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应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建议》(个人提案第196号)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建议对推进我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指导意义,我委召集区科技局、区招商投资局、涪陵高新区管委会、白涛工业园区管委会等相关协办单位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进行汇总,函告如下:
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引导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市级层面制定印发的《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合成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重庆市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等文件均提出了在聚氨酯、聚酯等产业链方面加强稳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合成材料产业链的任务。将依托本地现有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提升完善聚氨酯、聚酰胺、聚酯等产业链,在战略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方面大力支持涪陵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并进一步明确了实施路径。结合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区政府办印发了《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涪陵新篇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 年)》和《涪陵区工业发展“十百千万”工程、“五大”行动、“四大”专项方案》,采取多部门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进一步抓好方案落地落实。2023年,我委联合区招商投资局,借助赛宝研究院等专家团队力量,编制涪陵区产业招商规划,重点突出聚酯、聚氨酯、聚酰胺等现有石化新材料优势产业和先进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产业链上下游招商,进一步细化招商图谱,研判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环节,明确招商引资方向和重点。
下一步,进一步聚焦“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紧扣 8 个产业方向、16 条产业链,动态完善产业图谱和企业“填空卡位”台账,在主攻主导特色产业项目的同时,积极围绕重点产业进行强链补链,真正从“地毯式招商”向“地图式招商”转变,推动形成“招来一个企业、完善一个链条、育成一个产业”的良好局面。持续支持卡涞科技、重庆华峰、重庆万凯等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积极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二、关于“强化集群内部互动,营造共生发展的产业生态”的建议
积极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推动“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1238”产业科创体系深度对接,积极探索“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成果转化路径,发挥涪陵高新区、白涛工业园区、慧谷湖科创小镇等平台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整合企业、高校等科创资源,以“企业+科研院所”等模式成立10个产业创新联合体,围绕新材料产业开展协同创新。鼓励华峰、万凯等龙头企业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强化华峰锦纶纤维尼龙66,并延伸发展下游尼龙66产品,打造聚酰胺完整产业链。依托己二酸原料,结合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1,4-丁二醇、聚四氢呋喃等化工原料,稳步壮大聚氨酯树脂产能,向上游发展BDO、PTMEG等,向下游发展TPU、超纤等。重点发展氨纶、HDI、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弹性体、水性聚氨酯涂料、合成革等聚氨酯产品,应用于下游汽车、家居、纺织鞋业、保温、医疗卫生、体育、交通运输等行业。依托PTA 原料及白涛新材料科技城化工原料基础,面向汽车、电子、装备、环保等领域,着力延伸PTA 下游聚酯、纤维、纺织等产业,形成以PTA 下游产业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加快推进“链网式”融通发展。按照“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的思路,鼓励中小企业接入已建成的“链网平台”,发挥“链网平台”企业集聚、数据汇聚、信息互通的作用,打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支撑中小企业发展供应链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绿色节能生产、柔性化生产、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有效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固链强链。2024年区经信委主要领导带队前往北京协助蓬威石化解决PX原料问题。
下一步,加强与长寿等新材料产业强区跨域联动,调动华峰、巴斯夫等头部企业积极性,优化整合己二酸、MDI等产能优势。依托长寿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打通原油炼化与高端化工产业链条,推动实现烯烃、芳烃等高附加值、紧缺型化工原料本地供应,形成物料互供、协同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进长南线四方山阀室与中石油长江西阀室天然气输气管道、白涛阀室扩建等项目建设,不断加强区域管网与国家管网的互联互通,提高涪陵页岩气产能释放和就地利用能力,强化新材料产业用气保障,努力降低用气成本。
三、关于“搭建高端创新平台,提升集群自主 创新能级”的建议
积极推动科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涪陵科技创新中心,构建技术研发云平台、科技服务云平台和产业孵化云平台,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和标准化厂房,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共性资源和公共服务,集聚科创企业团队106户,培育科技服务机构61家。加快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以“一区一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快升级国家高新区,慧谷湖科创小镇首开区科创基地一期主体完工,联合香港科技大学、长江师范学院共建长江科创学院,打造未来科创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地、产业创新策源地,落户中科大量子信息、北京理工先进材料等高端科创研究院16个。积极推动企业创新研发。因地制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畅通研发成果商业转化、产业化开发渠道,持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158家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引导构建“企业+高校院所”“企业+创新载体”“企业+企业”等创新联合体模式,开展技术合作、项目共研、平台共建,推动形成“高校院所专家入园进企,企业科研与高校科研良性互动”的格局,我区企业联合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28个。
下一步,以高新区科创CBD、长江师范学院、慧谷湖科创小镇为核心,构建“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大型孵化社区,探索“科创+金融”服务模式,集聚新型研发机构,引育科创企业和人才团队,打造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产业链集聚孵化平台,不断提升创新生态,构筑产业科创硬核支撑,打造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及高技术产业培育的创新综合体。
四、关于“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的建议
积极做好产业用地空间保障,2023年,我委针对白涛工业园区发展空间受限问题,积极向市上请示拓展范围,市政府于2023年8月24日以渝府〔2023〕21号文件批复新增5.6807平方公里纳入园区规划建设范围,进一步保障了涪陵区产业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园区开发区改革、亩均效益改革等,加快盘活存量工业用地,2023年,我区新增工业用地24宗,面积4956亩,其中按照标准地出让18宗,面积4802亩,新增工业项目按标准地出让比例达97%。持续完善工业园区给排水管网、标准化厂房仓储库等配套附属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持续发挥“双电网”“多气源”和3亿方优惠气等优势,2023年保障工业用电86.4亿千瓦时、工业用气19.9亿方,同比分别增长7.45%、13.7%,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近8亿元。区领导多次带队赴中石油、中石化总部协调争取更多优惠气指标。龙头港铁路专用线已开通运营,涪陵至钦州铁海联运班列成功发车,龙头港成为新增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公水联运始发站点,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在龙头港实现无缝衔接。
下一步,积极创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项目,提速构建龙头港示范物流发展核、白涛物流发展区、新石物流发展区、清溪—珍溪物流发展区“一核三区”物流体系,着力打造长江上游重要多式联运组织基地,参与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充分发挥龙头港枢纽门户作用,强化与通道运营公司合作,常态化开行涪陵至钦州铁海联运班列,为重点企业提供定制化通道服务。加快白涛新材料科技城铁路专用线、龙头港二期和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
此复函已经彭豪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向我们反馈,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