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90号个人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4-07-01
字 号:

孙海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涪陵区制造业市场主体育引的建议”(提案第190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建议对推进我区加快引育制造业市场主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借鉴指导意义,我委召集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招商局等相关协办单位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进行汇总,函告如下:

一、推动重点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

近年来,涪陵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区、工业强区不动摇,围绕“五项倍增”,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五大”行动和“四大”专项,推动工业经济稳中有进、量质齐升。

一是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以点带群,推动集聚发展。聚力打造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等2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页岩气及清洁能源、汽车船舶及智能装备等3大五百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榨菜、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精细化工等4大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前沿新材料、生物制造、生命科学、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数字文创、高端纺织、软件信息服务等9个“新星”产业集群。2023年,先进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194.1亿元,居全市第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集聚了吉利电池、赣锋锂电、瑞浦兰钧、卡涞科技等一批产业新势力,三大动力电池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610亿元,卡涞更是创下了从签约到投产不到半年的涪陵“卡涞速度”;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页岩气及清洁能源、汽车船舶及智能装备3大五百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分别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43.9亿元、433.7亿元、248.8亿元,同比增长12.8%、14.4%、12.2%;榨菜、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精细化工4大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分别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0.3亿元、67.5亿元、68.7亿元、103.57亿元,同比增速-27%、0.1%、1.1%、14.8%。

二是加强企业队伍梯次培育。紧扣“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体系,培优经营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百亿级企业培育,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有效投资,做大规模效益,集中力量推动优势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发展成为百亿级企业,带动协作配套企业同步发展。2023年100亿级企业保持6户,数量居全市区县第1;10户全市领军(链主)企业,数量居全市区县第1;万达薄板、华峰化工等34户企业入选2023年全市“双百”企业,数量居全市区县第1。加快企业升规培育,夯实楼宇产业园、中小企业集聚区等平台建设,强化对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帮扶,坚持抓大不放小,形成“多点”支撑,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2023年升规工业企业17户。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鼓励企业在细分领域和细分市场创新发展,提升产品质量管控和品牌培育能力,实现“小而精”“小而强”,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2023年新增6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44户,总数居全市区县第7,其中建峰化工、华峰聚酰胺等4户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2户,总数居全市区县第7。

二、大力培育科创型企业方面

涪陵区紧扣“1238”产业科创体系建设重大任务、重点项目和重要工作,创新工作举措,迭代政策机制,2023年科技竞争力跃升至全市第5,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指数、科技创新环境指数、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分别居全市第1、第4、第5。

一是研发平台有增量。加快创建页岩气技术创新中心,西南大学涪陵研究院揭牌运行,理工清科研究院获批新型研发机构,2023年新创“微客微卡新能源汽车”工业信息化实验室等市级研发机构10个,总数达145个,158家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慧谷湖科创小镇引进中科大量子信息、北京理工先进材料等高端科创研究院16个。获评重庆市科技进步奖6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4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1项。

二是科技企业有规模。靠前工作、深入摸排,认真抓好科技型企业发现、筛选、培育、入库工作,2023年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554户、总数达到1996户,“双倍增”目标完成率266.3%。 

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有突破。建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两库一单”,常态化开展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调研,全流程、全周期、全方位辅导服务,按图索骥解决发明专利、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成长性等创新属性问题。2023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1户、总数达到209户,“双倍增”完成率106.2%。

四是研发增长有幅度。突出“研发活动企业占比”和“研发强度提升”两个重点,深化分区作战、划片包干,开展研发立项、投入归集、财务规范等专项行动。2023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44.5亿元,居全市第5,同比增长10.3%,企业研发强度达到1.9%、有R&D活动企业占比达到74%。

五是创新联合有进度。引导构建“企业+高校院所”“企业+创新载体”“企业+企业”等创新联合体模式,开展技术合作、项目共研、平台共建,推动形成“高校院所专家入园进企,企业科研与高校科研良性互动”的格局,推动我区企业联合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28个。

六是财税金融有力度。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激励政策叠加,兑付奖励补助717万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达到20.8亿元,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3.3亿元。区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贷总额达到4.3亿元,引导商业银行关联贷款2.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新铝时代创业板IPO成功过会。

三、大力发展战新产业方面

一是加强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涪陵区迭代编制《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围绕“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1238”产业科创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出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生物制造、量子信息等先导性产业的工作举措。

二是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抓好集群创建,选取优势产业编制集群建设方案,成功推动涪陵区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入选全市首批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2023年涪陵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18.9%,居A档、列全市第8。

四、加大“精准”招商力度

一是强化全员招商。发挥招商督查考核等工作制度作用,定期召开招商项目建设调度会,研究重要事项,解决关键问题。发挥项目研判机制作用,落实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要求,核算项目单位产出、税收等指标,筛选优质项目。发挥晾晒机制作用,通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举办季度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倒逼项目快签约、早落地。

二是强化专业招商。发挥杭州、广州、常州三个驻外招商机构“前哨”作用,加强与涪陵籍在外成功人士以及曾在涪陵工作学习过的成功人士的沟通联系,借助老乡会、校友会等组织的人脉优势延伸招商引资触角,拓展招商引资地域。用好智博会、西洽会等重要活动资源,开展招商推介,宣传涪陵区“产业强区、创新高地”投资名片。精心策划招商项目,利用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扩大招商引资项目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三是强化链条招商。进一步优化先进材料、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8+16条产业链招商图谱,依托“链主”企业吸引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以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前10强、“专精特新”等企业,开展链主型龙头企业招商。

四是强化服务招商。围绕打造“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品牌,为企业提供从落地、建设、发展到上市“全生命周期扶持”。开展招商引资业务培训,提升专业招商能力。发挥“一企一策”服务机制作用,及时解决企业在融资、要素、市场等方面的问题,推动项目快签约、早落地。强化与市上对接力度,拓展基金关联线索挖掘和项目研判,构建“基金+产业”资本招商体系。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工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一如既往地为工业发展建言献策。此函已经我委彭豪主任审签,您对办理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向我们反馈,我们将积极吸纳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年6月24日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