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信息 / 其他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020086700333/2022-01035
  • 主题分类
  • 林业
  • 体裁分类
  • 规划计划;规划
  • 发布机构
  • 涪陵区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22-12-06
  • 发布日期
  • 2022-12-09
  • 标题
  •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涪陵区森林防火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涪陵府办发〔2022〕145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涪陵区森林防火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日期:2022-12-09 来源:涪陵区政府办公室
字 号:

涪陵高新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涪陵区森林防火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涪陵区森林防火规划

(2021—2025年)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涪陵区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地处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区、武隆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

二、地形地貌

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过渡地带,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地势大致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间。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台地为主(共占54.4%),其次为低山(占31.1%)、中山(占13.3%)、平坝(仅占1.2%)。地貌格局形成条岭状背斜低山与宽缓的向斜谷地相间有序排列,而被长江、乌江河谷横断为江东、江北、江南三大片。

涪陵区由于岩性和地质构造上的差异,境内呈现两类迥然不同的地貌景观。西北部碎屑岩广泛分布,属盆东平行岭谷范围,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河谷为宽谷;东南部大片出露碳酸盐地层,属南北经向构造体系,以岩溶地貌为主,河谷多为窄谷。区境地貌类型多样,交错分布,很难准确区分,但根据地质构造、地形趋势和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仍可将区境地貌分为沿江丘陵低山区、坪上低山带坝区和后山区3个一级区,以及沿江丘陵、沿江低山、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后山低中山4个二级区。

   (一)沿江丘陵低山区:沿江丘陵低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共1098.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9.8%。地貌组合为:丘陵占56.8%,低山27.2%,台地12.1%,山原、平坝占3.9%。沿江丘陵、沿江低山是该区的两个二级区,沿江丘陵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海拔500米以下地区,沿江低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西北部低山地带。

   (二)坪上低山带坝区:主要分布在区境南部,共786.0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6.7%。地貌组合为:低山占50.0%,丘陵28.9%,平坝、台地、山原占21.1%。

   (三)后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南部,共985.3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3.5%。该区一般海拔400—1200米,地面高差大,多达200—700米。地貌组合为:低山占67.2%,低中山占15.8%,山原6.6%,丘陵6.4%,平坝、台地4.0%。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区和后山低中山区是后山区的两个二级区。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区主要分布在区境的中部和西北部海拔较低的地区,一般海拔300—700米;后山低中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南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

三、气候

涪陵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季风影响突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秋短,凉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

   (一)气温、日照、降雨

温差情况:涪陵区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最高气温:22℃;年平均最低气温:15℃;历史最高气温44℃,出现在2006年;极端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9℃,出现在1977年。极端最低气温—2.7℃,出现在1962年1月3日。

日照情况:涪陵区是全国日照低值中心之一。全域云雾多,日照少,1954—1985年间平均日照时数为1248.1小时,只占可照时数的28%。最多日照时数为1549.2小时(1956),占可照时数的35%;最少914.7小时(1982),占21%。最多与最少较差634.5小时。

降雨情况:涪陵区年平均降雨量1094毫米左右。根据降雨地区的降雨量的多少,分为3种类型:(1)沿江河谷丘陵区,雨量一般为1000—1100毫米,雨日140至150天左右。(2)坪上低山区,1100—1200毫米,雨日170至190天左右。(3)后山低中山区,1200—1400毫米,雨日170至190天。以上3类区域的雨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增多。

四、水文

涪陵区水域面积209.27平方公里(不含水工建筑占地),占总幅员面积的7.1%。其中河流178条、水库13座、坑塘16处、沟渠1.07平方公里,分别占水域面积的比重为85.44%、6.25%、7.80%、0.51%。据调查测算,全区当地水资源总量24.9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量,不含长江和乌江过境水流量4023.7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84.57万立方米。水境的分布和水体的循环运动,是涪陵区自然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并与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一)水系、水电资源、地下水

水系:区境的溪河,总归长江水系。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区境北部,略成W形;乌江由南向北于涪陵城东汇入长江,略成S形。两江支流众多。按河道汇流关系分:直接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含乌江),直接汇入乌江的一级支流有10条。按溪河流域面积大小分,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12条,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19条。区境河流大多为雨源补给型,径流因季风降水而比较丰富,多夏洪秋汛,暴涨暴落,水位变幅大。

涪陵区水系主要有长江水系和乌江水系。

水电资源:区境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4023.7亿立方米(含长江和乌江)。区境溪河自然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电力工业超前发展,地方电网自成体系,电力供应自给有余。

河流:境内长江流程77千米,乌江流程33千米。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乌江、梨香溪、小溪、渠溪河等12条。

地下水:涪陵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枯水期(频率75%)为1.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4.51亿立方米。区境已查明的暗河有8条,均分布在三迭系嘉陵江组灰岩中,为顺层发育;总长度27.2千米,平均每条长3.4千米,最枯总流量707.02升/秒,平均每条88.38升/秒。岩溶大泉21个,正常流量为659.81升/秒,平均每个31.42升/秒。暗河及大泉总流量1366.83升/秒,占全区岩溶地下水流量的11.6%。

五、土壤

涪陵区境土壤根据其属性并结合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分类原则,可分为4个土类,6个亚类,18个土属,64个土种。4个土类按耕作方式划分,除水稻土外,其余3类合称旱作土。

第一类: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海拔200米左右的河谷地区至1000米以上的低中山地区。

第二类:冲积土,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

第三类:紫色土,主要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沿江丘陵区和坪状低山区。

第四类:山地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500米的低中山背斜轴部。

六、旅游资源(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

   (一)涪陵区的旅游资源丰富,环境幽雅,品位高。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存题刻165段,是世界唯一的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已经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二)美心红酒小镇:位于涪陵区蔺市街道,以红酒文化为主旋律的西欧风情小镇,建有香溪廊桥、红酒中心、特色民居等景点,并配套建有生态观光园和工业展示园。

   (三)周易园:原名点易洞,位于长江北岸,与涪陵城隔江相望。中心景点为一个长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人书法手迹80余幅。

   (四)大木花谷:位于涪陵区大木乡境内,属高山花卉主题公园,占地10000余亩。景区内包含海棠花园、葵花园、百花园、人工湖、香草园、龙洞幽境等景点。

   (五)816核军工洞:全名为“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坐落在涪陵区白涛街道的深山里,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

森林公园

   (六)武陵山大裂谷:位于涪陵区武陵山乡境内,面积约30平方千米,全长1500米长,峡谷宽度仅有2—5米,两壁岩石直立,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七)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区面积2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5.2%。

   (八)涪陵太极森林公园:位于涪陵城西南5公里处的望州关山上,是一个集森林游憩、休闲观光、森林康养为一体的城郊森林公园。

   (九)黄草山区级森林公园:位于涪陵区西部,地处黄草山山脉中段,景区面积5055亩,公园植被型有暖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草丛、经济林等 6 种植被类型。

自然保护区

涪陵大木山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生物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使许多生物得以保存和繁衍。保护区内生物资源、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十分丰富,是中低山地区罕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种质基因库。

七、矿产资源

涪陵区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最具优势的是石灰石资源,表内储量4亿吨以上,含氧化钙52.0%以上,适宜建设大型水泥厂和高标号水泥。区境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

岩气资源丰富,涪陵页岩气田从零起步,以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为依托,建立中国首个页岩气院士工作站,创新集成绿色开发为主的岩气开发技术体系,打破国外在页岩气开发领域的技术垄断,实现中国首个页岩气田商业开发,建成首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和勘查开发示范基地,引领国内页岩气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一、行政区划

涪陵区东西宽74.5千米,南北长70.8千米,幅员面积2942.34平方公里。涪陵区辖11个街道、14个镇、2个乡。11个街道:李渡街道、敦仁街道、崇义街道、荔枝街道、江东街道、江北街道、龙桥街道、白涛街道、马鞍街道、蔺市街道、义和街道。14个镇:百胜镇、珍溪镇、清溪镇、南沱镇、石沱镇、新妙镇、焦石镇、马武镇、青羊镇、龙潭镇、同乐镇、大顺镇、增福镇、罗云镇。2个乡分别是:大木乡、武陵山乡。

二、人口分布

涪陵区2020年末全区公安户籍户数44.88万户,户籍人口114.17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50.93万人,乡村人口63.24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6%。按性别分,男性人口58.01万人,女性人口56.16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3。

三、综合经济

涪陵区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25.08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20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679.01亿元,同比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462.87亿元,同比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8:55.4:37.8。民营经济增加值746.91亿元,同比增长6.7%,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1.0%。

