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进行数字化扫描、翻印、研究,在2024年区图书馆争取到上级资金对《疮伤经验全书十三卷》《活动心法大全九卷》《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等古籍开展数字化工作,并以数字古籍文化长廊方式展出了《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提高古籍的保护和活化利用。
二、针对“加强中医药典籍研究”建议
一是设立典籍专业人才。目前我区古典医籍研究室下设专家组和课题组。专家组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名老中医专家若干人组成,负责对中医古籍挖掘整理的指导工作进行了指导,课题组由专家和热爱中医的中青年中医骨干若干人组成,负责对其学术价值进行了研究与整理工作。二是持续推动古籍研究。近年来我区多次举办了以“伤寒”学术研讨年会,深刻分析《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使用经方的现状。
三、针对“加强涪陵中医药文化传播,助推涪陵文旅融合发展”建议
一是让中医药文化多元化传播。目前我区设立区图书馆“古籍文化长廊”和区中医科普基地,依托古籍文化长廊和中医药科普基地,我区集中展出了《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和组织中小学生通过参观中药实体标本、图文材料和中药科普视频等,多角度认识中国瑰宝“中药文化”,普及适宜青少年掌握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同时2024年我区以创建全国示范市为契机,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定期开展中医药文化下乡普及活动,在全区27个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了中医药展示区和在374个村卫生室设立了中医药宣传栏,对中医药文化内涵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阐释。二是构建中药材实物展示。国药太极集团建立了一座集中药科研、文化交流、科普教育、艺术鉴赏于一体的中药标本馆,由标本展示区、互动展示区以及主题文化区构成,占地面积近 1000 平方米,收藏各类中药标本 6000 余件,其中通过图片、实物、视频、互动体验等展示的标本达 2000 余份。目前,设有国药太极药用植物园占地面积 158 亩,栽培药用植物 200 余种,主要有铁皮石斛、鱼腥草、当归、淫羊藿等。在大顺镇新兴村的药用植物展区,中药食材种类丰富多样,有黄精、灵芝、阳荷等。这些中药食材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药用文化,可让参观者了解到它们的药用以及食用价值和历史文化。三是对于构建以中医药历史及出土文物、古籍、场景复原以及中医药历史文化的建议。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所涉历史时期及文物种类繁杂多样,而我区当下所拥有的中医药历史文化相关藏品与资料尚不够充足丰富,致使建立以中医药历史和出土文物、古籍、场景复原等展示为主的中医药文化历史展示区的条件尚未成熟。四是建立以中医药理论文化的中医古籍文献校勘整理的建议。中医药文化展示区以及校注数据库均需投入大量资金,涵盖场地建设、藏品征集、展览策划、技术支持等方面。由于我区目前仅有中医专项财政资金,当前尚无法承担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在构建“中医医案校注数据库”方面,我们同样面临诸多困境。中医古籍文献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资源整合难度颇高,整理与校勘工作需要大量专家人力投入,且需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再则,建立校注数据库涉及信息技术与古籍整理双重知识背景,技术要求较高,需跨学科及跨多部门协作。五是打造一个具备数字中医药演示的方式,借助网络技术构建数字中医药场景的建议。需要有在中医药领域和现代人工智能多学科专业知识与技术支持的团队。但目前我区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支撑起高水平的数字中医药文化展示。此外,资金投入亦是制约我区开展数字中医药文化展示工作的关键因素。同时,中医理论转化为数字展示内容,需深入领悟中医理论的精髓,并具备相应的技术转化能力。目前中医基础理论涵盖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诸多方面,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且相互关联。这种复杂性致使中医理论难以简单地进行量化和标准化,从而加大了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的难度。中医理论还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这进一步增加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后续进程中,我区对中医药文化展示工作仍持积极态度,对于尚未开展的工作,我们将持续努力,积极探寻解决方案,期望未来能够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四、针对“加强中医典籍利用”建议
尽管目前还未充分利用中医药典籍研究成果来挖掘更多的文化资源和产业潜力,但在2023年,我区已成功举办了重庆首届黄精文化节与重庆首届灵芝文化节。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融合了文艺表演、黄精小吃品鉴、灵芝园游览、中药材种植体验以及养生文化沙龙等多种形式,有效推动了我区中药材产业的全方位发展,形成了集种植、加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及康养文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融合模式。全面促进了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的蓬勃发展,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区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目前创建涪陵区中医药典籍(古籍)研究所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到内容梳理、平台搭建、技术支持、资金投入、公众认知度等多个关键环节。需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统筹规划,区编办和区人社局出台相关人才政策,区财政局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和区委宣传部、区卫生健康委区、文化旅游委、区科技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努力和配合。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区中医药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今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此复函已经党委书记、主任袁鸿剑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征询意见表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6月14日
(联系人:任骐宇,联系电话:023-7237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