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其他公文
  • 索引号
  • 115001020086700333/2025-00005
  • 主题分类
  • 商贸、海关、旅游
  • 体裁分类
  • 公文
  • 发布机构
  • 涪陵区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5-01-15
  • 发布日期
  • 2025-01-16
  • 标题
  •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涪陵区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涪陵府发〔2025〕1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涪陵区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日期:2025-01-16 来源:涪陵区人民政府
字 号:

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涪陵区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4—2027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2025年1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涪陵区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实施方案(2024—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策部署,按照《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总体方案〉的通知》(商消费函〔2021〕395号)、《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通知》(渝国际消费发〔2024〕1号)等文件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全面助力重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托涪陵强大的产业基础、枢纽优势和服务能力,开展交通便利、消费载体、优质品牌、文旅创新、辐射功能、营商环境六大提升行动,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提升涪陵城市综合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与创新涪陵实践相结合、优化产业布局与加强区域联动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生态人文优势,用好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通道,融合自然山水、历史人文和现代潮流,丰富消费载体、畅通消费渠道、释放消费潜力,增强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坚持立足“区域”性、对标“国际化”、提升“消费”功能、发挥“中心”作用,加快建设富有涪陵特色、引领时尚潮流、辐射带动两群、面向成渝地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三)基本原则

1.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系统研究、统筹安排、有序实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规划布局、制度保障、政策供给、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工作和政策合力,协同推进试点示范工作有力有效落实。

2.对标一流,重点突破。对标国内一流消费城市,聚焦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发展短板,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创新政策,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着力打造一流标准、涪陵特色、持续发展的区域消费目的地、特色消费目的地。

3.融合发展,改革创新。把握产业发展规律,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方向,促进商旅文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消费新业态,丰富消费新供给,培育消费新模式,以融合创新激发消费升级新动能,促进新发展。

4.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优势互补,充分考虑区域发展水平、城区规模和类型的差异性,深入挖掘“一区两群”各区域要素禀赋、特点特色、资源优势和文化内涵,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形成特色化、多样化的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和模式。

(四)发展目标

——国际知名度明显提升。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数量取得突破,国际国内重大活动和展会数量超过5项,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达到7个,实现城市形象地位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消费繁荣度明显提升。提升城市消费能级,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700亿元,网络零售额实现30亿元。吸引境内外游客人数稳步增长,税收、就业贡献稳步提高。

——商业活跃度明显提升。建成2个市级高品质商圈、3个特色名街名镇,争创1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个市级旅游休闲街区,累计培育中华老字号3个,重庆老字号7个。

——到达便利度明显提升。境内高铁里程和数量实现“零突破”,加快建设“一刻钟中心城区、两刻钟涪陵全域、三刻钟毗邻区县”和“一小时主城都市区、两小时重庆市域、三小时毗邻省会”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促进交通与商圈、商业街区、标志性景点的便捷互联。

——政策引领度明显提升。突出政府统筹协调,建立高效的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工作机制;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则,从企业培育、营商环境、金融支持、用地供给、人才支撑等方面,加强政策创新和规划引导。

二、重点任务

加快建设富有涪陵特色、引领时尚潮流、辐射带动两群、面向成渝地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着力突出辐射带动功能、产业支撑科技赋能、涪陵地域文化特色三大特点,重点实施六大提升行动。

(一)综合交通能级提升行动

1.加快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沿江立体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加快建设渝万高铁,融入国家京昆和包海高铁通道;推进渝宜高铁开工建设,融入国家沿江高铁通道;规划预留涪陵至武隆高铁,融入国家厦长渝高铁通道;推动广涪柳铁路尽快开工,融入南向北部湾通道、北向渝新欧通道;完成长江干线涪陵至朝天门段航道、长江干线涪陵至丰都段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提升长江、乌江通航能力。通过各向主干通道强化与成渝、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交通联系。强化与主城都市区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巴南至涪陵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一步发挥涪陵在渝东新城的引领地位。强化与三峡库区的快速联系,加快开展涪陵经丰都至利川、涪陵至垫江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动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的沿江交通走廊。强化与武陵山区的交通走廊,加快建成武隆平桥至涪陵大顺高速公路,推动实现涪陵至武隆高铁接轨预留,提速推进江东至白涛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充分发挥辐射带动能力。(牵头单位:区交通运输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公路事务中心、区港航海事事务中心)