四、交通设施

涪陵区2020年末境内公路里程达到640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75千米。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07千米。全区行政村公路通畅率为100%。全区年末机动车保有量27.67万辆,比上年增长8.2%。

涪陵区属于长江上游城市,基本建成以长江黄金水道、乌江高等级航道为支撑,以龙头港、清溪、沙溪、黄旗、白涛五大核心作业区为枢纽的布局,拥有港口23个,大型新建集装箱码头已投入使用。

涪陵区积极加强铁路网的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八横八纵”高铁网,主动参与重庆市“米”字形高铁网建设,现有涪陵火车站,涪陵北站,境内拥有已建成铁路3条:渝怀铁路段、渝利铁路段、南涪铁路段。

涪陵区没有航空港,距主城江北国际机场80千米。

五、5G通讯及铁塔(电力、通信)设施

涪陵区5G基站从2020年2月初开始试点,7月份开始商用部署。据了解,截至11月底,涪陵区已建成180多个5G基站点。2021年底实现主城区、新城区还有一些大型镇街的全覆盖,2022年底预计实现全区除农村部分区域外的全覆盖,建设规模在3000个左右。

第三节  森林资源现状

一、林地概况

涪陵区林业用地面积为146307.1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15584.15公顷,占79.00%;疏林地面积378.32公顷,占0.26%;其他灌木林地面积3116.75公顷,占2.13%;特殊灌木林地面积22541.42公顷,占15.41%;未成林地面积2001.04公顷,占1.37%;苗圃地面积386.18公顷,占0.26%;无立木林地面积77.12公顷,占0.05%;宜林地面积1578.91公顷,占1.08%;辅助生产林地面积643.21公顷,占0.44%。全区森林覆盖率46.9%。

二、植物资源

涪陵区因自然地理环境较为复杂,植物种类丰富、类型多样,

以常绿针(阔)叶植物为主。农作物可四季栽培,粮食作物可一年两熟和两年五熟。因古地理环境关系而保存有不少古老的珍稀植物,如秃杉、银杏、杜仲、鹅掌楸、红豆树等,以及一些蕨类植物。植物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区境植物种类据粗略统计,孢子植物(含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含裸子、被子植物)共有330余科1500余属40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有400种以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BAP)曾经把武陵山地列入《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名录》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先保护区亚热带区域。评议结论是:物种丰富,特有种多,有许多孑遗种分布,是东亚植物区系华中植物地区分布的核心地段。

三、动物资源

涪陵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带农田动物群和盆地南缘中低山地带亚热带森林农田动物群的过渡地区,其特点是:南(中低山区)北(岭谷区)方种类均有,以南方为多,但稀有珍贵种少。

四、名木古树资源

据2017年涪陵区第二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调查数据统计,古树分布如下:城区古树22株,占比1.4%,乡村古树1533株,占比98.6%。古树树种分布如下:全区古树共为31科,46属,53种。

古树保护等级分布如下:全区一级保护古树16株,占比1%,其中最高估测年龄约为1800年,树种为刺柏,生长在罗云镇干龙坝村;二级保护古树80株,占比5.1%;三级保护古树1459株,占比93.9%。

第二章  森林防火现状与形势

涪陵区“十三五”期间森林防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建防火阻隔带、消防水池、瞭望塔、营房等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了以瞭望监测系统、林火阻隔系统为主体的森林防火体系,但森林防火的手段、设施设备数量仍欠缺,人为引发的森林火灾时有发生,预防和控制重特大森林火灾能力弱。

第一节  森林防火现状

按照全国森林火险等级划分标准(详见《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涪陵区全区为Ⅰ级森林火险区。

一、历年森林火灾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坚持不懈狠抓森林防火工作背景下,近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降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涪陵区在2000至2020期间,共发生一般森林火灾43起,受害林地面积4267.4亩,起火原因人为因素占总数90.7%。详见表1。

二、森林防火制度和组织现状

   (一)森林防火制度建设情况

涪陵区森林防火制度健全,拥有并在全区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森林火灾预防工作方案和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根据相关规定,涪陵区划定了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防火区,每年1月至5月、7月至10月为全区森林防火期,除城市市区外,其他区域的林地及距林缘100米以内划为森林防火区。

   (二)森林防火组织管理

涪陵区森林防灭火组织机构较为完善,按照相关规定,成立了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根据《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涪陵府办发〔2021〕71号),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任指挥长;区政府分管林业副区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区林业局局长、区公安局副局长任副指挥长;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区人武部、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经济信息委、区教委、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公安局、区民政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利局、区文化旅游委、区卫生健康委、区应急管理局、区林业局、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区消防救援支队、区气象局、川东电力公司分管负责人为指挥部的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应急局,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由区应急管理局、区林业局分管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各乡镇、街道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由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总指挥,乡镇、街道行政负责人任指挥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各行政村和企事业单位任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应急办,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村成立森林防火领导小组,负责本村森林防火工作。

在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上,坚持各级政府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在预防措施上,层层签订责任书(区与乡、乡与村、村与社、社与农户)。

涪陵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重庆市森林防火条例》、《森林草原防火督查工作管理办法(试行)》、《重庆市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落实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火情一查到底,严格落实属地责任、火源管控责任、督查指导责任、应急处置责任。

三、森林专业消防队伍建设

涪陵区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投入大量的资金,狠抓落实森林防火队伍建设。

涪陵区采用购买服务方式,组建了1支30人的区级应急救援队(由涪陵区消防救援支队代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承担全区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职责。

涪陵区林业局依托大木林场分队、永胜林场分队组建了1支森林防火专业队伍,队员总数16人。

乡镇、街道中的18个组建了18支专职消防队,按照“一乡(镇街)一队”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队人数10人(5专5兼),组建了专职消防队,由应急办负责日常管理,区消防救援机构负责业务指导和技能训练;二是26个涉林镇街(乡)整合机关应急管理干部、政府专职消防队、机关事业干部等应急力量,组建30—50人左右的“三合一”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作为前沿布置、先期处置的先锋队。

区内336个涉林行政村以社区干部、网格员、微型消防站等人员组建不少于10人的“二合一”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负责辖区巡逻巡查、突发事故灾害处置、突发事件信息速报、初期火灾扑救、院前急救、防灾避险知识普及、居民逃生演练等工作。涪陵区森林消防队伍现有总规模达5600人以上。

四、森林防火设施设备现状情况

涪陵区林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防火任务繁重。涪陵区在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一期、二期和“十三五”期间,森林防火设施设备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扎实基础。森林火灾防灭能力提升较大,“打早、打小、打了”的条件进一步改善,火场通信覆盖率已提高到95%,森林火灾当日扑灭率已提高到95%。现状摸底截止日期为2020年末。

   (一)防火瞭望监测系统现状

涪陵区现有瞭望塔6座,分别为大山堡瞭望塔、罗云工区瞭望塔、青羊镇瞭望塔、大木乡瞭望塔(一期)、百胜镇瞭望塔(一期)、增福镇瞭望塔(一期),望远镜10台,红外视频监控探头9个,其中:基站式6个,立杆式3个(大木林场4个、大木乡1 个、焦石镇2个、罗云镇2个)。

城市面山区域暂时无防火瞭望监测系统。

   (二)信息及指挥系统现状

涪陵区现有森林防火综合指挥和通信系统1套,初步具备智能化管理水平。

城市面山区域共用。

   (三)专业队伍基础设施现状

涪陵区现有物资储备库1座,占地200平方米;简易训练场1座,占地1000平方米。

城市面山区域使用。

   (四)水灭火系统现状

根据调查统计:林缘线500米内可用于森林防火的消防水池205口,防火干渠7千米,自然沟渠1491千米,坑塘16266处(含养殖坑塘1189口),水库287座。

   (五)防火阻隔系统现状

涪陵区现有组合阻隔带(道路+生物型)194.98千米,生物阻隔带(林内、林缘)167.39千米。

   (六)防火宣传教育工程现状

涪陵区线下宣教,依托5G建设高速信息通道、信息高效基础,同步开设线上森林防火教育“微课堂”,让居民和各区域人员共同学习森林防火安全知识,逐层落实责任,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

涪陵区现有宣传牌2510块、宣教设备233套。

五、防火体系初见成效

涪陵区经多年努力,森林防火管理制度、组织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设备、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水灭火系统、防火阻隔系统、防火宣传教育工程建设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预防控制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一)森林火灾预案体系初见成效

依托《涪陵区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快、机构工作指挥得当,多次将损失控制在最低,成功举办了多次森林火灾实战演习,受到上级部门和各界的肯定。

