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川、陈俊豪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区地摊经济的建议》(第166号)收悉。经与区城市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符川、陈俊豪委员对涪陵区地摊经济发展的关心支持!在《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区地摊经济的建议》提案中你们提出“塑造特色共生多元街区空间”、“提升地摊经济配套服务”、“加强引导交通组织动线”、“强化精细化全流程监管”4条建议非常中肯,我们将一一采纳。
近年来,区商务委、区城市管理局和属地街道对规范我区地摊经济进行了积极探索,典型案例就是马鞍街道万汇路夜市街区。万汇路夜市摊区毗邻长江师范学院、卫校、职教中心,西起万汇路与学府路交叉口,东止于万汇路与太白大道交叉口,全长600余米。目前,夜市摊区共有200个摊位,解决就业近300人。摊区经营品种齐全,涵盖烧烤、卤菜、煎饼果子、长沙臭豆腐、甜品等上百种全国风味小吃。马鞍街道采取了“9+3”管理模式。即九个统一:统一设计摊位、统一亭棚、统一形象(服饰)、统一铺设防污地毯、统一停车位、统一经营时间(18:00—24:00)、统一亮灯亮牌经营、统一摊位编号、统一垃圾清运及清扫保洁、统一考核机制(不得违规经营);三个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机制、交通管理机制和自主管理机制。万汇路夜市摊区采取政府搭建平台、摊位业主自治、部门和属地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规范了地摊经济行为,解决辖区部分居民就业,营造高新区新颖的夜市经济形态,提升高新区城市形象,增加了城市“烟火气”。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摊经济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占用公共空间,影响交通秩序,降低城市形象,造成环境污染,威胁食品安全,损害正规店铺的利益,不诚信交易等。因此,不能因为地摊经济存在管理难度就搞一刀切,而要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让“干净、安全、有序”成为地摊经济的新注脚。
一、采取划线经营,规范地摊设置
地摊经济不是一种普适的经济形式,而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它适合于一些特定的地区、时间、人群和商品,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和泛化。区城市管理局将会同各街道积极挖掘商圈、广场发展地摊经济潜质,听取广大群众意见,在相对集中的场地设置经营区域划定合理的经营区域和时间,规定合适的经营品类和规模,避免地摊经济的无序扩张和过度发展。加大摊区周边配套设施投入,配备微型消防站、增配垃圾分类收纳、提高经营区灯光照明、增建公共厕所等设施,让城市烟火气与文明同步。
二、加强备案管理,规范商户经营
根据《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市场主体集群注册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选择适宜区域对地摊进行统一规划定点,由托管机构进行集群注册地址的申请,并对地摊经营者统一设置标准、统一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食品摊贩登记备案台账。制定摊区“三包”政策(即包卫生、包整洁、包秩序),做到便民不扰民,引导地摊经济良性发展。将信息录入智慧监管系统,应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统一高效管理。
三、规范游摊散贩、加大巡查力度
区城市管理局和区市场监管局加强对地摊、夜市市场的巡查力度,在重点时段对上述重点区域开展检查,规范摊位摆设,督促有序经营,检查食品摊贩经营资质、落实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情况、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设施设备正常运转、包装材料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等;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督促经营主体不销售无产品名称、无厂名厂址、无产品合格证明等“三无”产品。引导市场主体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依法查处“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对不在规定范围和时间内经营的摊贩,合理引导其进入集中经营市场和临时经营区域,共同治理规范经营秩序。区城市管理局将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思路和新方法,创新开展城市管理和服务。从执法向服务转变,问题执法向柔性执法转变,提升执法队伍素质,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找准现有城市管理的难点、堵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执法管理和服务,真正做到“大城众管、大城细管、大城智管”,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新贡献。
四、强化宣传引导,公开监督通道
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自媒体、广播等,对临时摊点的准入标准及要求、食品安全知识等进行告知、宣传,提升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畅通群众反馈渠道,将投诉举报电话在经营区进行公示,接到举报线索迅速处置,及时回应群众期盼和社会关切,营造安心、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
五、助推提质发展,打造品牌特色
鼓励和引导摊区托管机构创新和升级,如推广电子支付、智能化设备、环保材料、特色产品等,提高地摊经济的效率和便利,增加地摊经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打造地摊经济的品牌和特色。目前,区商务委正在按照“2367”商业发展体系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其中6大特色街区包括了便民综合服务街区重点建设,将针对地摊经济的发展今年打造一条典型示范街区,不断规范发展。
此复函已经秦芝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与我们联系,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商务委员会
2024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