2.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域辅枢纽建设。建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市域辅枢纽,发挥涪陵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关键枢纽作用,持续放大综合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完善龙头港枢纽港口功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大运量、低成本优势,加强对外货运通道建设,联动沿江港口、产业园区和物流基地,开展大宗商品和进出口商品国际物流。发挥“铁公水”多式联运优势,重点发展辐射长江中上游、渝东南、黔北地区的大宗商品、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联运业务,扩大涪陵至钦州港铁海班列示范效应。(牵头单位:区交通运输委;责任单位:区商务委、涪陵海关)

3.加快重庆重要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充分挖掘龙头港开放功能,探索在龙头港增设B保,有效实现“区港联动”,进一步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强涪陵与泸州、宜宾、水富等区域港口联动,助力川渝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发挥龙头港水运口岸、综保区等开放平台优势,加强与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综保区等开放平台合作。加快推进建设“邮运通”试点区县,推动区级共配中心节点工程、“流通链+产业链”双链工程、电商惠农工程、交邮农旅工程等4大标志性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双向高效流通,构建城乡双向畅通的物流配送网络,推动农村地区客货邮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区商务委;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委、涪陵高新区管委会、涪陵海关)

(二)消费载体能级提升行动

4.提升商圈能级。以江南、高新区两大核心商圈迭代升级为引领,发挥核心商圈的辐射功能。加快提质以“高笋塘—南门山”为核心的江南城区百亿级商圈,推动五桂堂、易家坝、体育场等城市泛商圈的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拓展以“涪陵北站—高新区CBD”为核心的高新区百亿级商圈,围绕不同消费群体,打造不同特色主题的消费体验中心。(牵头单位:区商务委;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区文化旅游委、区市场监管局、有关街道)

5.创新消费场景。突出“科技+消费”,依托互爱科技产业园,大力发展电子竞技、手机游戏等高附加值业态,打造科技消费新场景。突出“工业+消费”,培育体验式工业消费新场景。突出“文化+消费”,打造北岩诗词半岛、江南音乐殿堂、江东美术长廊等文化场馆,培育文化消费新场景。突出“艺术+消费”,升级打造舞台剧《白鹤梁》、话剧《洞见816》,发挥涪陵大剧院、涪陵文化艺术中心等艺术设施作用,打造演艺消费新场景。(牵头单位:区商务委、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科技局、交旅集团)

6.做强特色街镇。精心打造以“书香涪州”“烟雨涪州”“缤纷涪州”为主题的长涪汇•巴国故都文化长廊。统筹优化升级南门山片区两江商业文化景观带,打造具有涪陵特色的两江商业步行街,形成一批消费新地标。加快推进江东滨江路沿线的美食游乐特色街,滨江大道沿线的美食娱乐特色街,稻香路沿线的美食特色街建设。重点建设蔺市美心红酒小镇、816小镇、爻里小镇等一批特色商文旅融合小镇。(牵头单位:区商务委;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文化旅游委、区市场监管局、有关街道)

7.繁荣社区商业。创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大力发展住宿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生活服务业,完善菜市场、连锁综合超市等农副产品、日常消费品、家居用品、干洗等综合服务商业业态和银行、便利店、文印店等便民业态。提升社区超市能级,加快品牌连锁超市导入,提升社区购物便利度;加大智能零售终端、智能末端配送体系在社区布设力度。聚焦“一老一少”两个群体的需求,配备完善养老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法律服务站等设施,引进增设城市餐厅(社区食堂)、托育机构,将社区闲置空间改造成全方位全龄段服务阵地,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与养老托育圈、文化休闲圈、健康健身圈等圈圈相融,将社区打造成兼具医疗、养老、育幼、娱乐的“幸福生活圈”。(牵头单位:区商务委;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民政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