   (二)森林火灾立体消防体系初步形成

涪陵区在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改进,初步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森林火灾立体消防体系。将城市消防模式引入森林消防,通过“水池有水、林间有道”的综合消防体系,配合林火阻隔带,实现快速以水灭火的目的。

   (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逐步完善

涪陵区通过工程的实施,完善护林防火各类基础设施,防火设备和适用的扑火机具分配到基层,让消防队伍和巡山护林队伍更高效、及时、准确地发现、反馈和有效地扑灭突发林火,使全区的森林防火综合控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四)居民森林防火意识加强

涪陵区通过大体量的森林防火宣传工作的实施,普及了防火知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防火意识,“森林防火、人人有责”深入人心,由以前的被动防火转变为主动防火。

六、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防火应急体系和长效机制不健全

涪陵区防火网格化高效应急体系和长效防火灭火机制作为全区有效预防和积极控制森林火灾的基本途径。近年来,由于投入资金不足,防火体系建设未按照预期目标完成阶段性任务,特别是以水灭火系统建设和防火阻隔系统建设的滞后,使得防火工作形势十分严峻。

   (二)森林防火视频监测预警网络未形成

涪陵区森林防火视频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尚未形成,全区仅有瞭望塔6座,红外监测预警摄像头9个,其中3座瞭望塔建在涪陵与其他区县交界处,按监测区域半径3千米测算,去除监测重复区域,本区的观测面积约425平方公里,面积较小。

按现有设施数量计算,瞭望监测覆盖率约15%—25%,余下区域属于瞭望盲区,主要以人工为主,传统的瞭望监测方式监测手段十分落后。

   (三)森林防火巡护设施设备匮乏

涪陵区大部分林地主要以地面人工巡护为主,缺乏高级的红外热像测温仪器,一旦发生火情,难以及时发现和准确提供起火地点,实现不了“打早、打小、打了”的扑救目标。

   (四)专业队伍能力建设不足

目前涪陵区尚没有真正独立达标的专业队伍营房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不能满足专业队伍日常训练以及专业设备防火物资存储,专业队伍距离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存在较大差距。

   (五)林区道路和阻隔系统建设滞后

涪陵区现有多条防火道路,但林区防火道路存在路网密度较小、布局不合理、建设标准低、通达性差等问题,防火干道多是与社会车辆共用的乡道或村道,非专门的防火道路,部分路段或被杂草灌木掩盖,或被雨水冲毁,通行困难,再加上道路通达性不好、很多地区无法到达。

第二节  森林防火面临的形势

一、极端天气频发增加防火防灾压力

全球持续变暖,极端天气增多,导致森林火灾频发。国内相继出现极端天气,导致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防火期延长,随之防火压力巨大。据气象部门研究,未来该现象将持续,涪陵区森林防火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林区内助燃物增加森林防火隐患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用燃料转变,传统用柴转为燃煤、燃气、用电。林内砍柴拾草人数减少,林下灌木、杂草和枯落物增加,林内可燃物载量增大,伴随林业生态建设的扎实推进,林地面积、资源总量不断增长,易燃烧的针叶林、人工纯林增多,林下可燃物严重超载,成为火灾的潜在隐患,一旦火源管理不当,极易导致特大森林火灾。

三、林区社情复杂加大火源管理难度

涪陵区人口密度大,旅游资源众多,林区情况繁杂,林农交错。随着林区经济发展,进山作业、旅游的人员增多,导致野外火源多且杂,管控面广,防火战线长,监管困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主要有:林区内游客数量较多;林区内农户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农事用火;林区内上坟祭祖、燃放烟花爆竹等现象;各类工程建设、林业生产性用火逐步增多。以上几点火源,极易引发火灾并迅速蔓延。

四、群众侥幸心理增加火情难控因素

部分群众思想观念与防范意识较落后,森林防火难以适应新形势变化。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出现了疲态,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突发性、重要性认识有所淡化,警惕性有所下降。目前涪陵区森林防火理念还较为落后,认为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警惕性不高。

第三节  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

一、推进生态文明和保护生态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就是强调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抓森林资源培育,又要抓森林资源保护。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应对恶劣气候的先决条件

涪陵区森林资源丰富,是Ⅰ级森林火险区,极易发生森林火灾。受全球气候异常影响,涪陵区平均气温有所增高,尤其盛夏的连续极端高温天气更是加大了森林防火工作的压力,防火戒严期的森林防火任务非常艰巨。

三、构建森林防火“三防”体系的必要条件

涪陵区拥有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一定的森林火灾防灭能力。对森林防火、森林资源及生态安全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森林火灾预警监测体系不完善,防火信息化水平较低,森林消防队伍能力不足,森林消防通道及林火阻隔系统建设也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日渐严峻的森林防火需要。因此,实施“防火规划”是形成涪陵区森林火灾人防、技防、物防的迫切需要。

四、保护动植物景观资源、防灾减灾的需要

森林火灾烧毁大量森林地表植被,危及旅游资源,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森林保持水土能力、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带来毁灭破坏。实施“防火规划”可提高防火、灭火的能力,有效地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率,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五、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的需要

实施“防火规划”,提高重庆市涪陵区森林防火水平,减少森林火灾发生频率,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推动林业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改善地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状况,提高扑火队伍的素质,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实施“防火规划”,能有效增加社会人员就业,对提高其经济收入和促进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减少森林火灾,可持续调节涪陵区清洁空气、良好水质,确保涪陵区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向纵深发展,促进招商引资。

第三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生态环保大会、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预防,以科技为先导,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建立森林防火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管理体系,不断增强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和灾害损失,确保涪陵区生态安全,为建设“秀美涪陵”保驾护航。

第二节  规划原则

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林业防火意识;加强林火监测预警能力,做到“打早、打小、打了”;加强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提升防范森林大火的能力。

二、坚持依法防控、强化责任的原则

依法防控是森林防火的基本原则,根据《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重庆市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有关森林防火责任,强化、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森林火灾案件执法力度,依法惩处有关森林火灾的违法行为。

三、坚持统筹规划、重点建设的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统一布局,针对各区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思路;明确重点建设区域,对重点区域重点倾斜,加大建设力度,分批分期实施。全面加强以水灭火系统和防火阻隔系统建设,保障森林防火应急道路、森林消防水池、林火阻隔系统等基础长远工程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森林防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科技优先、创新发展的原则

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积极开发、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的防火设备和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预警监测、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能力建设,坚持“人防”为基础,“技防”为支撑,“物防”为保障,以早期火情处理能力提升为关键,突出打基础、不断开展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贡献率,实现创新驱动。

第三节  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12月28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21年4月29日修正);

   《森林防火条例》(2008年11月19日修订);

   《重庆市消防条例》(2013年11月30日修订);

   《重庆市森林防火条例》(2018年7月26日修正);

其他国家与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二、技术规范

   《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LY/T 1063—2008);

   《全国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技术指南》;

   《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LY/T 2581—2016);

   《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图像联网技术规范》(LY/T 2582—2016);

   《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要求》(LY/T 2663—2016);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6);

   《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和管理规范》(国森防办〔2007〕11号);

   《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库建设和物资储备管理规范》(国森防办〔2007〕11号);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QX/T 77—2007);

   《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LY/T 5104—1998);

   《森林火灾扑救技术规程》(LY/T 1679—2006);

   《林区公路设计规范》(LY/T 5005—2014);

   《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LY/T 5007—2014);

   《森林火灾隐患评价标准》(LY/T 2245—2014);

   《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标准》(LY/T 5009—2014);

   《森林火险监测站技术规范》(LY/T 2579—2016);

   《森林火情瞭望监测设施建设标准》(建标123—2009);

   《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22—2009);

   《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LY/T 2581—2016);

   《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图像联网技术规范》(LY/T 2582—2016);

其他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

三、相关政策文件

   《国家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2020年10月);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重庆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和重庆市减灾委员会组成机构及人员的通知》(渝府办发〔2021〕57号);

   《重庆市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落实实施方案》(渝森指防〔2020〕12号);

   《重庆市国有林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方案》(渝林防〔2020〕9号);

其他相关政策文件。

四、其他相关建设规划

   《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林规交〔2016〕178号);

   《重庆市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渝林办〔2018〕19号);

重庆市涪陵区“十四五”规划(林业发展 、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涪陵府发〔2022〕4号);

相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

涪陵区2020年度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

其他相关规划。

第四节  规划范围和期限

一、规划范围和重点林区

规划范围包括涪陵区10个街道、14个镇、2个乡的森林资源分布地区。

重点林区:重点针对城市面山林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生态敏感区(城镇建制规划区除外)。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5年,即2021—2025年。

第五节  规划目标

到2025年,全区建成较为完备的森林草原防火人防、技防、物防“三防”体系,提升早期火情处理能力,初步实现预警响应精准化、火情监测智能化、火源管理高效化、火情处理科学化和防火管理信息化,森林火灾预防能力显著提升。年度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

一、具体目标

按照《重庆市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渝林办〔2018〕19号)、《重庆市“十四五”林业草原防灾减灾规划》(渝林规〔2021〕56号)相关要求,林业草原防灾减灾工作要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规范管理,确保全市林草行业防灾减灾救灾形势总体平稳。森林防火坚持以“人防”为基础,以“技防”为支撑,以“物防”为保障,以早期火情处理能力提升为关键,突出打基础、强基层、抓基干“三基”建设,扎实解决火情发现难、早期处理难、火灾蔓延阻断难“三难”问题,强化城市面山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森林防火能力。

   (一)提高森林防火通信覆盖率。提高全区防火指挥通信保障水平和能力,使火场语音通信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市、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实现火场语音通信覆盖率近期达到95%,规划期末达到100%,实现指挥控制实时化、火场图像可视化、防火管理网络化和日常办公自动化。

   (二)提高林火监测覆盖率。构建并完善涪陵区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进一步提高全区林火监测能力和水平,使火情瞭望监测覆盖率达到95%以上,林火监测覆盖率近期达到85%,规划期末达到95%以上,重点林区、重点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三)加强防火综合防控建设。林区路网密度达到3.1米/公顷;林区林火阻隔网密度4.7米/公顷。

通过森林消防水池及管网系统和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真正实现快速以水灭火的目的,同时配合林火阻隔措施达到预防和减少森林火灾发生频率,进一步减少森林火灾损失的目的,极大提升对森林火灾的综合防控能力。

   (四)加强宣教体系建设。提高民众的防火意识,消除火灾隐患。按照“政府主导,媒体联动,教育渗透,全民参与”的要求,突出宣传重点,丰富宣传形式,扩大宣传广度,深化宣传实效,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切实发挥预防火灾的作用。

   (五)早期火情处理保障能力工程。完善全区森林防火消防设施布局,提升专业、半专业防火队伍的装备水平、早期火情扑救能力,将森林防火专业队伍配备率提高到90%以上。

加强区级森林草原防火物资库建设,补充和更新扑火机具及个人防护装备等储备物资。按照国有林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方案中“五个一”的要求,完善国有林场专业队伍营房、物资库等基础保障设施。

第四章  主要建设内容

第一节  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建设

森林火险预警系统是森林防火信息来源,能提供森林防火提前重要信息,确保森林火灾早发现、早报告、早扑灭的基础和核心。

结合市级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系统建立区级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在沿江线(石沱镇)、江南区域(白涛街道)、江北区域(百胜镇)重点林区新建森林草原火险监测站3处、并配备野外火险信息发布终端等设备2台;终端连接区级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系统,实现森林草原火险精准预警。

一、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

在沿江线(石沱镇)、江南区域(白涛街道)、江北区域(百胜镇)新建新型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3处,按照《森林火险监测站技术规范》(LY/T 2579—2016)标准建设。

新型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将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等环境监测气象因子数据,收集传输,经过采集器的处理,网络传输至森林火险预警中心终端,存入市级、本地森林火险信息数据库。购置野外火险信息发布终端2套,以市级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系统数据分析为基础,结合本地区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和森林覆盖情况制定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基于移动互联网,以整合分发信息为核心,通过移动运营商短信消息宣传服务,可以向周边移动用户发送森林防火宣传短信,通知进入林区的人员做好森林防火相关措施。

第二节  智能火情监测系统建设

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林火视频监控、林下红外监测等智能火情监测系统,为森林草原火险预报预警、火情监测和早期火情处理提供实时动态的基础信息和决策辅助。

目前,全国林业管理部门火情智能监控以自行建设模式为主。重庆市林业局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行业监管、质量考核的原则,综合其他区县在火情智能监控购买服务的探索,通过两种模式的差异对比,提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创新模式的建议。

通过购买全天候自动识别、自动定位、自动报警的森林草原火情智能监控服务,建立市、区、镇街(乡、国有林场)、护林员“四级”智能监控网络,并结合现有瞭望设施,实现对国有林场、林业大镇的全覆盖监测,逐步构建高空视频监测、地面红外监测、地面巡护、群众报警和瞭望监测相结合,实现“空、天、地、人”一体化的立体式火情瞭望监测体系,减少林火监测盲区,提升初期火情发现和辅助决策能力,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预防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

考虑综合成本效益、财政支出、项目周期和持续运维能力等因素,涪陵区按照市林业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采购、分级实施”的总要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第三方搭建平台系统,供重庆市和涪陵区林业局使用。

一、林火视频监测系统架构

林火视频监测系统架构由物联感知层、基础支撑层、平台服务层、业务应用层、用户层,五个层面组成。

物联感知层:包括前端双光谱云台和智能移动终端,实现前端火情智能监控、感知。

基础支撑层:提供视频传输所需的网络链路(专线专网、4G/5G网络),保证视频数据和火情报警信息能够实时转发到市、涪陵区后端控制中心及护林员;提供烟火识别分析、视频图片及报警信息存储、视频转发、视频管理等IT基础设施。

平台服务层:包含设备接入、地图引擎、视频点播、AI算法、消息推送等服务功能组件,为业务应用提供通用能力支撑。

业务应用层:包含基础应用、智能应用、综合应用和拓展应用。提供视频预览、转发及数据共享等基础应用以及火情报警、辅助决策、灾损评估、地图标绘等智能应用。

用户层:基于各类智能终端及APP、小程序等,为林业管理部门、镇街(乡)及国有林场、巡山护林人员以及应急等相关单位提供视频查看、业务应用、数据共享等功能。

二、火情智能监控专网架构

基于“市—区县—镇街(乡、国有林场)—护林员”森林草原火情智能监控“四级”架构,组建火情智能监控专网,保障视频等数据稳定传输。

前端监控设备通过数据专线接入涪陵区边缘节点机房,进行视频数据本地存储及初级智能分析处理;

涪陵区边缘节点机房通过数据专线接入云中心平台,进行视频转发和视频图像二次分析;

涪陵区林业局后端控制中心通过数据专线接入涪陵区边缘节点机房,实现视频调阅和信息展示;

涪陵区有防火任务的乡镇、街道及国有林场通过数据专线接入涪陵区边缘节点机房,实现辖区内视频调阅。乡镇、街道及国有林场视频监控显示控制终端自行解决;

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专线或移动网络接入云中心平台,实现实时图像及业务数据的双向交互。

三、火情智能监控业务流程

   (一)数据流

前端监控通过VPN专线将实时视频传输至涪陵区边缘计算服务器,由边缘计算服务器调用智能AI烟火识别算法进行识别,当确认为火情信息时,由云端直接进行火情信息推送,并将火情信息(包含火情视频)进行云端存储,相关联系人判定当前火情信息是否为真实火情信息。

   (二)视频流

涪陵区前端监控通过VPN专线将实时视频传输至涪陵区边缘节点流媒体服务器,实现后端控制中心对监控视频的实时浏览及本地存储。护林员等用户通过互联网实现对视频的调阅。

四、火情智能监测点位

按照点位选取原则,高空火情监测点位建设优先利用现有存量铁塔,次选共享电力塔桅,结合仿真效果和实地调研核实,建设火情监测点位134个,按照铁塔利用类型分,利旧存量铁塔服务133个,新增塔桅服 务1个;按照监控半径分,77个3千米半径监控点、57个5千米半径监控点。加上原有监测区域后将实现涪陵重点森林草原智能监控覆盖率达到95%。见表2。

第三节  森林防火综合调度中心和通信系统建设

建设森林防火综合调度中心是提升森林防火综合指挥调度能力的基础,增强业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通信系统对掌握进度、初起状况、现场指挥、调度必不可少。发生火情时,值班员可通过平台通信系统生成相关数据、同时系统报告情况,将通知当地应急管理局和附近有关人员赶往目的地进行查看,还能与外业人员进行远程视频会商,制定解决方案,做到反应速度快、通讯迅速、定位准确无误。