(三)消费品牌形象提升行动

8.擦亮“不夜涪陵”品牌。加强夜间经济规划布局,积极培育夜间消费市场,创建市级高品质夜间经济示范区,打造夜间经济核心区,培育夜间经济集聚区和夜间消费特色街,形成示范带动、核心引领、集聚发展的夜间经济发展格局,加快推进“1153”夜间经济发展布局。支持开展夜间购物节、深夜不打烊等夜间促销活动,打造“不夜涪陵”生活节。(牵头单位:区商务委;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

9.做优“涪陵百味”品牌。提升美食消费能级,发布涪陵美食地图,打造国家级、市级美食消费新地标。积极推广“中国榨菜宴”“涪陵榨菜鱼”“涪陵热油豆花饭”等地方特色餐饮品牌。鼓励结合美食原材料、美食技艺、美食文化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举办特色文化美食节,开展啤酒、火锅、小龙虾等主题美食促销活动,释放美食消费潜力。(牵头单位:区商务委;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市场监管局)

10.唱响“涪陵甄品”品牌。加大招引或打造品牌首店、旗舰店、涪陵甄品店、老字号名店、网红店力度,主要发展食品类、汽车类、珠宝钟表、智能家居类生活消费品,培育发展纺织服装、日用化妆品、高档饰品、箱包等领域消费。吸引国内外头部骨干珠宝、钟表等贸易企业在涪设立全国总部、区域总部,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涪开设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鼓励“中华老字号”“重庆老字号”企业深挖巴渝文化内涵,创建一批涪陵甄品店。推动涪陵榨菜向“重庆优品”“产业精品”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牵头单位:区商务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市场监管局、区招商投资局)

11.做强“节会赛事”品牌。积极争取承办国际象棋棋协大师赛(重庆)、全国国际象棋棋协大师赛(重庆)、全国英式7人制橄榄球比赛、全国国际象棋甲级联赛常规赛、跆拳赛等顶级重大赛事,举办山地自行车邀请赛、马拉松挑战赛、中华龙舟赛等赛事活动及多元主题的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活动,释放品牌赛事消费潜力。积极参加“进博会”“消博会”“智博会”“西洽会”等国际性展会。高水平举办榨菜产业国际博览会,创新开展“白鹤梁论坛”“世界榨菜产业创新大会”等国际性论坛,办优渝东南(涪陵)汽车文化节,丰富完善三峡库区龙眼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持续开展“爱尚涪陵”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激发消费活力。基于地域文化特色培育龙潭大米农民丰收节、马武梨花节、罗云油菜花节、增福土鸡文化节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节会活动,打造农村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森林公园等,完善乡村特色民宿、美食餐饮等配套,激活城乡假日消费。(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市场监管局、有关乡镇街道)

12.打造“康养涪陵”品牌。借助“国家森林城市”特色品牌,建设以森林康养、食疗养生为主的康养基地,打造武陵山高山生态休闲商旅融合发展集聚区。借助全区丰富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医养结合型康养,加快建设武陵山、雪峰山、大顺中药材康养文化小镇,提速建设中医药康养示范基地。依托江北独特的“山水”资源及深厚的“易理”文化,创建爻里小镇康养度假区。支持公立医疗机构服务延伸扩展到康养基地,大力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健康保健、护理照料、养老养生等服务。以二级医院为依托加快康养养老机构建设,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养生保健等服务。(牵头单位:区民政局;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商务委、区文化旅游委、区林业局)

13.壮大“涪陵制造”品牌。持续壮大消费品工业,围绕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重点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重点发展健康食品、特色轻工、印刷包装、智能注塑等领域,建设重庆市重要的消费品工业基地,促进汽车、生物医药、榨菜、玩具、食品等优势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将积淀的制造优势转化为商业优势。(牵头单位:区经济信息委;责任单位:区商务委、涪陵高新区、白涛工业园区)