森林防火综合调度中心办公室设在区林业局,负责防火调度中心日常工作。新建150平方米的森林防火调度中心,搭载防火综合调度系统、通信系统,并购买相关设备、软件。购置视频会商通信系统1套(设备主要包括MCU、录播服务器、视频解码服务器、视频网关服务器、终端等)、防火综合调度系统1套(设备主要包括综合调度台、综合调度服务器、电话调度平台、IP电话、存储设备等;液晶电视墙一套,由多块LCD液晶拼接电视墙系统,配以系统。支持视频、RGB、网络信号,满足信息指挥系统、监控中心系统各种信息的显示)。

其他设施设备:

一、硬件设施

购置台式计算机5台,笔记本电脑3台,LED显屏墙1套,会议设施设备1套。

二、网络安全及后备电源

购置机柜1台,24口配线架2个,UPS后备电池1套,防火墙1台,千兆交换机2台,核心交换机1台。

三、存储系统

购置磁盘阵列1台,硬盘12套。

四、服务器

购置综合管理服务器1台,流媒体服务器1台,GIS服务器1台,应用服务器1台。

五、火场应急通讯设备

购置基地台1台,车载台2台,便携式背负台2台。

第四节  早期火情处理保障能力建设

涪陵区森林防火专业、半专业队伍能力薄弱,队伍能力与装备配套关系极大,是防火、早期火情处理关键部分。按照国有林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方案中“五个一”的要求,完善国有林场专业队伍营房、物资库等基础保障设施。为新组建的专业队配备相关装备,对现有国有林场专业队伍进行达标建设。为其他涉林经营主体和有森林草原防火任务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和镇街(乡)等配备用于早期火情处理的扑火机具装备。

一、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配备

根据《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规范》(2014)关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专业队营房建设的相关规定,以及重庆市林业局《重庆市国有林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方案》,建立一支20人的国有林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规划新建训练营房1处占地1000平方米,位于永胜林场(含宿舍、办公室、培训室、会议室、食堂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原未达标专业营房1700平方米,其中:永胜林场洋货田工区旧房1000平方米,凤凰护林点管护用房改造(含配套基础设施)700平方米。

新建训练场1处占地1000平方米;改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1处占地200平方米。在永胜林场石沱管护站新建职工工作用房7处,每处占地100—200平方米;聘用15名林场巡山护林专业人员。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详见表3。

二、队伍装备配备

为森林防火人员配备相关的防火灭火基础设施、训练装备,必不可少,主要包括防火车辆、防火通讯设备、野外生存基础装备、基本灭火机具、基本防护装备、基本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等。

   (一)防火车辆

规划购置防火巡护车辆2辆。

   (二)通讯设备

规划购置车载台2部,手持对讲机30部,望远镜20架,户外工作平板电脑30台,视频监控设备33套。

   (三)野外生存基础及其他装备

规划购置野外生存基础装备、基本灭火机具装备、基本防护装备、规划购置基本生活用品、规划购置基本防护装备、基本办公用品等。具体配置数量详见防火规划附表7。

   (四)无人机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监测、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各类林业生产活动中,有效减少人工作业量,实时监控,提高执法管理工作效率。

购置防火监测无人机2架、多旋翼无人机32架,在森林火灾高危期配合防火监测,提升全区森林航空消防能力。

无人机具有搭载低空实时电视成像和红外成像的低空监测系统,搭载光电吊舱,配合实时传图,远程控制并可全天候24小时监控可疑火点火情。即使是在夜晚,也能依靠红外吊舱清晰定位热源火情,及时回传,为指挥部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第五节  森林防火以水灭火系统建设

结合林区林火阻隔网络分布情况,按照高风险区和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多设,一般火险区和人类活动少的区域少设的原则。将城市立体消防体系模式引入森林消防。建设“山顶有水源,山脊有水网,林间有通道”的综合消防体系,将消防水池、消防管网、消防通道等设施协同组合,实现快速以水灭火的目的。

一、消防水池选址

消防水池建设需要经过现场调查,具备水源条件;是制高点,具有一定覆盖面;选取离天然水源较近的山脊、山涧边、山坳、公路边及游步道边上;满足消防车能够到达或者便于森林消防水泵操作的地方,便于施工的地段,要与防火通道、登山小径和防火隔离带相连贯通;优先选取林农交界处。联合水利部门将部分城镇修建的农村池塘、坑塘、非饮用水库、山坪塘,合理纳入以水灭火水源地并入森林防灭火体系中去。

二、规划布局

根据各镇街(乡)现有森林资源条件、现有消防水池数量和布局等实际情况,按照重要林区,国有林区重点布局思路,根据以下方式布局:

方式1:以取水半径2—3千米配套建设1座消防水池的标准,因地制宜建设森林消防水池。在城区周边林区可按1—2千米半径建设消防水池、消防管网。

方式2:以山体整体灭火用水量的需要来确定消防蓄水池规格。森林面积在1000—2000亩之间,建1个;森林面积在2500亩以上,建2个。水源地因地制宜,水源充足地段适当增加。

本次规划新建消防水池468口,消防水池容量根据地形和实地情况,合理选择。涪陵区的消防水池建设布局详见表4。

三、建设要求

森林消防蓄水池规格:容量50立方米以上、200立方米以上。

蓄水池可圆可方,建好消防水池后,通过水泵将附近水源的水抽送至消防水池储存。在水池的侧面设出水栓口,便于林火发生时与消防管网快速连接灭火。

因地制宜选用混凝土池、不锈钢底座等适合材料建设。

山地森林消防蓄水池的防水等级为二级,要求达到:抗震设防裂度≤6度,C15水池素混凝土垫层厚度为100毫米,地基承载力fak≥150千帕,底板及侧墙采用C30级密实性自防水混凝土,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6,盖板采用C25混凝土预制或现浇。水池内壁采用20毫米厚1︰2防水水泥砂浆粉刷。有冻结情况时,应考虑有防冻措施。根据设计要求,每个蓄水池需安装进水管、出水管、水池内污垢排泄管及溢水管。各水管和阀门规格要求要符合GB 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的规定。进水管宜离池顶500毫米处,并在水源进口处装过滤网。出水管口离池底500毫米处,池内污垢排泄管口离池底100毫米处,溢水管离池顶300毫米处。根据进出水管道的要求相应选用法兰阀门、防渗止水环及塑料管。

第六节  森林防火阻隔系统

森林防火阻隔系统是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的预防性、基础性工程,是提高森林资源安全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系统工程。主要是由林火阻隔带(生物阻隔带、组合阻隔带)和应急通道构成的防火阻隔网,主要任务是控制林火蔓延,起到运送防灭人力和物资的作用。

涪陵区林地总面积约146307.10公顷,按照《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LY/T5007—2014)、《重庆市“十四五”林业草原防灾减灾规划》(渝林规〔2021〕56号)中相关要求,涪陵区为Ⅰ级火险等级(森林火灾危险性大),与阻隔网控制面积相对应的长度密度应大于4.7米/公顷,需修建660.12公里林火阻隔网才能达到目标要求,涪陵区目前林火阻隔网有362.37公里,达标率54.89%。

全区现有道路和阻隔网密度低,难以控制、阻断森林火灾的蔓延。结合《涪陵区市、区两级“四好农村路”建设三年行动任务计划方案》、《涪陵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从有利于森林防火角度,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内容合理纳入本次森林防火规划。

根据各镇街(乡)现有连片森林资源、结合已建的阻隔带系统,通过分析布局、联合镇街(乡)实际,重点布局大木林场、永胜林场、各镇街(乡)重点林区,结合现有道路,利用悬崖等现有地形,建设防火阻隔带系统。结合林区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国家储备林等工程建设,在林区新建输电线路、设备和油气管线时,配套建设生物阻隔带。加强城区周边城市面山阻隔系统建设,防止家火上山,山火入城。

通过新建生物阻隔带、防火公路、防火(应急)通道、林下巡护便道,构建集生物阻隔、(应急)通道阻隔为一体的林火阻隔网络。

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布局详见表5。

到规划期末,所有阻隔带系统建设完成,即可达到国家和市级要求的林区阻隔带系统密度不低于4.7米/公顷的最低指标。

一、组合阻隔带

根据各镇街(乡)现有连片森林资源、结合已建的阻隔带系统,通过分析布局、联合镇街(乡)实际,新建组合阻隔带115.0 公里。森林防火综合阻隔带是生物防火阻隔带与防火公路相结合,在20.0米宽度内,建一条4.5—7.5米宽的防火公路,便于运送扑救林火的物资和人员车辆的通行,联合交通部门将修建的部分城镇农村公路纳入该部分。条件允许情况下在防火公路两边或一边,按一定株行距,整地打窝,种植彩色防火树种,营建组合阻隔带。

二、生物阻隔带

根据各镇街(乡)现有连片森林资源,结合已建的阻隔带系统,通过分析布局、结合镇街(乡)实际,新建生物阻隔带75.0千米。

生物阻隔带由具有抗火性强或低燃烧性的阔叶树种组成,打破高度易燃的针叶纯林林分如马尾松、柏木等的连片性,并与林区道路路网带形成一体的林火阻防体系。

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做到总体规划,逐级控制,高效多功能的“生物闭合圈”;坚持区域分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地适树原则;坚持生态经济原则,防火与经济效益兼顾,以较少的投资获得最好的防治效果。

根据林带位置、条件和防护要求,因地制宜、一般与行政区域界线、森林权属界线一致。如林场林界、道路两侧和林地交界处,有明显林火阻隔作用的山脊、沟谷和坡面,适合耐火树种生长的地方。

三、防火通道(应急通道)

据各镇街(乡)现有连片森林资源、结合已建的阻隔带系统,通过分析布局、结合镇街(乡)实际,新建防火(应急)通道243.0公里。

根据林区道路实际防火需求,将政府修建的部分城镇农村公路纳入该部分,对现有林区断头公路进行衔接,对不能满足森林防火需要的道路进行扩宽、硬化等提档改造;以林区人行便道、山脊岭岗为基础,清理4.5—7.5米宽度的森林防火通道,通道内无灌木、无杂草。

林区公路参照《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林业部:LY/T 5104—98)执行,施工建设优于标准进行,能有效阻挡林火蔓延速度,降低一般森林火灾演变为较大森林火灾的风险。

四、巡护便道

新建巡护便道79.0公里。修建的巡护便道要利于护林人员对森林资源进行巡查管护,在发生火情后方便早期扑救,同时对地表火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对没有规划防火公路而需要布设防火巡护便道的林区进行巡护便道建设改造,建设标准路宽1.5—2.0米;可在已有的林区便道基础上修整、扩宽、联通,并进行硬化,标准路宽1.5—2.0米。

第七节  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程

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防火意识,消除火灾隐患,是森林防火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和长期性的任务。按照“政府主导,媒体联动,教育渗透,全民参与”的要求,突出宣传重点,丰富宣传形式,扩大宣传广度,深化宣传实效,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一、实现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社会化

强化涪陵区森林防火指挥部的宣传教育职能,协调宣传、新闻、教育、文化、旅游、公安等部门及乡、镇、村民委员会,组成宣传教育网络体系。从各条战线、各个层面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全方位社会化的森林防火宣教格局。

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深入开展森林防火教育进学校、进村镇、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对全民进行森林防火科普知识、火灾扑救和安全避险知识的教育,开展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宣传与森林火灾的警示教育,结合普法教育,组织开展森林防火法律法规的培训。

每年防火期,组织开展“宣传月”、“宣传周”活动,并发布禁火令。森林防火的重要时段,应利用各种渠道及时发布森林火险预警或黄色、橙色、红色火险警报,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运营商合作利用短信平台等方式高密度发布防火宣传警示语,对所有进山游客发送短信提示。要按照规范化、人性化的要求,在进山路口、林区道路两侧、墓地等重点部位刷写、设置防火宣传标语、标牌,采用广播和多媒体播报森林火险等级预警级别,悬挂森林火险等级预警响应标识旗帜。

二、完善防火宣教基础设施设备

在巡护较难覆盖区域、进入林区的醒目地段和林农交错地区、沿环山路一线设立防火宣传警示牌,在各个镇街(乡)游客集散区设置防火宣传栏,在主要景区显要位置设置电子宣传屏,以多种方式提醒和警示人们提高防火意识,遵守森林防火法律法规。

   (一)防火宣传碑牌

按照重点火险区林区道路沿线的宣传碑(牌)设置密度为每3千米不少于1座(个)、一般火险区设置密度为每5千米不少于1座(个)的标准,增设林区固定防火宣传碑牌。新建防火宣传碑28座、宣传牌423块。

   (二)防火宣教设备

根据镇街(乡)现状、重点林区资源分布和实际需要,规划购置防火宣教设备,提升防火宣传教育能力,各镇街(乡)配置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设备34套,包含触摸屏、液晶电视、音响、耳麦等;配置照相机,摄像机;增添宣传图册、宣传光盘。使用宣教设备,开展“森林防火典型案例宣传”等宣教活动,采取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高密度、全方位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以普及防火知识和应急避险常识为主要内容,以宣传森林防火法律法规为重点,努力构建“森林防火,人人有责,人人支持”的森林防火工作格局。可开通森林防火短信平台,开展形式创新、覆盖面广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森林防火红外宣传杆

设置红外语音电子宣传杆92套。主要安装在林场道路边、公园入口、防火高危区、山边地坎,用语音的形式提醒人们注意防山火。宣传杆带有红外探测感应器、远程视频监控等功能。可以高效准确的检测到范围内的人员或车辆。检测到有人或车辆经过时,通过智能控制单元播放森林防火提示语音;视频监督部分,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远程监控或调取相关时段的录像;采用依靠蓄电池供电、太阳能板给蓄电池充电。

   (四)检查站和智能卡口

森林防火检查站是防火期控制林区外来火源最重要的关卡。在重点、成片林区入山路口建设防火检查站能够有效降低林火高发期发生森林火灾的风险。综合人口密度、资源面积、林区道路和火险等级等因素,在人员活动较频繁的林区出入口或者是进入重点林区的路口建设防火检查站,强化宣传教育、严管野外火源,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森林草原火灾。新建检查站25处,改扩建原有检查站2处,每个检查站占地为2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在进入重点森林火险区交通出入口、或森林防火高危期时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增设临时检查站。

标准检查站采用双层砌体结构,并配套相应辅助设施,附属配套工程包括供水、供电、通风等设施建设。检查站设计建设过程必须符合《重庆市森林草原防火检查站建设规范(试行)》等相关规程规范、技术标准要求。每个检查站配备1—2人,重点时期必须做到24小时不断岗、不空岗,对进入森林防火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防火宣传和火源检查,扣留火种并对人员、车辆做好登记。此外,在林火高发期可增设临时检查站,严格检查控制入山人员。

新建28处智能卡口,在未设立森林草原防火检查站的进山入林重要路口设立智能防火卡口,实现对进入林区人员和车辆自动记录和追溯与宣传提醒。

   (五)森林防火教育基地

新建一座森林防火教育基地,位于永胜林场,提供教育场地,每年开展面向公众的林业或以森林防火为主题内容普法宣传活动1次。

该基地设室内和室外两区,室内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综合教育培训区,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与永胜林场森林防火管理站共同建设;室外为拓展综合训练区,基地秉承介绍森林防火基础知识,传授森林火灾自救基本技能,提高心理素质,强化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的宗旨。

第八节  进度安排

按各镇街(乡)任务、数量面积布局、财政资金到位情况,结合各镇街(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各系统建设内容。所有建设内容须在建设期限内实施完成,但每年度的分解任务不做强制要求,可根据实际资金落实情况做适度调整。

第五章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10月26日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4月29日修订);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年7月16日修订);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2002);

   《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87—2002)。

第二节  环境现状及环境因子识别

项目区自然条件多样,近些年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措施有力。目前,项目区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水土涵养较好,生物多样性丰富。

部分项目区生态环境对外界干扰所表现出来的抵抗性和恢复能力差,规划中设备采购内容对环境影响效应微弱,野外视频监控系统安装、应急道路、生物阻隔带、防火水源地建设等工程在建设及运营期间对非生物因子、动植物多样性、景观、污染物等环境因子产生影响。

第三节  项目对环境影响分析

对环境影响因素按照环境影响性质、潜在影响程度以及敏感程度等因素,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类型划分为四类:

I类:很少引起重大不利环境影响的项目;

II类: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和重大的影响,但采取现有的防治措施可避免或减缓其造成的环境影响;

III类: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和重大的影响;

IV类:以改善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环境保护项目。

参照上述分类系统,对拟建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逐一对比分类,本次规划拟建项目以IV类为主,无I、II、III类项目,对环境不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一、对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影响

施工中野外视频监控系统安装、防火道路、生物阻隔带、防火水源地建设等工程在建设期,施工机械、运输车辆作业将排放一定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工程作业及人工挖掘产生的施工扬尘将影响项目地区的空气质量,并波及周边区域。项目建成后,运营期对区域大气因子影响很微弱。