(四)文旅融合水平提升行动

14.提升文旅品牌形象。突出“山城”“江城”“三峡”“三线”“乌江”等品牌特色,凸显“涪陵榨菜”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榨菜集散中心,集全区榨菜品牌于一体,批零兼营,设立榨菜专卖区,集中展示销售榨菜产品。深化“榨菜之乡、百里江城、千年巴国和成渝后花园”的市场影响力。持续打造“千年巴文化遗产带”,推出“文化遗产”精品游线,做亮“洞•梁•谷”文旅品牌。重点布局、全面推进“长江魂”白鹤梁景区,“中国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理学源”北山点易园巴蜀文旅新地标,“巴人根”小田溪巴王陵遗址公园,“三线核”816工程,“乌江韵”乌江画廊文化景观带,“武陵奇”武陵山大裂谷景区、武陵山度假区,“庄园梦” 陈万宝庄园八大文旅融合龙头项目,作为文旅融合建设的抓手和涪陵立足“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拳头产品。持续推动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加快改造武陵山至仙女山连接道路,推进白涛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打造大仙女山西部入口门户。加强涪陵武陵山与武隆仙女山、丰都南天湖的旅游联系,对标对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要求打造“仙女山—武陵山—南天湖”山地旅游度假带。(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委、区农业农村委、交旅集团)

15.培育多元文旅业态。持续推出涵盖“人文涪陵”“红色脊梁”“乡愁密码”“武陵风光”“工业旅游”等多元主题游精品线。打响榨菜之乡旅游品牌,打造涪陵“产业+旅游”的经典链条,推出涪陵“旅游+”要素特色项目。持续构建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培育非遗研学游、工业研学游。加快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支持坪上、后山、沿江和城郊乡镇街道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开发一批“渔樵耕读”农文旅融合景区,培育一批“八大碗”乡土特色餐饮菜品,建设一批“琴棋书画”高品质民宿。全力推进“过境游”向“过夜游”发展,争取长江游轮在涪陵始发出港,持续繁荣假日游、避暑游、三峡游市场。着力打造亲子游乐产品,培育提升美心红酒小镇、童乐家家等年轻群体和亲子家庭假日旅游目的地。不断创新演艺消费产品,打造《洞见816》等沉浸式实景演出,涪陵大剧院常态化推出优秀音乐剧、话剧、舞台剧等剧目。(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有关乡镇街道、榨菜集团)

16.增加文体服务供给。进一步夯实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的免开工作,深度融入川渝、区域公共图书馆协作,深化馆际之间文物交流工作,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服务于民、受惠于民。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区级社区健身点、村级农体工程,推动乡镇体育公园、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创新开展涪州大讲堂、涪陵原创歌曲音乐会、“两江翰墨绘四岸”书画拍卖活动。坚持开展涪陵区广场周末文艺演出、“红色文艺轻骑兵”“我为涪陵写首歌”“讴歌新时代、文化进万家”广场舞、大家唱等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举办元宵节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提升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影响力、美誉度。(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有关乡镇街道)

(五)区域辐射功能提升行动

17.推动重点产业协同发展。积极融入川渝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现代制造业集群,加快融入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等。持续打造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汽车制造特色产业基地、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建设基地3个市级平台。联合成都、眉山协同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以本地龙头产业为基础,推动“涪陵榨菜”走向世界,实现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牵头单位:区经济信息委;责任单位:涪陵高新区管委会、白涛工业园区管委会)

18.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联合协作机制。推进“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促进企业与川渝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实施联合科技攻关项目,转化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大力招引川渝两地高校院所、科创企业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川渝共建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协同创新载体。(牵头单位:区科技局;责任单位:区招商投资局、涪陵高新区管委会、白涛工业园区管委会、渝东南农科院等)

19.强化基础教育支撑。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拓展“双减”成果,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加快中职教育品牌化发展,推动长江技师学院创建市级“双优”技工院校。加强与乐山、宜宾、攀枝花等教育协同城市优质学校结对共建,深化川渝教育资源共享、干部教师互访、教学科研互助。(牵头单位:区教委;责任单位:长江技师学院等)

20.推动医疗服务提升。在区域内建成一批高水平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准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形成一批以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的专科联盟,医疗服务辐射渝东新城和渝东南、渝东北部分区县,主要健康指标领先全市水平,医疗服务能力领跑渝东地区,区域示范效应领航周边区县。(牵头单位:区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等)