施工活动中还会对水质产生影响,导致水体含沙量有所增加,水体污染,导致水质轻微下降。运营期应急道路上的通行车辆可能发生润滑材料及运输的液体泄露,生产经营人员的生产生活污水可能会使周边区域水体化学成分含量发生微弱变化,不会对局部水体质量造成明显的影响。

最后,项目施工期间,施工机械和人员的施工活动使区域的噪音干扰强度增加。进入运营期,施工机械和人员撤离,噪音影响大大下降,仅为短暂性、间歇性噪声。

二、对动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规划中相关工程在建设期,对区域动物的影响主要是缩小了部分动物栖息地面积,破坏和侵占了动物栖息地植被,动物受到施工噪声的惊扰。进入运营期,各类干扰影响逐步减弱、消失。随着植被恢复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植被将逐渐恢复,各种动物栖息地生活环境质量将逐渐好转。

在施工期间,工程永久占地范围内的原有植被被清除,同时,施工扬尘会降低植物光合作用效果,影响周边植物的健康。进入运营期,在施工期遭到破坏的植被、物种能有机会开始自然恢复到近自然状态。

三、对景观的影响

规划中相关工程在建设期,受施工占地的影响,区域内景观结构特征将发生一定变化,景观类型由原来的森林景观改变为人工构筑物景观,同时景观层次和景观指数也发生变化。项目建成进入运营期后,对景观生态体系的影响与建设期基本一致。

四、污染物的影响

污染物的影响主要存在于项目建设施工期。施工期的空气污染主要为施工过程产生的扬尘,对地表水的污染主要为施工机械排弃的油污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施工期的噪声主要为施工机械的噪音,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主要包括施工材料包装等固体废弃物。

随着本规划各项拟建项目的施工建设,将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将可能破坏局部植被,产生工程废料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林火视频监控、专业队营房、林火阻隔带、消防水池、防火道路等建设项目,局部改变原生生境,但因工程为线形或点状,对原生生境改变范围不大,总体上影响较小。如造成水土流失、占用一定林地等,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项目建设检查验收的重要内容。

第四节  环境保护措施

针对工程实施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应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一、环保措施与工程措施建设统筹规划

依据协调发展原则,在项目实施前,认真做好施工现场调查工作,充分了解选址及周围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及社区环境情况,结合建设项目施工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对易污染环境的施工项目,在施工方案中制定相应具体措施,确保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

   (一)对环境的保护措施

工程施工期间合理组织,控制局部施工强度,减少施工扬尘;加强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审核和管理,减少废气排放量,及时绿化施工迹地,减少扬尘裸露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节约用水意识,生产、生活废水达标排放,严禁直接排入附近溪流,造成水体污染。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施工机械,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或工艺,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

   (二)对动植物的保护措施

工程设计中应尽量减少施工影响面积,把施工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降至最低。施工完成后,应立即恢复施工区永久和临时占地破坏了的植被,利用原自然植被的建群种进行恢复。加强防火宣传教育,确保施工区内及附近的森林资源安全。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森林防火面向千家万户,群众性很强,任何预防措施的贯彻落实,都是以提高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为基础、为前提。在施工过程中,应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高认识,增强环保意识,提醒和督促施工人员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形成全员全过程自觉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预防各环节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三、加强施工监督管理,保障环保措施的落实

加强施工过程中环保措施的落实是严格履行环保承诺关键。

第五节  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建设施工期间会对施工区域和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短期破坏,如建筑材料堆放中的临时占地,基础工程中挖、填土方作业带来的水土流失,土方工程涉及的林木砍伐,施工扬尘及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但建设时间短、影响范围有限,随着建设工作的完成,影响会逐渐减弱至最低程度或者彻底消除。运营期的影响均可以通过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减轻到最低程度,使涪陵区环境不会因为项目建设而发生破坏性的改变,基本维持原有状态。部分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涪陵区森林资源的保护,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

第六章  投资概算与筹措

第一节  概算原则

一、坚持根据实际、实事求是、准确计算、厉行节约的原则;

二、坚持统筹兼顾、合理使用、分项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

三、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优先解决突出问题的原则;

四、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原则。

第二节  测算依据

一、《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二、《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三、《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文件资料汇编》(2006.10);

四、《投资项目经济咨询评估指南》;

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六、《林业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

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

八、工程监理费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70号);

九、《国家发展改革委调整招标代理服务收费标准》(发改价格〔2011〕534号);

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299号);

十一、《重庆市建设工程概算定额》;

十二、关于印发《重庆市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

十三、人工费和材料、物资设备采购价格按当地市场现行价格,运杂费计入设备价格中,不另行收费;

十四、《财政部关于印发〈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成本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16〕504号);

十五、《重庆市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标准》(渝价〔2013〕430号);

十六、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规定,基本预备费率按5.0%计算;

十七、重庆地区工程造林相关经济技术指标;

十八、土建工程参照当地近两年实际发生的基建工程造价。

第三节  投资测算

规划总投资18536.67万元。其中工程直接费用16765.40万元,占总投资的90.44%;工程建设其他间接费用888.57万元,占总投资的4.80%;基本预备费用882.70万元,占总投资的4.76%。

工程直接费用中,森林防火预警监测平台系统建设70.00万元,智能火情监测系统3757.42万元,森林防火综合调度中心和通信系统建设119.20万元,早期火情处理保障能力建设1868.18万元,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3744.00万元,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5677.00万元,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程1529.60万元。

规划总投资按投资年度计划:2021年需投资278.21万元;2022年需投资4802.69 万元;2023年需投资7463.47万元;2024年需投资4495.14万元;2025年需投资1497.16万元。费用组成详见表7。

第七章  机制建设与保障措施

第一节  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责任制

   (一)全面推进森林防火党政同责新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把森林防火工作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按照《森林防火条例》、《重庆市森林防火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等有关规定,在落实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党政同责、终身追究”,将森林防火工作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体系,不断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

   (二)全面落实部门分工责任制

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认真落实本级森林防灭火工作职责;建立森林防火工作机构,配置足够的工作人员,履行森林防火宣传、监督和管理职责,加强监督管理,组织检查指导,督促工作落实。

   (三)全面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制

按照“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和个人,承担经营范围内森林防火主体责任。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森林防火重点单位,应当履行经营主体的森林防火责任,根据经营面积和相关要求,成立防灭火组织、组建森林防灭火队伍、划定责任区域、制定责任制度,做好管辖范围内的森林防灭火工作。

二、建立健全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机制 

   (一)加强森林火灾扑救队伍建设

按照“形式多样化、指挥一体化、管理规范化、装备标准化、训练常态化、用兵科学化”的总体要求,建立以森林消防专业队伍为主体、半专业扑救队伍为主、镇街(乡)应急扑救队伍和群众义务防灭火队伍为辅的森林防灭火队伍。探索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组建森林防火专业扑救队伍。

   (二)加强护林队伍建设

充分用好国家相关政策,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发挥好生态护林员作用,完善护林员聘用和绩效考核机制,明确管护区域,落实管护责任,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对护林员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护林员在森林防火中的作用。鼓励扶持森林防火志愿者组织,利用户外登山人员、社会公益组织等群体,积极做好森林防火的宣传和监督工作。

   (三)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自然资源、林业部门,各镇街(乡)、特别是重点林区镇街(乡)和森林防火任务重的单位,要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配备与当地森林防火任务和发展相适应的专职技术人员。建立森林防火岗位培训体系,实行持证上岗。

三、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一)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森林防灭火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也是国家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其建设和实施经费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森林防火经费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承担的职责,分级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森林防火经费保障机制。依据《森林防火条例》和《重庆市森林防火条例》的规定,政府应将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按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森林防火工作需要。研究制定森林防火经费保障标准,重点火险区建设经费地方财政应足额配套,专业队伍人员经费和队员后续保障经费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固的预警、通信、信息等设施的运行维护经费渠道。

   (二)推进森林火灾保险政策

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扩大森林保险范围,鼓励通过保险形式转移森林火灾风险,提高林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后自我救助能力。对于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力争纳入巨灾保险范畴。引导保险公司主动参与森林火灾预防,实现“双赢”良性循环。

   (三)拓宽森林防灭火资金渠道

将大面积的造林绿化、林区建设等工程的森林防火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工程总投资。鼓励林区旅游风景区、森林公园等单位将门票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该区域森林防火工作。鼓励森林、林木、林地经营主体安排一定经费用于配套防火设施设备的建设。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资金、捐赠物资和技术支持。

四、建立健全科学防火管理机制 

   (一)树立科学管火理念

造林工程要统筹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对所有工程造林和林区建设项目,研究建立森林消防评估制度,促进森林防火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加强森林抚育,及时清理林下可燃物,降低林区可燃物载量,提高林分抗火阻火能力。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计划烧除可燃物,有效降低森林火灾隐患。以殡葬改革为契机,科学引导群众文明祭扫,减少因祭祀用火引发的森林火灾。

   (二)提高森林防灭火科技水平

坚持需求导向,突出森林防火装备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大高科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服务森林防火的能力和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围绕森林火灾预警监测、特殊山地林火扑救技术、防火队员安全防范技术、森林可燃物调控技术、森林火灾防控装备研制、航空灭火技术、雷击火防控关键技术和森林防火机械装备检验等方面开展防火基础理论、实用技术开发推广和防火管理科学研究,提高森林防火理论研究和应用水平。

五、健全依法治火工作机制 

   (一)构建良好环境

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完善宣传设施,创新宣传机制,丰富宣传手段,营造浓厚防火氛围,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积极促进公众参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森林防火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大力整合全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科普及专业培训,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应急演练,推进森林防火科普基地建设,大力提升全社会森林防火的意识,使森林防火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构建监督体系

开展《森林防火条例》、《重庆市森林防火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加强对森林、林木、林地经营主体和林区施工单位的监督,加大森林火灾隐患排查力度,及时向有关单位下达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消除火灾隐患。加强森林防火执法监督,推行执法公开,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实行常态化监督机制。

   (三)构建保障体系

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森林防火执法培训,执法人员统一持证上岗,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能力。加大投入力度,为依法治火提供必要保障。建立森林防火法律顾问队伍,提升森林防火法律咨询服务水平。

第二节  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要深入贯彻执行国家、地方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方针、政策;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为准则,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适应日益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

   (一)明确任务目标

本规划总体目标主要由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镇街(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落实。各单位要逐项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和进度,纳入综合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各部门根据本规划落实规划涉及的相关政策和经费保障,尤其是将森林防火工程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经费落实到位,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本规划与相关领域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各相关规划目标一致、各有侧重、协调互补。各部门在专属邻域要按照职责分工通力协作,指导规划实施,并为规划有效实施创造条件,形成整体合力,确保有关政策落实到位。

二、组织保障

为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强项目的组织管理,明确职责,设置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涪陵区人民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区林业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各项目镇街(乡)等有关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研究解决项目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负责统筹制定建设的方针政策,审批项目实施方案,检查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负责项目竣工验收,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分阶段进行审计。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项目办公室设在区林业局。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贯彻落实项目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实施方案;督促上级下达的工程建设任务的实施;具体负责项目工程技术管理、工程建设物资管理和资金管理等,统筹安排项目建设资金,并对施工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

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实施、条块结合”的原则,明确项目实施主体及内容,根据项目实施主体,强化项目组织执行力度。森林航空消防建设配合工程、林火阻隔系统工程、信息指挥系统工程等宜按条为主实施,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森林防火应急道路、水源地建设等宜按块为主实施。在项目组织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按照区域综合治理的原则,实施以块为主的综合防控建设项目,针对森林防火重点区域的重点建设任务,统筹组织实施若干综合治理大项目建设。

区内各镇街(乡)负责森林防火隔离带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落实护林防火责任人,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发生山火及时上报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并积极组织当地人员上山扑救。

三、资金保障

要积极建立稳定的森林防火投入机制,强化项目储备,积极争取各项资金,强化统筹安排,保障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森林防火建设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工程实施前,进行科学的规划,做好工程实施地点的调查设计工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组织施工,保证工程质量。

四、管理保障

   (一)建立和完善有关森林防火管理的各项制度

按照国家基本建设和专项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加强项目申报、审批、实施、验收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落实项目配套资金、自建资金及日常运行维护资金。探索建立一至两个森林防火基本建设示范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升项目建设和管理水平。

景区管理与防火管理高度融合,明确职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详细工作岗位责任制,建立奖励和激励制度,根据工作岗位、职责的不同,将工作业绩与个人考核关联,鼓励先进,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和完善有关人员素质、技术、培训的各项制度

加强对森林防火技术人员、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与周边区域的防火联动,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森林防火的法律、法规,使防火工作步入法治化、正规化道路。

   (三)建立和完善有关执行工程监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有关执行工程监理制度,确保各项工程建设质量。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质量管理,认真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制、项目监理制,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四)建立和完善有关目标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

建立目标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逐步实现管理科学化、信息系统化,提高管理水平。严格按规划立项,项目管理,设计施工标准验收。建立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和项目法人制,不断完善质量检查验收制度、质量事故追究制度和工程违规举报制度,强化质量监督与控制。

制定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考核办法,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区政府对各部门涉及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实行年度检查,完成情况较好的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规划实施过程中,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掌握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进度,适时开展规划评估,提交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需要调整的规划内容和对规划的修订建议,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节  目标建议

一、队伍建设方面

   (一)加大对专业队伍人员培训经费的投入,强化防灭技能和安全知识的训练,适当的进行重大火灾的模拟演练,提高防灭火队伍的专业水平,增强森林防火防范意识,提高火灾重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二)建议重庆市应急管理局,重庆市林业局开展定点帮扶打造。以技术扶持和经济扶持并重,并传授帮扶队伍处理重大火灾的经验,不断提高帮扶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经费方面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森林防火经费保障机制,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及装备能力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规划;森林防火和扑救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按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逐步加大投入力度。

三、科技建设方面

   (一)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在指挥中心和辅助决策系统建设中涉及越来越多的GIS数据和森林资源数据,其中不可避免有大量保密数据,因此,必须加强森林防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特别是安全设施建设,确保森林防火信息化管理既安全又高效。

   (二)人才引进

林火预警系统,通信指挥系统等都需要相关专业人才。在森林消防队伍中这些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建议增加此类人才引进力度。

第八章  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

第一节  生态效益

森林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但是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如森林火灾超过森林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后,系统就会失去平衡。该项工程实施后,可以提高控制和减少森林火灾的能力,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森林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规划的实施不但有利于保护森林生态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规划区内生物物种及其遗传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护生物群落地带的特殊性,有利于保护和改善野生生物的生存栖息环境,有利于增强森林碳氧的转化能力,提高森林疗养效益,而且还将充分发挥森林所具有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调节气候、防止污染、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持火险区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所以,项目实施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第二节  经济效益

森林防火事业是一项面向全社会、全人类的社会公益事业,难以用直接的经济价值来衡量,森林防火全面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己任,确保景观资源、森林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从长远的、整体的、生态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森林所具有的巨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物种资源和遗传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其价值不可估量,所以保护森林就如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保护好金山银山。

第三节  社会效益

规划的实施,能维持涪陵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必然促进林业和旅游业及农副业的发展,减少农业的自然灾害,保证林区景观资源和财产、生命的安全,对促进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现代社会,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森林防火是社会安定的需要,要保护好林区人民生命财产,必须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改善其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为工农业生产、人类的身体健康、生态旅游及改善投资环境等做出重大贡献。规划内容的建设将提高火险区内公众的保护意识,使当地的人民意识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自觉地投入到护林防火工作中。该规划内容的实施对保持区域的森林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本规划的进一步实施,将达到管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基本配套,管理科学有效,改变多年以来的有火防火的被动防火局面,进入主动阻隔林火防火阶段。整个火险区内消防队伍的工作生活条件将大大改善,从而有利于正常开展对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将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四节  综合评价

规划的实施,将加强项目区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提高项目区的防火、防灭能力,有效保护好森林资源。这些宝贵的森林资源是我们发展经济、维护生态平衡、进行科学研究、丰富人们生活、造福子孙后代的基础。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对当地群众和游客进行科普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森林防火,保护自然的意识,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规划的实施,有助于森林公园的森林旅游项目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项目区的知名度,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防火规划的建设和发展,将推动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于一身,集防火保护、宣教、旅游于一体,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


附件:

1. 涪陵区林地资源现状统计表

2. 涪陵区森林防火队伍规模、设施现状统计表

3. 涪陵区森林防火规划项目清单

4. 涪陵区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和智能火情监测建设规划表

5. 涪陵区森林防火火情智能监测点位布局表

6. 涪陵区森林防火综合调度中心和通信系统建设规划表

7. 涪陵区早期火情处理保障能力建设规划表

8. 涪陵区森林防火林区消防水池工程建设统计表

9. 涪陵区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统计表

10. 涪陵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程建设统计表

11. 涪陵区森林防火规划建设项目进度安排表

12. 涪陵区森林防火规划分年度投资概算表

13. 涪陵区森林防火规划资金来源概算表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