(六)消费环境指数提升行动

21.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组团参加“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活动,持续叫响做亮“(涪)服到位、(陵)零距离”营商环境品牌。拓展“一网通办”“一窗综办”,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深入实施“百千万”联系服务经营主体全覆盖行动,不断提升企业满意度、获得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亲清统一的政商关系。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政策审查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独立评估,形成专业的评估模式。加大对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破除行业垄断、准入壁垒、地方保护等问题。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根据信用状况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级分类,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市场主体实施差异化监管。(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市场监管局、区工商联、区政务服务管理事务中心)

22.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围绕宜业、宜居、宜乐、宜游,提升涪陵城市创新能级、开放能级、产业能级、服务能级,努力建设宜居、宜业、韧性、智慧涪陵,加快推进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容貌整治提升,优化城市功能照明布局,打造动静相宜的立体山水都市夜景。加强户外广告管理,整治违法建设,清爽城市空间秩序。开展运管服平台运行常态化管理,加速城市管理领域体系架构、平台数据、重大应用、标准制度的全面贯通,持续探索“一网统管”,不断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功能,为城市管理工作注智赋能,持续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同时,结合城市管理“1+5+N”工作目标,打造城市管理智慧中枢驾驶舱,进一步提升平台应用支撑能力及数据服务能力,大力推动城市管理“一码通”应用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实现城市管理“数字赋能”,多维度拓宽城市管理问题发现渠道,大幅延伸城市管理的高度和广度,提升城市管理质效。积极创建市级生态园林城市。(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大数据发展局)

23.培育壮大数字消费。推进涪陵区电子商务产业园、涪陵邮政电子商务产业园和涪陵韵达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与升级,培育一批综合性本地龙头电商企业。创建智慧商场、智慧超市等,鼓励在商圈、社区、写字楼等布局无人便利店、智能售货机、自提柜等一批智慧购物示范新场景。培育一批直播电商基地,吸引优质直播电商平台、直播机构、直播电商服务机构入驻。(牵头单位:区商务委;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文化旅游委)

24.创新对外宣传推介。完善涪陵视觉形象、宣传标识标语、宣传片等专属性城市完整IP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期刊合作,投放专栏文章、城市摄影、城市游购攻略。整合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推介展示城市形象。打造重点外宣产品,做好涪陵时尚新锐品牌、老字号等本土品牌出海宣传,加大全球营销推广力度,促进海内外用户共建、共享、共同传播涪陵城市形象,讲述涪陵故事,增强涪陵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国际影响力。(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文化旅游委、区融媒体中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涪陵区商务委,负责涪陵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统筹谋划和组织推进,明确各成员单位组织分工,增强领导小组决策支撑和执行力。建立完善部门主要负责人召集、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事项、重要工作、重点项目、重大政策,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强化统筹协调,研究创新政策,推动相关工作落实。(责任单位:涪陵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加强政策扶持。落实好国家有关商贸流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做到应享尽享。区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现代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传统零售转型升级、商贸流通主体培育、物流业和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举办促消费主题活动和赛事展会活动等。加大复合型创新型商业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加大传承老字号传统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吸引国内外优秀商业人才来涪投资创业。(牵头单位:区商务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财政局、区文化旅游委、区招商投资局)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部门、各单位充分认识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对涪陵发展的重大意义。运用涪陵本地门户网站、新兴媒体等传播平台,多渠道、多层次加强宣传推广。分阶段、分层次梳理总结培育建设工作典型案例和有效模式,大力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持续做好宣传造势工作,建立属地化、专业化、国际化、精准化的推介矩阵,塑造涪陵城市形象。(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文化旅游委、区融媒体中心)

(四)加强评估考核。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把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纳入部门和乡镇街道、园区年度目标考核。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研究制定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考评方案,采取年度考评方式,对考核中绩效突出的职能部门、乡镇街道、项目单位、先进个人,予以正向激励资金支持,加强优秀示范宣传;对工作领导小组议定事项落实不力、达不到进度目标要求的,加大监督问责力度,确保各项工作得到贯彻落实。(牵头单位:区政府督查室;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统计局)


附件

1.重庆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涪陵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重点项目一览表



分享文章到: